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單元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
第15課 三國鼎立
三國鼎立的背景:東漢末年,各地出現許多割據一方的軍閥,他們彼此長期混戰,生產遭到嚴重破壞。
一、官渡之戰
1、背景:東漢末年,軍閥割據。
2、概況:
(1)時間:公元200年
(2)作戰雙方:袁紹 與 曹操
(3)結果:曹操以少勝多,大敗袁軍。
(4)影響: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3、曹操以少勝多的原因:
(1)政治上:挾天子以令諸侯,處於有利地位。
(2)經濟上:實行屯田,恢復農業生產
(3)軍事上:採用正確的戰術
(4)曹操善於用人
二、赤壁之戰
1、背景:曹操基本上統一了北方,孫權劉備成為他統一全國的障礙。
2、概況:
(1)時間:公元208年
(2)作戰雙方:曹操與 孫劉聯軍
(3)結果:孫劉聯軍以少勝多,大敗曹軍。
(4)影響:為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礎。
3、曹操失敗的原因:
(1)客觀:曹軍來自北方,不習水戰,水土不服;
(2)主觀:曹操驕傲輕敵;
(3)孫劉聯軍正確的戰術。
啟示:做人不能驕傲自滿,要善於聽取別人的意見。
★★啟示
○1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不僅看力量強弱,還要看戰略戰術是否得當;
○2不能驕傲輕敵,要適時出擊,虛心接受好的建議等才能取勝。
★★如何評價歷史人物曹操?
(1)曹操是我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
(2)他廣羅人才,統一了北方,結束了北方分裂割據的局面,有利於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也為西晉的統一奠定了基礎。他的這些做法符合人民的願望,順應歷史的潮流。
(3)但他有狡詐、多疑、濫殺無辜的殘暴本性。如:殺華佗、孔融、楊修等,攻打陶謙時,殺男女數萬口。
三、三國鼎立的形成
1、三國鼎立局面是怎樣形成的?
(1) 220年,曹丕 稱帝,定城 洛陽,魏國建立;
(2) 221年,劉備 稱帝,定城 成都,蜀國建立;
(3) 229 年, 孫權 稱帝,定城 建業(南京),吳國建立,三國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四、三國經濟的發展狀況:
魏國:修建了許多水利工程,北方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
蜀國:發展經濟,改善民族關係,加速西南地區的開發;
吳國:造船業發達,吳國船隊曾到達夷洲(現在的臺灣)
★★從東漢的統一到三國鼎立(分裂)是歷史的倒退還是進步?
(1)東漢末年,軍閥割據,連年混戰,生產遭到嚴重破壞。
(2)三國鼎立形成後,各國統治者都很注重社會安定和經濟發展,三國鼎立還消滅東漢末年的一些割據勢力,為以後再次全國統一奠定基礎。
第16課 西晉的短暫統一和北方各族的內遷
一、西晉的興亡
1、建立:266年,司馬炎建立西晉,定都洛陽。
2、統一:280,西晉滅吳,實現了統一。
3、政權特點:統治階級在政治上昏庸腐朽,生活上腐化、奢侈。
4、衰落(轉折點):晉惠帝時發生八王之亂,西晉迅速走向衰落。
5、滅亡:公元316年,內遷的匈奴人滅掉西晉。
二、八王之亂
1、原因:分封同姓諸王,導致宗室諸王勢力過大;晉惠帝昏庸無能;朝政腐敗。
2、爆發:晉惠帝在位時,手握重兵的八個封王為了爭奪中央政權,先後起兵,相互混戰。
3、影響:西晉迅速走向衰落。
三、北方遊牧民族的內遷(五胡內遷:匈奴、鮮卑、羯、氐、羌)
1、時期:東漢、魏、晉時期
2、路線:
○ 1氐族和羌族,由西南東遷入陝西關中;
○ 2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遷到山西一帶;
○ 3鮮卑族遷到遼寧、陝西及河套地區。
3、十六國:
(1)4世紀初到5世紀前期,北方各族先後建立15個政權,連同西南的成漢,稱為十六國。
(2)4世紀後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統一了黃河流域。
第18課 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地區的開發
一、東晉的興亡
1、東晉的建立:317年,司馬睿建立東晉,定都建康。
2、政權特點:王與馬,共天下。
3、興盛:淝水之戰後,東晉經濟得到發展,江南出現“荊揚宴安,戶口殷實”的景象。
4、衰落:東晉末年,政權落入武將手中。
5、滅亡:420年,東晉滅亡。
二、南朝:420——589年,出現宋、齊、梁、陳四個王朝,定都建康。
三、江南地區的開發
秦漢時期,北方(黃河流域)經濟發達,是全國經濟重心。
魏晉時期,江南(長江流域)地區得到開發,經濟發展。
★1、江南經濟發展的原因:
①北方人大量南遷,帶來了充足的勞動力、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
②北方戰亂,而南方社會比較安定。
③江南地區自然條件優越。
④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
2、江南地區開發的表現:
(1)農業: ①開墾荒地,興修水利; ②犁耕施肥,廣種水稻小麥; ③種桑養蠶、培植果木、種植藥材,實行農業多種經營。
(2)工業:手工藝快速進步。繅絲、織布 、制瓷、冶鑄、造船、造紙、製鹽等都有顯著的發展。
(3)商業:商業發展,城市繁榮。建康(南京)成為最為活躍的大都市
3、結果(影響):經濟重心逐漸南移。
第19課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淝水之戰
1、形勢:①南方:司馬睿重建晉朝,都城在建康,史稱“東晉”。
②北方:氐族人苻堅建立的前秦政權,統一了黃河流域。
2、概況:(1)大戰時間:公元383年
(2)作戰雙方:前秦 與 東晉
(3)結果:東晉以少勝多,大敗前秦。
3、淝水之戰的影響:
(1)淝水之戰以後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戰的狀態。(2)東晉取得暫時穩定,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4、前秦苻堅失敗的原因:
(1)從前秦方面看:苻堅驕傲輕敵;前秦軍隊內部有民族矛盾,軍心不齊,指揮不當,戰線過長。
(2)從東晉方面看:東晉團結一致,不畏強敵,奮勇抗戰,指揮得當。
啟示: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不是力量的強弱,而是人心向背、戰術得當等;民族團結、內部團結對於一個政權的成敗具有重大意義。
5、與淝水之戰有關的成語或典故:投鞭斷流、草木皆兵、風聲鶴唳
6、淝水之戰同以前歷史上哪幾次戰爭相似?(以少勝多的戰爭) ——鉅鹿之戰、官渡之戰、赤壁之戰。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
(1)建立:4世紀後期,鮮卑族建立;
(2)統一北方:439年統一北方。
2、改革的背景:
(1)439年,北魏統一了北方;
(2)鮮卑習俗治理國家困難重重;
(3)當時北方出現了民族交融的趨勢。(目的是加強對中原的統治。)
3、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遷都洛陽(494年)
(2) 推行一系列漢化措施:規定官員在朝廷中必須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以漢服代替鮮卑服;改鮮卑姓為漢姓;鼓勵鮮卑貴族與漢人貴族聯姻等。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1)增強了北魏的實力。
(2)促進了民族交融
(3)使少數民族在語言、服飾、風俗習慣上逐漸與漢族趨同
(4)也使中原文化得到了豐富與發展
5、你從孝文帝身上學到了什麼?
學習他順應歷史潮流、堅持改革、積極進取、擁有智慧、以身作則的精神和優秀品質。
6、我們應該怎樣評價北魏孝文帝及其改革?
評價:北魏孝文帝是我國曆史上傑出的少數民族改革家。他順應歷史潮流,不顧守舊勢力的反對,堅持改革,促進民族融合,促進了社會發展。北魏孝文帝是我國曆史上一位傑出的封建帝王,是一位有膽識的改革家。
三、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
1、時期:北朝後期,我國北方出現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2、民族交融表現:(閱讀了解)
(1)經濟、習俗方面:少數民族學習漢族的農業技藝,從事農業生產,成為農業居民。而漢族人民學習少數民族的畜牧經驗,學習和接受他們的食物、服裝、用具等,融入到漢族的生活中。
(2)政治制度:北朝統治者與漢族士人合作,沿襲中原地區原有的統治方式,實行君主專制制度。
(3)文化方面:西晉時期,內遷各族大多已使用漢語;北魏孝文帝改革後,漢語成為北方主要的通用語言。
(4)民族心理:隨著經濟、文化的交流與融匯,思想感情日益溝通,“胡”“漢”觀念逐漸淡薄,民族之間的隔閡與偏見逐漸減少。
3、民族交融的特點:民族關係有時矛盾激化,甚至發生戰爭,但在總體上,民族隔閡趨於消解,民族關係趨於緩和。
★4、民族交融的影響: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進一步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化,併為以後隋唐時期多民族國家的繁榮與發展奠定了基礎。
第20課 魏晉南北朝的科技和文化
一、農學:《齊民要術》
1、作者:北朝賈思勰
2、地位: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
3、內容:總結了農、林、牧、副、漁等方面的生產技術。
4、影響:這部農書對後世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在世界農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二、數學:祖沖之
1、時期:南朝
2、成就:
①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以後的第七位數字;
②測算一年的時間,與現代天文科學測算的結果相比較,只差50秒;
③制定《大明曆》;
④製造指南車、水碓磨、千里船;⑤數學名著《綴術》
三、書法:王羲之
1、時期:東晉
2、書法特點:“飄若浮雲,矯若驚龍”
3、代表作品:《蘭亭集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
4、成就:被稱為“書聖”,將書法藝術提高到一個新階段。
四、繪畫:顧愷之
1、時期:東晉
2、地位:顧愷之是當時最著名的畫家。
3、特點:他擅長的人物畫,線條優美活潑,人物傳神,富有個性。
4、代表作品:《女史箴圖》《洛神賦圖》;山水畫開始形成。
五、雕塑
1、背景: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行
2、代表:山西大同的雲岡石窟和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
*地理學家:酈道元《水經注》(一部綜合性地理學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