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冰鑑1977年出土於湖北隨縣曾侯乙墓中,由銅鑑、銅缶組合而成,缶套置於鑑內。鑑高63.2釐米、口長63.4釐米、寬62.8釐米、缶高51.8釐米, 鑑為方體,像一個方口的大盆,腹深,平底,四個獸足。鑑口四角及四邊中部分別有方形或曲尺形附飾,均用凸榫與口沿上相應的榫眼套接。鑑身的四面和四稜上,共有八個拱曲的龍形耳鈕,鈕尾均有小龍纏繞,又有兩朵五瓣小花立於尾上。鑑內中部有方孔,鑑內之缶口頸即從方孔中露出,蓋之四面各有一獸面銜環,以便啟閉鑑蓋。蓋上浮雕變形蟠紋,鑑體上多浮雕蟠螭紋,下腹飾蕉葉紋。鑑體銘刻“曾侯乙作持用終”。銅缶亦為方體,小口,斜肩,腹瘦深,平底,圈足。缶蓋平頂,上置四個圓環鈕。蓋沿內折,與缶口以子母榫相扣合。缶肩有四個圓環鈕。缶上飾T形勾連紋、菱形帶紋、斜三角紋、勾連雲雷紋、蕉葉紋、渦紋和浮雕變形螭紋,蓋內刻銘與鑑銘相同。鑑與缶的組合,設有專門的機關。在使用時,將缶之口、底與鑑之口、底套合固定,灌酒挹酒不需開啟鑑蓋,只用開啟缶蓋即可。這套酒器設計巧妙,鑄作精細,形體壯偉,在現知商周青銅酒器中尚無可明比者。湖北省博物館收藏
這一青銅冰鑑的發現充分證明,我國至遲在戰國時代已發明了原始的“冰箱”,而冷飲的出現也就肯定不會晚於戰國時代。冰鑑的工作原理,是依靠裝在鑑內的缶四周的冰塊,使缶中的酒降溫的。當然,這套青銅冰鑑除可降溫凍飲之外,還可在鑑腹內加入熱水,使缶內美酒迅速增溫,成為適合冬天時飲用的溫酒。可謂一舉兩得,其妙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