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這個字,在中國人的字典裡一直是特別的、高遠深邃的存在,古往今來探索琢磨它的人不可計數。
但由於文字為人類主觀定義,其本身在客觀上具有不全面性,再兼之古人詮釋延伸的方向不同,使得“道”這個字出現諸多不同的涵義,論道者看似聊得火熱,其實談的根本不是一回事。
天地運轉是道,為人處世是道,倫理綱常是道,本性本欲也是道。乍一看涵蓋一切,細一想又各有不同。
今筆者取古今理念,一試分說。
觀點一 道是一部既定的宇宙史
本觀點來自於命定說,抱持這一觀點的人認為:不論是生命體還是非生命體,它們在每一個時間點所經歷的事件是固定的且不會改變的。
好比兩顆即將相撞的玻璃球被一個頑童攔住,那必然是命中註定這個男孩會在固定的一刻攔住它們。
因此筆者將這種“道”的詮釋以“既定的宇宙史”來替代,它具有即便被預知也不可能被改變的特徵。
觀點二 道是一部不斷在改寫的宇宙史
本觀點來自於改命說,抱持這一觀點的人認為:生命體和非生命體遵循特定的變化規律(如陰陽)生生不息地衍化,雖然規律是既定的,但過程並非不可改易,只要有足夠的能力,就可以改變原本可能發生的結果。
仍以頑童攔球為例,就既定規律而言,這本“宇宙史”描述了兩球相撞以及後續的一切衍變,而在男孩在相撞前攔住兩球后,“宇宙史”中關於兩球相撞以及後續衍變的描述被改寫了。
觀點三 道就是萬物的變化規律
或許是源於人類天性中對自然規律的執著探索,此觀點的接受者很多。
在不考慮生命影響的情況下,我們不難發現,萬物是依照客觀物理學規律,每時每刻不斷“變化”的。這裡的“變化”在物理學普及的今天,可以稱為“運動”。
而“變化”的內因,無非在於微觀結構對自身穩定的需求。
如一顆圍繞恆星運轉的行星,一顆圍繞原子核舞動的電子,它們並無自我改變原先軌道的能力,但當作用於它的外力或能量達到臨界點,它又無自我保持原先軌道的能力。
而如一塊被真空包裹的鐵塊,它並無改變自我分子結構的能力,但當硫酸將它包裹,它又無維持自我分子結構的能力。
乃至於核的聚裂變,其實都是萬物本身無法維持高層級粒子狀態穩定,“被迫”產生變化,保持更低層級粒子狀態穩定的過程。
據此總結:道是當前所有物質運轉的狀態與規律,以及萬物在物質層面“自保”的規律。
代入生命體的影響後,咱們再看頑童攔球這一事件,我們會很自然地將二球將會相撞劃入運動規律,男孩攔球劃入行為規律。當我們可以理解這些規律,也就可以推論出事件結果。對於規則的理解越精深,我們所瞭解到的事件結果就越精確。
特別要指出的是:在觀點三中,男孩的行為規律與二球的運動規律是同源同質的。初級生命體遵循精神和身體需要適應生存環境的規律,高階生命體不論具備多麼複雜的主觀意識,但仍以該規律為核心。因此哪怕動機再雜亂的行為,其本質仍舊是一串固定的主程式碼延伸出的一串或多串子程式碼,只是這些子程式碼的差異可能很大罷了。
將生命比作程式碼,必然讓許多人心生不悅並難以接受。但筆者認為:三生萬物本已有實實在在的無量精彩,眾生何曾有萬事如願者?那麼不能盡遂己願的生命中,一花開盡一花情已是極高的追求。
觀點四 物有死活,道分天人
此觀點脫胎於觀點三,但相比於觀點三卻顯得充滿生機,因此它也成為了接受度很高的觀點。
將天道對應非生命體的變化規律,人道應於生命體的行為規律,兩者從本質上作出分割。
天道者,焚風汰物而薪火相傳;人道者,知止近,能止得之。人依天地而生,天道可以無人,人道不足以離天。
儘管筆者也以滿腔熱情來看待觀點四,鑑於地心說帶來的萬載謬誤,此處不敢贅。
總結
除了以上觀點之外,我們依然有諸多關於道的定義,如方法是道、意境是道等等,接受度也非常廣泛,正如本文開篇所說,由於文字為人類主觀定義,其本身在客觀上具有不全面性,再兼之古人詮釋延伸的方向不同,使得“道”這個字出現諸多不同的涵義。
古人論道,大多以混沌分陰陽作為起點演化萬物,因此大多後生思索時,都不可避免地想溯源而上,筆者也曾有漫長的溯源思考。這段思考歷程帶來了領悟,也包括痛苦。
筆者認為,萬物溯源註定是無止盡的。不論是宇宙大爆炸理論還是盤古劈開混沌的傳說,其源頭終究會被詮釋為必須存在的“有”,那麼這個“有”的來處又在哪裡呢?
更進一步追問的話,包裹著這個“有”的“無”,又源自於哪裡呢?
極目無果,唯有定義它說:它本就在那裡,不來不去,永恆不滅。至於“有”“無”之間是否還存在語言文字未定義的狀態,卻更難以分說。
【本文僅代表筆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