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週,世界氣象組織釋出的一則訊息令人震驚:2020年6月20日,西伯利亞北極圈以內的維爾霍揚斯克監測到38攝氏度氣溫,創下北極地區新的高溫紀錄。北極是世界氣溫上升最快的地區之一,其升溫速度是全球平均水平的兩倍以上。
毫無疑問,全球溫室效應日益明顯。越來越多的極端天氣,北極熊趨向滅絕,威尼斯即將被淹沒……甚至有一種觀察,伴隨著萬年凍土的融化,難以計數的病毒將要復甦,侵襲人類。
有意思的是,就在同期,世界著名的《科學》雜誌網站公佈了2021年度十大“科學突破”評選結果,主要涉及醫療健康,也包含能源、天文。科學家們為人類的未來而戰,從一個側面,也是對溫室效應的對抗。
第一項“科學突破”是人工智慧預測蛋白質結構。AI智慧軟體程式——阿爾法摺疊預測了人類表達的幾乎所有蛋白質的結構,以及其他20種生物幾乎完整的蛋白質組。這對疾病治療具有劃時代意義,包括對付新冠病毒的各種變異。與此同時,新冠病毒的特效藥問世,亦列入了十大“科學突破”,美國和中國相繼研發出強力有效的藥品,或許是終結新冠流行的最重要武器。
另四個“科學突破”也集中於醫療領域:“搖頭丸”可治療創傷後應激障礙;今年的臨床研究證明,單克隆抗體開始在對抗新冠病毒和其他威脅生命的病原體,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RSV)、HIV和瘧疾寄生蟲等方面顯現出效果;CRISPR基因編輯療法對人類療效首次證明。今年,科學家們更進一步,直接在人體內部署CRISPRCas9,減少了一種有毒的肝臟蛋白質,適度改善了遺傳性失明患者的視力;一項關於老鼠胚胎在母鼠體外生長的研究進展,有望為子宮外孕育人類鋪平道路。
科學家們還從洞穴地面的土壤中解鎖了一個更大的古代DNA寶庫。研究人員使用這種“泥土DNA”來重建世界各地穴居人的身份,還找尋到千萬年以來黑熊的遷徙軌跡。同時,人類第一次搞清楚火星的內部結構,實現了歷史性核聚變突破,研究發現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出現“裂縫”等等。
我們在為科學突破歡呼的同時,是否該細想一下,科學家們面對的挑戰其實多來自於環境的變化。比如,溫室效應、高度城市化,帶來的是傳染病、生育等問題;日益增長的慾望和消費,逼迫科學家尋找更多的能源;不斷增長的人口,使地球不堪重負,人類不得不走向太空,探尋可能的第二個地球。
所以,保護環境、保護地球,不僅靠科學家和科技突破,也要靠我們每個人的努力。
新民晚報記者 張炯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