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菲社近日報道稱,中國渴望在未來幾年內將電影視為其軟實力的絕佳展示平臺,但中國市場的特殊性有時會阻礙中國電影獲得更廣泛的國際接受。
中國電影票房在2020年超越美國,這要歸功於這個“亞洲巨人”的電影院在疫情期間的業績較好,而獲得成功的主要是針對中國本土觀眾的影片。
其中,《長津湖》等史詩級大片表現最為突出。在收穫60億元的票房之後,《長津湖》已經成為該國曆史上票房最高的影片。
“近年來票房較高的電影都涉及了‘紅色題材’,或者是喜劇等老少皆宜的型別,”電影專家、影院經理孫堯(音)說。
甚至像張藝謀這樣在戛納電影節和柏林電影節上獲過獎的著名導演也順應了這種“潮流”。不久前上映的《懸崖之上》就是張藝謀導演的作品,即將上映的《狙擊手》也由他執導。
孫堯說,由於文化差異,票房最好的中國電影在國外並沒有取得成功,因為前者旨在用難以被國際觀眾理解的元素來打動中國觀眾。
導演王哲(音)則認為,中國電影的國際接受度有限應歸咎於電影業的“不成熟”,業界必須“摒棄空洞的題材和製作”。
在中國,影視業習慣於把賭注壓在家庭喜劇和感情糾葛題材上,僅限於滿足純粹的商業期望,孫堯還說,這導致了影視作品質量“持續”下滑。
但中國電影業的情況並非總是如此,上世紀90年代,張藝謀等中國電影人取得過顯著的國際成就。1993年,陳凱歌導演的《霸王別姬》獲得了戛納電影節金棕櫚大獎,後來又湧現出賈樟柯等優秀導演。2019年,根據劉慈欣同名小說改編的科幻電影《流浪地球》,憑藉在奈飛平臺上的放映,成為放映量最大的中國電影之一。《流浪地球》也是北京支援推動電影業創新的典型例子。
報道還稱,雖然中國本土的影視網站幾乎沒有受到外國競爭對手的壓力,但本土市場的競爭非常激烈——由嗶哩嗶哩、愛奇藝等平臺主導,前者以極低的價格提供影視內容。
在商業院線方面,中國每年最多隻允許34部外國影片上映。儘管如此,中國市場仍然對好萊塢很有吸引力,因為好萊塢已經發現,部分大片在中國比其他任何地方都更成功。(編譯/田策)
來源:參考訊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