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巍的前三張專輯,我都是爛熟於胸,這三張專輯風格都是各不相同,從第三張以後,我就基本不再有熱情去追了,不是因為不好,而是因為精力有限,有的時候在網上會刷到一些,比如《空谷幽蘭》之類的。
從許巍的第二張專輯開始,他的風格開始變得越發的空靈和純淨,越來越讓大多數人能夠接受並喜歡。歌是真的好,第二張專輯中《故鄉》、《閃亮的瞬間》、《簡單》、《方向》等等的都非常的傳唱,並且有意境,《浮躁》和《那一年》還保留著一些《在別處》的味道。第三張專輯《時光漫步》就更加的逍遙,像《天鵝之旅》、《星空》、《漫步》、《藍蓮花》、《完美生活》,他的個人生活也的確開始變得美好起來,物質上的美好。歌曲飄逸灑脫,卻總帶著一絲憂傷,一絲懷念和一絲惋惜,像詩一樣的寫意。
這些歌都非常好,但在我的心裡,第一張的《在別處》仍像豐碑矗立,無法超越。《在別處》是直面冷酷的現實,揭開傷疤的鮮血淋漓。那是痛苦的快感,不僅僅是對敵人的冷酷,對自己更加冷酷。
《在別處》是能絕望到極致的一張專輯,那種壓抑感、壓迫感,通篇的絕望,觸及靈魂的絕望,絕望的失意,絕望的美,絕望的自由。迄今為止,我沒有發現有比許巍《在別處》更加絕望的音樂。搖滾總是有著無限的可能,風格各異,有時候憤怒,有時候嚮往,有的時候深情,有的時候熱辣,有的時候自由,所有的情感都可以用搖滾去表達。
許巍就用他的音樂來表達絕望,那應該是他當時對未來充滿了迷惘和憤怒,彷徨,頹廢,懷才不遇,看不到方向,找不到終點。當時,《在別處》的製作團隊是中國最頂尖的樂團配置,製作人是張亞東,錄音師是金少剛,吉他手是李延亮,貝斯手是嶽浩昆,鼓手是趙牧陽,女和聲是竇穎。這些人到了今天,20多年過去了,仍然是最強的一批樂手,卻還看不見來者。
從第一首歌我的《秋天》開始,到專輯的最後一首歌《遙遠》,這是一條線索。磁帶版在別處一共十首歌,分別是《我的秋天》、《在別處》、《我思念的城市》、《樹》、《永恆》、《青鳥》、《水妖Ⅱ》、《路的盡頭》、《悄無生息》和《遙遠》。CD版另有一首《執著》。《執著》這首歌很好,但與整張專輯的情緒風格是不一致的,也可以認為他在精神上不屬於這張專輯。在這張專輯之前,他還有兩首單曲,是《兩天》和《青鳥》 ,這兩首歌的氣質是《在別處》一脈相承,我想飛卻飛不起來,我只有兩天,一天用來出生,一天用來死亡。
專輯《在別處》風格黑暗最常出現的詞,而是無助、茫然、黑夜、遙遠、秋天、幻覺、等待、絕望等等的諸如此類,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滿滿的負能量。但揭露傷疤的真實,是負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