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6日,這對於人類全球定位系統是歷史性的一天。
這一天,中國與歐盟完成了北斗與伽利略衛星導航系統第四次頻率磋商會談,歐盟接受了中國人提出的頻率共用概念,中國與歐盟長達9年的頻率之爭終於塵埃落定。
北斗的成就與伽利略的執行狀況國際社會有目共睹,這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情,但是對待歐洲人,對其口誅筆伐,也大可不必。
頻率之爭平息之後,中國和歐盟的航天合作逐漸火熱。
這張圖相信很多人都看過。
這是中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的長征五號火箭整流罩,第二行第一個的標誌就是歐洲航天局。
火星探測是一項非常負責的太空探測工程,需要全球的地面網路進行測控和跟蹤任務,而歐空局的ESTRACK跟蹤網路可以提供很好的幫助,ESRTRACK分別在七個國家有七個站點,曾為全球數十個高難度航天任務提供超過1萬5千小時的跟蹤服務,可靠率超過99%。
ESRTRACK幾乎可以支援任何航天任務,可以跟蹤執行在地球同步軌道,太陽同步軌道,深空探測的航天器,甚至是用於執行在Halo軌道上的觀測太陽的衛星,這些衛星通常距離地球幾百萬公里之外,是地月距離的十幾倍。
有這樣的強大跟蹤網路提供幫助,也是中國天問一號任務的成功因素之一。
此外,ESTRACK在嫦娥五號探月任務期間也提供了資料跟蹤服務。
另外,歐洲的科研機構在基礎科學的研究上一直走在世界前列,例如imec比利時微電子研究中心,是當今大規模積體電路的最前沿研究機構,2nm、1nm乃至1nm以下的製程工藝理論研究大多來源於此。還有大名鼎鼎的歐洲核子研究組織,利用大型強子對撞機,驗證了希格斯玻色子(上帝粒子)的存在。歐洲航天局也不例外,在深空探測,天體物理研究領域走在世界最前端。
而中國航天的優勢則不必多說,中國探月工程、中國探火工程、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期,也就是天宮空間站計劃,都是當今世界上最重要、最前沿的航天專案。
同時,中國航天也是全世界最可靠的合作伙伴之一,歐洲空間局曾對中國航天機構給出了極高的評價,歐空局科學主任曾說:“中國航天正在成為一個偉大的太空力量,中國的嫦娥四號任務將探測器降落在了月球背面,令人印象深刻。最重要的是,我們對中國航天的印象非常好,當他們(中國航天)承諾某件事時,他們就一定會做到並且按時做到。”
由此來看,中國航天與歐洲航天幾乎不存在不合作的理由。當今中歐航天合作的關係有多好,從歐洲航天員在中國學中文時候的笑容就有多燦爛。
事實上,中歐之間的航天專案合作遠遠不止於,中國航天局與歐洲航天局之間至少建立了上千位科學家的合作交流平臺,未來兩者將在地面遙感探測、探月、探火、空間站等重大任務上繼續合作。
德國科學載荷專案組負責人、基爾大學教授施魏因格魯伯表示:“我不認同那種因為擔心技術外流而拒絕合作的做法。在我看來,技術只會因為拒絕分享而消亡。”
全球合作是航天發展和科學研究的快車道,也是推動全人類發展的有效途徑,我們沒必要像某些“網路評論人士”一樣,心胸狹隘,挑撥國際多邊對立,對國際航天合作嗤之以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