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5月16日晚,19架隸屬於英國空軍的轟炸機,在德國魯爾地區飛掠而過。
為了避免雷達的發現,他們不得不使用低空飛行。
這支空軍小隊的指揮,英國空軍中校吉布森一遍又一遍地提醒飛行員們,要注意前方障礙物,可縱使他們再怎麼小心,仍然有兩架飛機撞到了高壓線塔,不幸遇難。
雖然在執行這次任務之前,吉布森以及所有隊員們都知道此次任務危險重重,但是有隊員因為這種情況犧牲,還是讓吉布森的心中十分難受。
好在,吉布森帶領剩餘的飛行員們,駕駛著裝載特製炸彈的轟炸機,終於抵達了他們這次行動的目標地點,對默內河谷大壩進行了轟炸。
這是英軍在二戰當中,發起的知名度並不是很高的一次行動,但是這次行動以英軍52名飛行員全部犧牲,成功炸燬德軍大壩,洪水噴湧而出,3萬德國人在夢中喪生而告終。
一、彈跳炸彈
眾所周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軍隊一直處於戰爭的上風。
發達的工業、製造業,使得德國的武器在戰爭中所向睥睨,經常可以以少勝多,打得敵人痛苦不堪。
英國,作為與德國交戰數次,接連吃虧的國家之一,一直想要痛擊德國,可就找不到辦法。在正面戰場的失利,使得英國軍隊的指揮官們,不得不尋求其他的辦法,給德國慘痛一擊,於是他們將目標瞄準了德國最重要的水壩——默內河谷大壩
默內河谷大壩建立在德國魯爾工業區之上,每年都會為德國提供大量的水能、電能。
如果被摧毀,將對身為工業大國的德國,造成巨大的影響,更何況在默內河谷大壩下面,就是魯爾工業區,裡面不僅有著數萬名的德國群眾,更是有著先進的各種製造裝置,一旦默內河谷大壩發生意外,洪水將會瞬間將整個工業區毀於一旦,更會帶去無數德國人的生命。
因此,德國軍隊也將有著重要戰略意義的默內河谷大壩,保護得十分完好。
他們不僅在大壩兩側設定了眾多火力網,防止敵人的襲擊,更是在大壩內部安裝了專門攔截敵軍魚雷、炸彈的漁網,還在大壩底部安裝了充足的保護措施。
如此嚴密的保護,讓無數想要摧毀默內河谷大壩的人望而卻步。
英軍如果想要摧毀默內河谷大壩,必須有一個絕佳的計劃,以及更加先進的武器。
面對著這塊“難啃的骨頭”,許多英國的指揮家與科學家一時間都沒有什麼好的辦法。
事在人為,彈跳炸彈的發明就可以很好地透過重重阻礙,對大壩實行毀滅性的打擊,而默內河谷大壩也正是被摧毀於這種炸彈之下。
二、危險行動
一位英國的科學家沃里斯教授,偶然間從小孩子打水漂的遊戲中找到了靈感,他認為只要用打水漂的方式,將炸彈送入水壩內部的漁網,就可以對默內河谷大壩進行毀滅性的打擊。
沃里斯急忙將他的這一想法彙報給了英軍的指揮部,英軍的指揮官們迅速地圍繞他的這一提議展開了激烈的探討,最終決定派出多位科學家一起研製他所設想的這種“彈跳炸彈”。
與此同時,他們從空軍當中尋找多位優秀的飛行員進行特殊訓練,確保炸彈可以在水面上進行彈跳,直擊默內河谷大壩。
“彈跳炸彈”的製作過程困難重重,因為之前並無先例,因此關於“彈跳炸彈”的所有資料,都需要科學家們一點點地去嘗試。
炸彈的研究工作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當中,另一邊被挑選出來的飛行員們,也在馬不停蹄地進行著特殊的訓練,執行此次轟炸任務的指揮官,是英國空軍中校吉布森。
在被挑選出來的時候,他以及全體隊員都知道,此次任務不僅十分困難,更是極度危險,為了順利完成此次任務,包括他在內的52名飛行員訓練時都極為刻苦。
在“彈跳炸彈”被成功研製出來後,吉布森與他的隊員又經過了一段時間的訓練,終於決定在1943年5月16日,向默內河谷大壩進行轟炸。
三、睡夢驚魂
5月16日晚,原本寧靜無比的魯爾工業區,朦朧間響起了轟炸機掠過的聲音。
此時吉布森等人為了躲避德國的雷達,不得不進行低空飛行,由於視線受阻,有兩架飛機在飛掠過程當中,不幸撞到了高壓線塔,機毀人亡。
就在吉布森等人終於抵達默內河谷大壩的時候,又被德國設立在大壩兩邊的防空力量發現,並對他們發起了猛烈的攻擊。
冒著敵人的攻擊,吉布森等人只能一邊躲避敵人的火力,一邊找準角度進行炸彈的投放。
可敵人的火力實在是太猛烈了,在投放過程當中,仍有幾架飛機被敵人擊中墜毀當場。
在衝過重重阻礙後,終於有飛行員將彈跳炸彈投擲成功,而炸彈也如願以償地越過了德軍佈置的漁網,擊中了默內河谷大壩的內側,而炸彈爆炸形成的水浪太高,竟然將隊伍中的其他飛機淹沒,擋住了飛行員們的視線,使得有數架飛機飛入了水中。
終於,在吉布森等人以犧牲自己的方式,將彈跳炸彈投入默內河谷大壩的內壁後,隨著最後一架英國飛機的墜毀,默內河谷大壩終於應聲破裂。
湍急的洪水瞬間噴湧而出,不僅沖毀了魯爾工業區的眾多工廠、設施,同時還將三萬多德國人的生命,從他們的睡夢中擄走。
此次行動,英軍以損失19架轟炸機、52名優秀飛行員的犧牲成功摧毀了,德國三座重要大壩之一的默內河谷大壩,並摧毀了魯爾工業區,對德國造成了極大打擊,也加速了德國在二戰中的戰敗速度。
此次行動在二戰當中並不如何出名,但是它卻被拍成了電影,獲獎無數。
觀眾們在感嘆英軍的這次行動的同時,更為那三萬名夢中喪生的德國人感到惋惜。
的確,無論是何種目的的戰爭,受苦的終歸是平民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