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我們認為任何事物都是因緣聚合而起;但實際上任何事物,首先是我們透過命名安立而起。
換而言之,因緣聚合不重要,重要的是命名安立。
這是因為事物的所謂因緣聚合並沒有什麼具體的標準,譬如:
有人建屋三間,一作臥室,一作廚房,一作客堂,工人受命建成,未立名時有人見之,問為何屋,工人不能舉名,主人亦未定名,不能答也。隨經思索東宜為廚房,西宜為臥室,中宜為客堂,由其分別心內原有廚房、臥室、客堂諸名,故廚房、臥室、客堂等名安於東西中三間之後,廚房、臥室、客堂三法以起。故廚房、臥室、客堂等雲者,完全建於分別心,唯有假名而已。
所以是我們在內心裡先試圖去安立名字,名字所指向的對境才逐漸清晰地從感知的一片朦朧中凸顯出來,而不是一一界限清晰,各自獨立的對境,讓我們在感知的當下就可以很隨意地在它們上面安立名字。
但是在實踐中,我們的感受正好相反,我們認為萬事萬物都是界限分明的一一獨立存在,所以我們就能夠在此基礎上去一一安立不同的名字,並加以區分和辨別。
雖然動物的大腦中不一定有具體事物的名字,但應該也有一種清晰或模糊的分辨,這種分辨將“我”、“我的”和“其他的”,以及“有用的”、“沒用的”等這些分了類,越高階的動物和越發達的大腦,這種分類越細緻,一般的動物至少也有簡單的“我”和“我以外"的概念區分,這就是一切有情“無明”的根源。
從這個邏輯來看,“無明”是動物演化而來的產物,如果病毒能夠繁殖,且以繁殖為生存的目標,那麼在其DNA和RNA的核酸分子中可能就已經具有“無明”了。
當我們這麼去思考的時候,你會發現所謂"病毒"也只是一個假名安立,在這個假名安立上你又去考慮病毒的DNA和RNA核酸分子,而DNA和RNA核酸分子也是假名安立。
整個世界就是從我們的思想中分裂出來的,當你去觀察,你所觀察的一片朦朧,而當你去分辨,去安立一個邊界,那你所觀察的某一部分才會凸顯出來,並在此基礎上才有所謂的其因緣、因果等等,否則就應了那句經典的話:啥也不是。
啥也不是不等於啥也沒有,而所謂的有,只是經由你的名言安立的有。。。
“你的”,這個詞很關鍵,所謂世俗不過是很多個“你的”所安立的共識。。。
說到這裡,如果能理解的話,我們大家都應該覺悟解脫了,但沒有,這是為什麼呢?
大概是因為理解的還是有偏差,或者不夠透徹,或者不夠持續,缺乏“斷”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