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開所謂的“政治正確”而言,似乎越來越多普通人對於難民的觀感已經開始偏向負面。因為不少難民在逃往歐洲發達國家後好吃懶做,只想享受歐洲的高福利,而不想付出勞動和努力。
難民和本國公民之間的矛盾,也逐漸導致了一些國家社會治安下降,甚至社會撕裂等嚴重問題。
當然,並非所有難民都是如此,而且淪為難民本身也不是他們的錯,但難民問題確實是現在國際社會亟待解決的問題。
因為已有前車之鑑告訴我們,如果任由難民自由發展,不想著如何讓他們迴歸家園、重建祖國,可能會有十分嚴重的後果。
約旦就是這樣的例子,約旦國王曾好心收留巴解休整,但逐漸壯大的巴解想要的越來越多,最後還想鳩佔鵲巢。
被以色列打到逃亡的巴解
我們都知道,巴以衝突已經持續了很多年,至今都沒能解決。而巴以衝突的根源,就是兩個民族對同一塊土地提出了排他性的主權要求,互不相讓。
從衝突的一開始,兩個民族就曾多次爆發武裝衝突,即歷史上的多次中東戰爭。
但大家都知道,中東戰爭並沒有給中東帶來和平,反而造成無數平民流離失所、成為難民,尤其對於巴勒斯坦來說,幾次中東戰爭產生了上百萬巴勒斯坦難民,他們流離失所,只能逃往周邊國家。
1947年,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後,巴勒斯坦就產生了大量難民,他們逃往約旦,但當時的約旦國王阿卜杜拉並不願意接收難民,只是架不住太子塔拉勒的請求,最終才答應接受一部分巴勒斯坦難民。
此後,不斷有巴勒斯坦難民越過約旦河,進入約旦生活。
到了1952年,塔拉勒繼位成為約旦國王,他看到巴以衝突甚至阿以衝突造成了越來越多的難民,讓他再次善心大發,更加大了接受巴勒斯坦難民的規模,因此,約旦境內形成了大量難民聚集區。
塔拉勒
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爆發,這場被以色列稱之為“六日戰爭”的“閃電戰爭”,讓以色列佔據包括了西奈半島、戈蘭高地、約旦河西岸、耶路撒冷和加沙地帶等6.5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有超出100萬巴勒斯坦人被趕出家園、淪為難民。
在這場戰爭中,巴勒斯坦解放組織也被以色列打得四處逃竄,失去了能夠“休整”“反擊”的基地,他們急需一個能夠讓他們整裝再戰的地方。
就在此時,塔拉勒國王又站了出來,他不顧國內的反對聲音,允許巴解組織隨著約旦軍隊撤到約旦境內,並且同意他們將總部設定在約旦首都安曼。甚至,塔拉勒國王還允許巴解組織擁有自己的獨立武裝、利用約旦的國土從事“復國運動”。
按理說,塔拉勒國王這樣善心大發,怎麼也應該得到巴勒斯坦人的回報,但沒想到的是,這並不是一個“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的故事,而是“農夫與蛇”的翻版。
約旦國王好心收留,巴解恩將仇報
一開始,約旦國王還能維持難民的基本生活,可隨著時間的推移,約旦境內的難民越來越多,這主要是因為一方面,動盪的中東局勢產生了越來越多難民;另外一方面,在難民營中的難民們還會不斷生孩子,他們的孩子從小生長在難民營中,生下來就是“難民”。
難民人數的不斷增加,讓約旦國王的壓力也越來越大。
畢竟眾所周知,約旦國內並沒有豐富的資源、也沒有什麼優勢產業,經濟發展程度非常一般,要維持自己國民的生活可能還可以,但要“供養”越來越多的難民就比較困難了,到了後期,約旦還要依靠沙特等阿拉伯國家的支援,才能維持對難民的救濟。
這逐漸引起了難民——尤其是年輕一代難民們的不滿。
因為第一代難民基本還能保持著對約旦政府的感激之心,但第二代、甚至第三代難民生下來就住在約旦境內的難民營裡,在他們心裡這些是“理所應當”的,而他們生活在長輩對以色列的仇恨中,大多內心充滿了對世界的不滿和仇恨。
在面對生活得比他們好的約旦當地人時,年輕難民們越發感到不公平,他們也想要擁有工作、收入和更好的生活,但實際情況卻是約旦當地失業率也很高,自己的國民都不一定能有工作,更別提給難民提供工作了。
於是,這些年輕人開始尋求加入各種組織,來發洩內心的不滿,而巴解組織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巴解組織就這樣在約旦境內不斷壯大,他們吸納新加入的巴勒斯坦難民組建成多支游擊隊、甚至還控制了不少難民營,這讓巴解組織很快成為了讓塔拉勒國王頭疼的“燙手山芋”。
一方面,為了實現自己的“復國”夢想,巴解經常組織游擊隊對以色列進行襲擊和騷擾,受到襲擊的以色列會立即加倍還擊,這就讓約旦人苦不堪言了。
畢竟炮彈可不長眼睛,以色列的炮彈打到約旦境內,究竟打死的是巴勒斯坦人還是約旦人,全憑“命運的安排”,有許多約旦人枉死於炮火之下。
另外一方面,隨著巴解組織的不斷壯大,他們的行事作風也日益囂張。許多巴解組織成員將約旦首都安曼當成了自己的“大本營”,開著裝有重機槍的皮卡車招搖過市,並強迫約旦人為其捐款、支援自己的“復國大業”。
有外國記者稱,雖然巴解組織在對以色列的作戰中“損失慘重”,但他們卻不斷大力宣傳自己的勝利,讓阿拉伯世界對他們的支援大幅提升,也讓巴解組織更加肆意妄為,他們經常公然毆打警察,侮辱約旦軍人,彷彿這是他們的國家。
不僅如此,巴解組織還想約旦方面提出了各式各樣的要求,從一開始的給難民發放“福利”,到後來的巴勒斯坦難民享受與國民相同的待遇等等,不一而足。
起先,由於約旦擔心將巴勒斯坦難民驅逐出境會影響自己與阿拉伯世界的關係,就不斷退讓,善良的塔拉勒國王還幾乎全盤接受了巴解組織的要求。但正所謂“貪心不足蛇吞象”,巴解組織很快就提出了更加過分的要求。
策劃恐怖襲擊,終於受到驅逐
1970年,巴解組織提出要求稱,約旦國民議會的代表中必須有巴解組織的成員,如若不然,約旦也可以劃出一塊土地給巴解組織和其他難民們,讓他們自己統治自己。
這一要求是在太過分,哪怕善良如塔拉勒國王也可不能接受,斷然拒絕了他們的要求。被拒絕的巴解組織與約旦軍隊在安曼爆發了激烈的軍事衝突,但就像他們打不過以色列人一樣,他們同樣也打不過約旦軍隊,衝突再次以巴解組織的失敗而暫時告一段落。
不過,巴解組織很快就想到了一個惡毒的主意,他們決定暗殺塔拉勒國王,推翻約旦政府,自己取而代之。
為了實現鳩佔鵲巢的目的,巴解組織不僅策劃了多次針對國王的暗殺行動,還煽動約旦軍隊發動政變,推翻國王統治,但最終都以失敗告終。其中情況最為危機的一次,巴解組織幾乎得手,全靠塔拉勒國王的保鏢以命相護,才倖免於難。
經歷了多次失敗的巴解組織並沒有就此停手,反而在作死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1970年9月6日,巴解組織下屬的“人民陣線”組織在不同地點先後劫持了4架國際民航班機,要求用這些人質交換被以色列關押的巴解組織成員,並將其中2架成功劫持到了約旦道森機場,另外1架飛機則被劫持到了開羅機場;
9月9日,“人民陣線”又劫持了另外一架英國航班飛往道森機場。
由於巴解組織的要求沒有得到滿足,他們在9月12日將飛機上的乘客趕下車後,在大批新聞記者的“見證”之下,炸燬了道森機場上的三架飛機。
此事既引起了西方國家的極端憤怒,也讓塔拉勒國王感到怒不可遏。
原本巴解組織多次策劃恐怖襲擊的行為,已經觸及了塔拉勒國王的底線,現在在眾目睽睽之下,巴解組織在約旦的國土上炸燬了西方國家的3架客機,更是讓他顏面掃地,因為這代表著他身為國王,卻無力控制自己的國家。
9月17日,塔拉勒國王宣佈全國戒嚴,並派兵進入“人民陣線”控制的地區,在美軍的支援下,約旦軍隊與巴解組織激烈交戰,巴解組織成員傷亡慘重,最後還被驅逐出約旦,不得不逃亡黎巴嫩境內。
難民危機到底如何解決?
至此,約旦國王終於拔除了心頭大患,成功“保住”了自己的國家,接下來,巴解組織還以黎巴嫩為“據點”繼續自己的復國鬥爭,攪得黎巴嫩也是不得安寧,但這都是後話了。
從巴解組織與約旦的恩怨糾紛中,我們真正要思考的也許是,到底如何才能解決難民問題。眾所周知,西方國家為了維護自己的意識形態和對自己有利的全球規則,不斷掀起“顏色革命”,造成全球許多國家動盪不安,人民流離失所、淪為難民。
不斷湧入歐洲的難民,給歐洲國家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危機”:接受太多難民會對本國造成不利影響,而拒不接受難民,似乎又顯得不“人道主義”,將會影響他們的國家聲譽。
越來越多的歐洲國家呼籲要解決難民危機,但他們似乎忘記了,難民危機原本就是他們自己製造出來的。
原本,解決難民危機最好的辦法,就是先將難民們安置在他們的祖國周邊,在穩定局勢後,讓難民們回到祖國,重新建設自己的家園。沒有難民了,自然也就沒有“難民危機”了。
但問題在於,西方國家似乎並不想要一個和平穩定的中東地區,他們只想從動盪的中東“獲益”,既然這樣,他們也只能承擔“接受難民”所帶來的惡果。
但隨著難民人數越來越多,首先受到難民危機衝擊的歐洲國家也應該好好想一想,到底是誰帶頭“搞亂”了中東,又不用承擔難民大量湧入的後果,幾乎不用付出任何代價,就享受了中東動盪的好處。
歐洲人應該明白幾個道理:製造了難民危機的國家,才是那個真正有責任接收難民的國家;那個一邊製造難民危機、一邊拒絕接收難民、還站在道德制高點指責別國的大國,才是真正不講人道主義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