盤山而上,密林之中,有一種奇特而珍貴的大型鳥類,它們因頭上長有一個銅盔狀的突起,形似犀牛的角,而取名為犀鳥。
中國的犀鳥大多生活在雲南西部和南部,以及廣西南部,共有5種,分別是雙角犀鳥、冠斑犀鳥、白喉犀鳥、棕頸犀鳥、花冠皺盔犀鳥。犀鳥有“愛情鳥”之稱,雌雄犀鳥結對後,遵循“一夫一妻”制,一旦雌性犀鳥受孕,便再不出洞,在裡面繁殖下一代,雄鳥則白天覓食投餵雌鳥,晚上守護在洞口,日復一日。
位於雲南省德宏州盈江縣的“中國犀鳥谷”可以觀測到全部5種犀鳥,而且雙角犀鳥和花冠皺盔犀鳥只在盈江地區有穩定的繁殖點。盈江縣被譽為“中國鳥類資源第一縣”,享有“活著的鳥類博物館”的盛譽。犀鳥之外,在這裡還可以看見河燕鷗、灰孔雀雉、紅腿小隼等國家I、II級重點保護鳥類,是名副其實的“鳥類天堂”。
近年來,盈江縣申報成立銅壁關省級自然保護區、大盈江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雲南盈江國家溼地公園三塊保護地,劃定“雷區”、拉好“紅線”。透過強化重點區域的生態修復、科研監測、科普宣教,扶持發展經濟林木等措施,森林覆蓋率從73.9%提高到76.06%。
依託著豐富的鳥類資源,盈江縣採取“政府+協會+合作社”的模式,建設觀鳥特色村寨、規範鳥類監測點、規定生態休養期、開展鳥類跨國聯合保護,舉辦“國際觀鳥節”,在全縣形成“觀鳥旅遊”大環境。鼓勵群眾到鳥類監測點當志願者,從事餐飲、住宿等服務,當“鳥導”、吃“鳥飯”、賺“鳥錢”。
這種改變,最直觀的要數位於盈江縣太平鎮石梯村。曾經,這裡由於地處偏遠地區,晴通雨阻,貨物運輸只能靠人背馬馱,經濟基礎薄弱,一度以靠山吃山、刀耕火種的粗放方式開荒生產生活,使得當地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發展觀鳥遊後,當地農村民變身當“鳥導”,村民小組設立40多個鳥類監測點,每年接待觀鳥遊客2萬多人次,在觀鳥旺季,每家客棧每天可帶來500元至1000元收益,收入大幅提升。“石梯生態經驗”也因此成功入選“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十佳公眾參與典型案例。(光明網記者張佳興 蔡琳)
來源: 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