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就是電商發展這麼多年,企業也好、個人也罷,為啥都沒有掙到錢呢,個人或許省了一點點,但是企業是真沒掙到錢,電商正在一步步的摧毀實體經濟,就像人們吸食鴉片一樣,在享受個人購物的小恩小惠面前,一點點喪失實體經濟的活力。電商的興起,消除了中間渠道,讓廠家直接對接消費者,這樣消費者可以買到物美價廉的東西,看似很美好,真是這樣嗎?不見得。
沒有了中間商,雖然企業的產品更有競爭力,但是你得直面消費者啊,中間商沒了,企業又不可能直面消費者,那怎麼辦?只有透過電商平臺,上了電商平臺,並不意味著你可以有銷量了,你還得買流量,花很大的錢買流量,這部分是頭部幾個平臺像阿里、京東、拼多多等說了算,他們壟斷了流量的供給,大企業還好說,可以花大量資金買流量,小企業就完蛋了,上了平臺沒流量,沒流量就沒銷量。中間商也沒了,兩頭堵,只好破產了。同時呢,平臺上有實力的大企業即便有流量了,他們之間也會競爭,都會調低自己的價格,要不然保證不了銷量。可見,企業在電商壟斷面前並不好過,雖然銷量巨大,但並沒有掙多少錢。
看到這,有網友說,廠商競爭對消費者來說不是好事嗎?買的東西便宜了。這就是電商的陽謀所在,讓你無解。
一方面企業產品在電商平臺降價,在保證不賠錢的情況下,企業肯定要削減成本,削減原材料、減少工藝等,這意味著什麼,相信不用我多說。
另一方面,說說消費者獲得優惠的事,消費者如果獲得不了優惠,那這個陽謀就無法玩得轉,表面一看就有瑕疵,一開始就不會進行,妙就妙在,電商打著造福消費者的旗號,幹著侵害實體、就業的事實。
一開始,消費者是獲得了優惠,嚐到了甜頭,但是別忘了,電商幹倒了70%-80%的中間商,這中間商吸引了多少人就業,數量之大可想而知,有可能你就是在渠道商中工作的職員,在你享受1塊2塊便宜的同時,你的公司就有可能在電商的衝擊下,破產倒閉,你就有可能失業,你都失業了,給你1塊2塊的優惠有啥意思。據訊息,南京一家沃爾瑪超市經不住電商的衝擊關門歇業,隨之帶來裡面上百的員工失業。
有網友說,社會總財富是一定的,企業沒掙到錢、消費者也沒省多少,那麼錢去哪了?答案是電商平臺及衍生出的各類主播、網紅。他們壟斷了企業到消費者的中間渠道,渠道商從來都沒有消失,只不過換了個形式而已,從實體轉變到了平臺,從線下轉移到了線上,這些電商網路平臺,不會,也不可能為企業和消費者做慈善,要不也不會出現馬爸爸的身價千億等。
既然電商平臺取代了傳統的渠道商,那傳統渠道商帶來的利潤,毋庸置疑轉移到了電商平臺哪裡,與傳統渠道商不同的是,這些天量的財富聚集到了幾個頭部平臺,而不是分散,造成財富的壟斷,某寶、某東、某多,創始人及下面高管哪個不是身價千億、百億、億。
電商最損的是,在聚集大量財富、消滅傳統渠道商的同時,並沒有給社會帶來有如傳統渠道商那般的巨大就業量。舉個例子,那薇婭來說,透過直播她賺了90億,假如沒有電商平臺,90億應該是渠道商(批發、分銷)所得,財富分的相對均勻,現在薇婭以一己之力幹翻了所有渠道商,錢都集中到她那裡去了,導致渠道商關門歇業,人員下崗。就這麼簡單。
反觀美國、日本、德國等發達國家,他們的電商購物其實併發達,比咱們國家差遠了,你能說他們電商技術不行嗎?非也,是他們意識到了,電商這個產業對實體經濟是一種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事,還會造成財富的壟斷,所以他們並不熱衷發展電商。
其實,也是這麼回事,年關將近,看著滿大街空蕩蕩關門的店鋪,或許你覺得我說的有幾分道理。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侵權,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