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七月七日,“盧溝橋事變”爆發,全面抗戰的第一槍正式打響!中國工農紅軍出於民族大義考量、接受了國民政府的改編,紅軍主力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南方各省的紅軍游擊隊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不久之後,國民政府調整部隊番號,第八路軍改稱第十八集團軍。
在民國時期的國軍軍隊體系中,無論是路軍還是集團軍,都是高於軍一級的建制,除一些地方實力派的“雜牌軍”之外、通常下轄兩至四個軍不等。但沒安好心的老蔣為了限制八路軍的發展,卻只給了八路軍三個丙種師的正式編制和番號,師直轄路軍、集團軍,中間沒有軍一級建制!所謂丙種師,指的是彼時國軍序列中規模最小的師,除少量師直、旅直部隊之外,每個師只下轄兩個旅、每個旅也只下轄兩個團。換句話說,摳門的老蔣總共只給了八路軍三個師、六個旅、十二個團的正式編制和番號。最後,八路軍不得不大規模壓縮編制,紅軍時期的軍團長改任師長、軍長改任旅長、師長改任團長……
當然,說老蔣只給了八路軍十二個團的正式編制其實也並不完全準確。因為除了有正式數字番號的那十二個團之外,老蔣還給了八路軍一個獨立團的編制,即一一五師獨立團,這也是彼時八路軍唯一一個不是“黑戶”的獨立團!一一五師獨立團是國民政府正式承認、在國民政府軍政部有案可查的,除了沒有數字番號之外,其他待遇跟其他那十二個團一樣,包括由國民政府發放的裝備、軍餉等等。但是,除了這十三個團之外,老蔣便不再給八路軍掏一文銀子了!
後來,隨著八路軍所屬部隊的迅速擴編,老蔣給的番號根本不夠用!於是,很多“黑戶”便應運而生了。某旅新編出來一個團那就叫新編第一團,再編一個就叫新編第二團……這也是八路軍“番號”較為混亂的一個時期,這個旅有一個新一團,那個旅說不定也有一個新一團。不久之後,為了便於統一指揮,八路軍對所屬部隊進行了整編,自己創立了一套新的番號系統,除保留國民政府給的那十二個團的正式番號之外,其他部隊全部使用新的番號。這些番號也同樣是數字形式的,並沒有獨立團。
那麼,獨立團又是怎麼一回事呢?經過整編之後,那些有正式數字番號的團一般都是流動作戰的野戰部隊,並不侷限於某一個地區作戰,也被稱為“主力部隊”。為了保障根據地的安全、同時也為了給野戰部隊補充兵員,大量隸屬於軍區-軍分割槽系統的獨立團被組建了起來,其中有不少獨立團甚至就是由原來的縣大隊之類擴編而來。這些獨立團一般在相對固定的地區作戰,也屬於“正規軍”,但無論是裝備、還是人員素質,與數字番號的團都存在一定差距。所以,有時候這些軍分割槽下屬的獨立團也被稱為“非主力部隊”或“地方部隊”。因為獨立團也屬於“正規軍”,一旦野戰部隊兵員不足,這些獨立團稍加調整、訓練,便可以立即改編或轉隸為野戰部隊,從而補充野戰部隊的兵員缺口,一舉兩得。在全盛時期,八路軍的根據地幾乎每個縣都有一個獨立團!新四軍的情況與八路軍差不多,比如本人的家鄉江蘇省興化市。在抗戰期間,隸屬於新四軍蘇中軍區第二軍分割槽的興化獨立團就一直堅持在興化及周邊地區與日偽作戰,直到抗戰勝利!而在興化縣周邊地區,也幾乎是每個縣都有一個獨立團在堅持對日偽作戰,東臺縣有東臺獨立團、臺北縣(新中國成立後更名大豐縣、即今鹽城市大豐區)有臺北獨立團、泰州市(縣級)有泰州獨立團……
但不管怎麼說,獨立團雖然相對於有數字番號的野戰部隊屬於“非主力部隊”“地方部隊”,但他依然是“正規軍”、不是游擊隊!雖然沒有數字番號,但“某某縣獨立團”本身又何嘗不是一個正式的“番號”呢?電視劇《永不磨滅的番號》裡,“李大本事”夢寐以求的那個“番號”不正是“武義縣獨立團”嗎?都是打鬼子、都是為了國家和民族流血犧牲……他們都是咱們中華民族的英雄豪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