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養魚一邊發電,這麼神奇的專案你聽說過嗎?
12月16日,浙江溫州的泰瀚550兆瓦漁光互補,同時也是全亞洲最大的單體灘塗漁光互補發電專案順利併入了我國的國家電網,在無數雙期盼的目光中開始正式投入使用,在無人機拍攝的俯瞰圖下,整個泰瀚漁光互補專案工程的全貌盡收眼底,看過的人無不讚嘆它的宏偉壯觀,規模之大舉世矚目。
提到當前漁業的現狀,能想到的是各類養殖場利用規範化投餵、捕撈、加工等方式轉化水產品獲取利益。
提到發電領域那估計多數人脫口而出的肯定就是修建在眾多水勢湍急的江河流域中的水力發電站,雖然二者都跟水有所關聯,但同時把養魚和發電一齊運作還真是一件鮮有人知的事情,不過對於專研相關領域的人士來說,漁光互補確是一個獨特新穎卻又可行的工程專案。
所謂漁光互補,通俗來說就是把漁業養殖和光伏發電結合在一起,漁業養殖想必不用過多贅述,那光伏發電具體是什麼意思呢?跟傳統的水力發電有何區別?
光伏發電是透過半導體介面的光生伏特效應轉換光能、以此產出電能的技術,跟以前隨處可見的太陽能熱水器有點類似,不過一個是轉換熱能一個是轉換電能,聽上去很高階,其實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光伏發電就已經在全球範圍內步入了快速發展的程序。
而我國長期以火力和水力為主的發電方式比較深入人心,相比利用太陽光能這種安全性、清潔性更高的可再生資源發電方式瞭解面還是不夠廣泛。
既然大家知道了光伏發電靠的是半導體的光生伏特效應,那漁光互補就能很好地解釋了,只要在養殖魚類的區域水面上方佈置好用作轉換太陽光能的光伏板,形成一個蓋住魚塘的光伏板陣列,就能在正常進行光伏發電的同時為水下養殖的魚類遮風擋雨,並儘量減少陽光暴曬水面,提高水域溫度影響魚類生長的情況,這種新的發電模式可以簡單描述為“上可發電、下可養魚,互不干擾、互有相補”,總的來說是一種探索,也是一種可以去做的嘗試。
此次併入國家電網的泰瀚550兆瓦漁光互補專案地處浙江省溫州市的浙南產業集聚區甌飛圍區裡的灘塗上,這個甌飛圍區可不得了,光是一期的圍墾工程就被冠以“國內面積第一”的名號,泰瀚550兆瓦漁光互補專案更是強中之強。
本身溫州就是座沿海城市,海域面積只比陸地面積差了不到4000平方公里,這就為漁業的發展奠定了天然的基礎優勢,不過由於整體地勢不高,又處在亞熱帶海洋性季風區的緣故,時常會有颱風自海上登陸,加上頻繁的雨季,漁光互補專案設定的光伏板裝置存在不小的維護難度,這也是該工程專案面臨的最大難題和挑戰。
泰瀚550兆瓦漁光互補專案中的550兆瓦指的是其總裝機的容量,放眼國內和整個亞洲都沒有其他有關漁光互補的工程容量能大過它。
據專案相關負責人士介紹:泰瀚550兆瓦漁光互補專案佔據了圍區內將近4.7平方公里的水域,換算一下大約有18個北京鳥巢體育場佔地的面積範圍,整個工程安裝的光伏板元件數量多達142.8萬片,並按照總體規劃將所有光伏板排列規整,分成了24個區塊,統一維護、統一整修。
最讓人瞠目結舌的是,泰瀚550兆瓦漁光互補專案所需海塗規模大,許多位於堤壩或者海中的塔基讓施工環境和操作難度大幅度提高。
本以為需要慢工出細活,誰知道專案從開工建設到完工併網花費的時間僅3個多月不到4個月,高峰期至多派出12個作業班組,也讓他們實現了當年開工、當年投產的夢想,效率之高值得我們每個人讚歎。
據悉,在泰瀚550兆瓦漁光互補專案併入我國的國家電網後,將達到3.35億元的年產值以及6.5億千瓦時的年平均發電量,雖還不及我國國內許多大中型火力發電廠與水力發電站的年平均發電量,但也相當於整整13萬戶家庭一年的用電總量了,況且利用光伏發電既能節能減排,又能保護環境,是貫徹落實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一大顯著表現。
按官方的預估,該工程專案每年能節約23.52萬噸的煤料,並減少64.8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0.97萬噸的氮氧化物排放量以及1.95萬噸的二氧化硫排放,效果斐然,有力地推動了“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實現。這麼看下來我們可以肯定泰瀚550兆瓦漁光互補專案是一次成功的嘗試,也是一次完美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