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英國《每日郵報》網站12月17日報道,在培養皿中生長的數十萬個人類腦細胞發現了生命中的新含義:它們用一天的時間玩重新流行的電子遊戲《乓》(Pong)。
報道稱,腦皮層實驗室的澳大利亞科學家在短短5分鐘內就教會了腦細胞玩《乓》,這比人工智慧更快,人工智慧花了90分鐘才學會玩這款遊戲。
報道還稱,這個名為“碟狀大腦”的系統由在微電極陣列上生長的腦細胞組成,微電極陣列既能刺激這些細胞,也能解讀細胞活動。
報道指出,為了教微型大腦玩《乓》,研究團隊使用單人玩家版的遊戲,向微電極陣列的右側或左側傳送電訊號,以表明球在哪裡。然後,大腦會發射神經元來根據球的位置來回移動球拍。
領導這項研究的腦皮層實驗室首席科學官佈雷特·卡根對英國《新科學家》週刊記者說:“我們認為,可以稱其為賽博格大腦。”
卡根說:“我們常說賽博格大腦生活在《駭客帝國》裡。當參與遊戲時,它們認為自己就是球拍。”
報道注意到,在玩《乓》的過程中,隨著球拍左右移動,神經元間的活動模式由微型大腦決定。電子遊戲的虛擬世界會對這種活動作出反應,而電極的反饋有助於微型大腦學習如何操作球拍。
卡根指出,儘管這種微型大腦比人工智慧的學習速度更快,但在玩電子遊戲方面卻不那麼熟練,在與“深層思維”這樣的計算機比賽時,這種類器官會輸掉比賽。
然而,人工智慧需要5000局(一局持續15分鐘)才能掌握玩遊戲的竅門,而“碟狀大腦”只需要10到15局。
研究稱:“利用碟狀大腦系統,我們證明了,培養出的單層腦皮質神經元在參與到模擬的遊戲世界中時,能夠自行組織並表現出智慧的、有感覺的行為。”這項研究發表在美國生物學論文件案網。
今年8月,德國科學家公佈了他們在實驗室中培育的大腦,這些大腦能夠發育出感知光線並與大腦其他部分交流的不成熟眼部結構。
報道稱,德國杜塞爾多夫大學人類遺傳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說德國利用幹細胞培育了一雙“視杯”類器官,“視杯”是在胚胎約五週大時形成的眼睛早期結構。
來源:參考訊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