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貴州科學院奈米材料工程中心,一輛裝載著化工原材料的貨車緩緩駛進儲存倉庫,工人有序裝卸。過些時日,這些原材料經過加工後,將成為奈米複合助劑(功能助劑和功能母粒)被投放到市場上。
貴州省奈米材料工程中心生產的功能母粒產品。
奈米複合助劑的作用,是石化行業和塑膠製品企業無需改變原有的生產工藝和裝置,只需將這些奈米材料功能助劑加到原材料中,便可生產出效能更加優異的工業產品。
貴州省奈米材料工程中心副主任、高階工程師黃曉梟表示,聚烯烴共混改性技術、奈米粒子改性技術、三層或多層共擠制膜工藝的應用,使得膜在高溫滅菌、透氧、抗風化及二次回收等方面的效能得到極大提升,使菌袋效能指標提升至A級,極大提升了貴州食用菌產業技術水平。同時,近年來,產自貴州的功能助劑產品,帶動石化企業生產專用樹脂超過20萬噸,增效超15億元,相應樹脂產品打破並取代市場上同類的進口王牌產品。
這是貴州科技創新提質新型工業化的一個有力實踐。剛剛召開的省委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把產業發展擺在更加突出位置,推進工業經濟加快發展,而“創新驅動發展”就是其中一個關鍵詞。
科技創新是創新驅動發展的關鍵一招。年初召開的2021年貴州省科技工作會指出,“十三五”以來,貴州科技工作走出了窪地,來到平地,有些地方還攀上了高地,逐漸走出一條有別於東部、不同於西部其他省份的差異化創新路子,貴州創新能力和科技實力顯著提升,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貴州省冶金化工研究所研發的3D列印原料。
走出科技窪地,在3D列印技術上可見一斑。作為先進製造業重要組成部分的3D列印技術在全國各地發展迅速,貴州科研人員也紛紛開展相應的技術攻關,把握住了新的發展機遇。
在貴州省冶金化工研究所,經過多年攻關,目前已建成2個系列生產線共計8臺工業級生產裝置,均為貴州省建設的首臺/套工業級增材製造(3D列印)裝備,且在增材製造裝備、專用材料及工藝等領域皆實現了重要應用創新,形成了多項核心技術,相應的科研成果轉化公司已成為國內行業領先的企業。
走進貴州省冶金化工研究所,記者在現場看到60箱玻璃微珠/尼龍複合粉末材料整齊堆放在貨架上。這些耗時3年多自主研發的專用材料,解決抗老化關鍵問題後綜合使用率近100%。而此前,只能依賴有效使用率為80%左右的進口原料。
貴州省冶金化工研究所在2019年年底還成功研發了選擇性鐳射燒結體外主動冷卻系統,實現了3D列印裝置的連續生產,產能提高了30%。
“核心技術的掌握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從2016年發展至今,我們更多的是進行科研攻關以及開拓省外市場,想方設法提高產品質量和降低生產成本。”貴州省冶金化工研究所所長古文全對記者說。
古文全表示,與傳統模具相比,3D列印技術在工業製品設計研發階段能大量縮短時間和降低成本,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3D列印將為新型工業化和創新能力提升提供相應的科技支撐。
磷石膏。
在重化工領域,貴州磷產業一直佔據市場優勢,這與其不斷提升的技術水平息息相關。貴州省磷礦資源豐富,經過多年發展磷化工已成為貴州的重點發展產業。開陽、福泉、甕安擁有磷礦儲量近100億噸,磷礦開採量每年近4000萬噸。
貴州省化工研究院高階工程師張欽的研究報告稱,我國基礎磷化工產業存在兩個突出的共性瓶頸問題:總量龐大的磷礦資源中約80%為不可直接利用的中低品位磷礦,難以實現高效綜合利用;硫酸法萃取磷酸產生的大量工業固體副產物——磷石膏,目前實際利用率僅為38%左右,剩餘的則普遍採取堆存的方式進行處置,對環境影響很大。
資料顯示,貴州省每年磷石膏的新增量超過1000萬噸。對此,貴州省化工研究院科研團隊研發了中低品位磷礦高效清潔綜合利用選礦整合技術,從源頭上解決磷化工產業“兩庫”(磷尾礦庫、磷石膏庫)中的關鍵問題。
透過新型選礦技術獲得的高品質磷精礦,如用傳統硫酸法制磷酸可減少磷石膏產生量、提高品質、擺脫堆存束縛,最大限度實現“以渣定產”政策的不限產目標。而用硝酸法制磷酸,則可從源頭杜絕磷石膏產生。
“新型選礦技術具有標杆性的創新示範意義,該技術的應用將創生既無尾礦渣場也無磷石膏渣場的全新型現代磷化工企業,這將對現有的相關產業帶來重大變革。”張欽說。
資料顯示,“十三五”期間,貴州全省區域創新能力由2015年全國第22位提升至2020年第20位。貴州提出,力爭到2025年區域創新能力進入全國前15位,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指數進入全國前20位,研發經費投入年均增長12%以上,培育一批關鍵技術、拳頭產品、龍頭企業和領軍人才,為工業大突破等提供技術支撐。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潘曉飛
編輯 徐然
編審 王璐瑤 施昱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