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生物圖卷 探海山奧秘——記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徐奎棟(轉載)
作者:廖洋 慕欣瑤 來源:中國科學報 釋出時間:2021/12/22 13:14:46
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1/12/471215.shtm
繪生物圖卷 探海山奧秘
——記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徐奎棟
徐奎棟在西太平洋科考船。 課題組提供
徐奎棟在ROV操控室現場。 課題組提供
徐奎棟在發現號ROV手持採集的冷水珊瑚。 課題組提供
徐奎棟,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海洋生物分類與系統演化實驗室主任,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大學崗位教授。他創新發展了海洋底棲生物調查手段,在國際上首次開展了海山及周邊深海真核微生物群落結構與多樣性研究,揭示了驅動多樣性和分佈的主要因子。現主持科技部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專案、中科院戰略性先導專項(A類)課題等重要專案。
海洋,是生命的搖籃、資源的寶庫,孕育無數未知,蘊藏無數奧秘。數年來,無數科學家為揭開海洋“神秘的面紗”而不懈努力。
徐奎棟及其團隊系統開展了海洋生物分類與多樣性研究,創新了海洋微小型底棲生物調查手段,發展了從近海到深海的微型和小型底棲生物群落結構與多樣性研究。
求學:精進不休
1989年,徐奎棟考入中國海洋大學,就讀於海水養殖專業。本科4年,用徐奎棟的話講,是“培養興趣,尋找方向”的4年。每天他都會去圖書館,從專業書到國際時事、政治、軍事……幾年下來,豐富的閱讀讓他有了充足的知識儲備。
研究生時期,徐奎棟師從宋微波教授,每天除了上課就是泡在實驗室。在顯微鏡下從海水中挑選生物,製作高質量永久封片,從中發現新奇生物的成就感鼓舞著他在科研路上探索前進。1999年,徐奎棟從中國海洋大學博士畢業,受韓國仁荷大學黃海沿岸環境研究中心教授崔仲基的邀請,赴韓國開展博士後研究。“出國是想提高自己,總覺得當時還沒有獲得質的提升。”他說。
2001年,在崔仲基的資助下,徐奎棟前往奧地利參加國際原生生物學大會。在這次國際學術交流會議上,他得到了國際權威原生生物分類學家、奧地利薩爾茨堡大學教授Wilhelm Foissner的青睞,赴奧地利開展了為期三年的博士後研究。
“學到的不僅是知識,更重要的是思維方式。”3年裡,徐奎棟透過全球範圍的樣品採集分析並整合歷史資料寫成的《Monograph of Spathidiidae II》一書已經出版,得到了國際同行的極高評價。
歸國:投身科研
身在國外的徐奎棟始終關注國內海洋事業的發展。2004年底,徐奎棟通過了中國科學院人才計劃的答辯,於2005年4月進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擔任研究員,開展海洋生物分類和底棲生物多樣性研究,投身祖國如火如荼的海洋事業。
起初,徐奎棟單槍匹馬進行從無到有的科研,最大的問題就是缺人手,團隊的研究空間有限。於是,他手把手地培養學生,系統開展中國近海纖毛蟲的分類學和系統發育研究。
2007年,徐奎棟擔任海洋生物分類與系統演化實驗室主任,科研隊伍逐漸壯大。團隊建立了海洋微型底棲生物多樣性研究體系,同時整合並開展了微型、小型和大型底棲生物的協同研究,培養了海洋線蟲、刺胞動物、多毛類等生物的分類學研究,為深入開展深海底棲生物研究奠定了基礎。2012年,徐奎棟獲得了國家海洋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走向深海大洋”是國家的重大戰略需求,而徐奎棟主攻的正是深海海山的生物多樣性研究。自2013年起,徐奎棟團隊依託中科院A類戰略性科技先導專項,開始了海山生物多樣性研究,組織開展了5次西太平洋海山大規模綜合科考。
2018年2月,徐奎棟帶領團隊出海,時間緊任務重,卻恰逢狂風暴雨天氣,許多工作難以展開。但作為負責人,儘管船身晃到自己“生無可戀”,徐奎棟仍然身先士卒,鼓舞大家打起精神來,堅持完成了科考任務。
徐奎棟團隊對西太平洋兩座海山的生物多樣性研究獲得大量新發現,包括許多未知的大型底棲生物新物種,並透過不同海山生物群落的對比,對海山生物多樣性及分佈假說提供了新的證據。
無論是許多之前未見的新奇物種,還是岩石樣品、沉積物樣品,以及大量原位實測資料和影像資料,提起這些海洋科學綜合考察帶回的深海“特產”,徐奎棟都如數家珍。如今,它們都已經被珍藏在中國科學院海洋生物標本館。
科研之路道阻且長,行則將至。未來,徐奎棟會繼續探索海洋奧秘,行而不輟。
育人:傳道授業
大鵬之動,非一羽之輕也;騏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科研之路,需要一代代、一群群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歸國後,徐奎棟致力於培育積極向上、能進行海洋生物分類和進化及底棲生物多樣性研究的創新團隊。
“學高為師,身正為範;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徐奎棟始終牢記於心。他著力完善海洋生物分類學科佈局,透過爭取和承擔國家重大專案,帶領海洋生物分類學科實現良性發展,為人才培養建設更好的環境基礎。
師從多位國內外專家,徐奎棟認識到,教書育人是要教會學生“如何獲取和運用知識”,而不是灌輸知識。自身的求學經歷告訴他,科研要想“坐得住、做得好”,就要從發現興趣、培養興趣開始。中國科學院大學的課程反饋中,許多同學對徐奎棟的評價都是“授課內容新穎、方式詼諧有趣,讓人能聽得進去”。
在未來,徐奎棟仍會不斷擷取海洋中的“寶貝”,探索生物演化特徵規律,繪製近海生物種類與分佈的概貌,挺進深海大洋,繪製更絢爛的生物圖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