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後開始與民休息恢復國力的改革,他將各個諸侯國的武士集中城市管控起來加強中央集權組建國家武裝力量,對於臣服自己的世族採取聯姻和政治結盟政策進行權力制衡穩固政局,國家經濟方面引進了大明先進冶金工業極大提升日本財富從而進口大量先進技術促進生產力提升,日本農業領域採取耕者有其田政策賦予農人耕作權和貢獻賦稅義務,一個改革體系下來統一日本國富民強,可謂政通人和。
此時此刻,豐臣秀吉審時度勢認為日本需要擴充生存空間建立一個亞洲帝國,第一步征服朝鮮作為進入亞洲大陸跳板,第二步征服明帝國鞏固戰略大後方,第三步統治印度。
之所以有這樣異常少生猛的戰略佈局是源於豐臣秀吉對於自己百戰百勝經驗自信以及對朝鮮明朝政局預判,朝鮮半島正在如火如荼搞黨爭,國王對於獲得執政權的東人黨和西林黨博弈失去掌控力,朝鮮戰略要地全羅道和釜山等地區陷入政局混亂以至於軍力空虛。大明王朝明神宗朱翊鈞政治清算改革強軍先鋒張居正導致政治重新回到動盪之中,豐臣秀吉以日本在明神宗爺爺嘉靖時期入侵經驗預判大明一盤散沙正在再次進攻最佳時期。
不得不佩服豐臣秀吉的戰略眼光,作為中國的鄰居,日本總是想著乘著鄰居生命要了鄰居命的陰謀,而要奪取亞洲大陸最富饒的土地需要佔據朝鮮半島做立足點,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這麼操作的,未來的戰略依然如此。
豐臣秀吉發起入侵朝鮮的戰爭初期,久經沙場的日軍攻勢猛烈、勢如破竹,以極快的速度先後攻佔朝鮮王京漢城與陪都平壤,並迅速攻佔朝鮮境內大量主要城市,直趨明朝邊境。朝鮮國王馬上嚮明朝求救。豐臣秀吉於5月攻佔漢城後便研議要遷都北京,將北京周圍10“國”之地獻為御用,賜公卿以俸祿,賜其部下以10倍於原有的領地,甚至命豐臣秀次為大唐(中國)關白,日本關白由羽柴秀秋或宇喜多秀家擔任,朝鮮則交給羽柴秀勝或宇喜多秀家統治。
日軍能夠快速的佔領朝鮮國防戰略要地主要是基於朝鮮內亂,人心不齊就會帶來國力癱瘓,羽柴秀勝或宇喜多秀作為豐臣秀吉兩個核心政治同盟為了將朝鮮納入封地更是不惜血本,他們都是經歷日本統一之戰的百戰之將,對於在朝鮮戰爭中如何接收城池和穩定人心及策反操作駕輕就熟,朝鮮東人黨和西人黨對於抵抗日本入侵爭論不休無法達成共識,政治家的道德如同嬰兒的尿布時時刻刻都在變化著陰陽風水,日軍主帥宇喜多秀一面對朝鮮進行全力戰爭威懾,另一方面也是利誘朝鮮政治投降。
豐臣秀吉給朝鮮國王的國書是這樣說的:比年諸國分離,亂國綱、廢世禮,而不 聽朝政,故予不勝感激,三、四年間,伐叛臣、討賊徒,及異域遠島,悉歸掌握。……依有此奇瑞,作敵心者,自然摧滅,戰則無不取,既天下大治,撫育百姓,憐憫孤獨,故民富財足,土貢萬倍千古矣。本朝開闢以來,朝廷盛事,洛陽壯麗,莫如此日也。
日本人給朝鮮君臣百姓畫餅描繪出歸順日本後可以享受耕者有其田和政治清明及免受大明霸凌的諸多好處,朝鮮彼時政治動亂民心不穩對於日本人的畫餅充飢許諾可謂趨之如鶩。日本人圍困平壤,朝鮮地方竟然沒有多少勤王軍隊前去援助,幸虧還有一個天才級將領李舜臣堅持帥兵抗爭才讓朝鮮等到明朝軍事援助,明神宗派去了薊遼總督李如松前往朝鮮平叛,四萬明軍在軍備上勝於日軍,但是鑑於日軍二十萬陸軍和萬人水師數量優勢及士氣高漲,李如松採取固守城池和反包圍日軍打消耗戰戰術,明朝的後勤保障源源不斷從薊遼地區運往前線消耗日軍被困軍隊物質和意志。1592年2月,朝鮮軍民在中國軍隊支援下,經激戰收復平壤、開城。鑑於駐守漢城的日軍兵力較強,明軍圍而不打,在城郊切斷敵供給線,燒燬敵糧庫。5月,日軍被迫退守慶尚、全羅兩道沿海城市,並派使臣要求議和,企圖利用談判之機集結力量捲土重來。
文祿二年(1593年)8月,明日雙方開始"議和"。由於日本提出苛刻的領土要求,致使談判最後破裂。慶長二年(1597年)2月起,豐臣秀吉陸續增兵14萬、戰艦數百艘再犯朝鮮。日軍以小西行長、加藤清正兩軍為先導在釜山登陸,分東西兩路齊頭並進,連佔慶尚、全羅、忠清三道。李舜臣以僅存的14艘艦船和100艘改裝民船為基礎重建水師,於10月在鳴梁海峽迎擊日軍(133艦船、7200人),利用有利地形和潮汐條件撞破敵船30餘艘,擊斃日軍十餘人。(該戰役存在爭議,這裡採取朝鮮說法)慶長三年(1598年)8月,豐臣秀吉病死,遺囑撤軍。至年底,殘餘日軍或逃或被殲,戰爭結束。
明帝國以國力優勢逼迫日軍議和投降,朱翊鈞為了展示大國榮耀派遣使者入日本借議和之名行冊封之時委任豐臣秀吉為日本國王。秀吉覺受騙,大怒道:“吾掌握日本,欲王則王,何待髯虜之封!且吾而為王,何以對天皇!”,並欲殺明朝使節,為旁人勸止,於是下令驅逐明朝使節。
綜合而言,萬曆三大徵的朝鮮戰爭是明神宗時期最大規模對外用兵,三次遠征消耗殆盡張居正二十年改革沉澱國家財富,明朝援助朝鮮抗日戰爭暫時止住了日本擴張野心,三百年後的1910年日本再次入侵朝鮮從而進行開始長達35年殖民統治。日本如今軍國主義蠢蠢欲動,朝鮮半島仍然是日本國家戰略要征服戰略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