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來紫氣,潤澤蒼生”
1893年12月26日,一聲嬰兒啼哭劃破了韶山沖寂靜的夜。
按照老黃曆計算,這一天是清光緒十九年十一月十九日。這個嬰兒是毛氏家族第二十世孫。自毛氏家族定居在韶山,已過了四百年時間。儘管如此,毛家在當地也只是一個小家族,誰也沒有料想到,後來他會成為這片古老土地上最耀眼的太陽。
出生時,這個嬰兒的母親文七妹已經生育過兩個孩子,卻都不幸夭折。這在缺乏必要醫療衛生條件的舊中國是很平常的事。但作為血濃於水的父母,自是十分痛心。
文七妹
因此對於這個得來不易的孩子,父母自是寄予厚望。他們希望孩子平安順遂,該為他取個好名字了。該請誰呢?
文七妹想到了自己的二哥文正瑩。
文正瑩,字玉聯,號玉欽,是文七妹的親二哥,因在同族中行八,毛澤東應稱他為八舅父。他是一位正直儒雅的鄉中儒士,平日在自己家中開辦了一個小私塾,以教書為生。
這時的文正瑩也正朝著文七妹家趕去。聽聞文七妹剛剛誕下麟兒的喜訊後,他就急著往毛家趕。
剛一進到毛家家門,喜上眉梢的孩子父親毛順生就提出要他為孩子提名。
同樣喜笑顏開的文正瑩十分爽快就應下了。
翻開《毛氏族譜》,首頁書寫著:“立顯榮朝士,文方運濟祥,祖恩貽澤遠,世代永承昌,孝友傳家本,忠良振國光,起元敦聖學,風雅列明章”,按照毛氏家族譜系,這一輩為“澤”字輩。
凝神思考片刻後,文正瑩提筆在紙上書寫八個大字:“東來紫氣,潤澤蒼生”
“既然外甥是澤字輩,不如就叫做澤東?”
一旁的孩子父親毛順生聽聞後喜上眉梢,連連道:“好!這個名字好!”
為了祈求這個孩子平安長大,孩子的父母按照鄉里的習俗,將這個不滿兩歲的孩子送往湘鄉縣棠佳閣的外婆家寄養。此後,他就常常隨著母親往返這條山路,直到他離鄉前最後一次求學。
從韶山南岸上屋場毛家,翻越蝶舞蜂鳴,碧峰疊翠的滴水洞,到達湘鄉縣棠佳閣外婆家的這段路,被稱為“毛澤東小道”,也叫“外婆路”。
這條總里程共有8公里的崎嶇山路,是毛主席人生之路的第一段路,也是他人生之中走的最多的一段路。就是這段路,帶著他從矇昧走向光明。
主席的啟蒙先生
儘管毛家在當地並不算是個小家族,但毛澤東的父親日日起早貪黑,卻總也擺脫不了窮困。
後來,城裡熟人告訴毛順生徵兵的事,急於掙錢還債的毛順生就動了當兵的念頭。打點好家中事務,告別了父親和妻兒,他獨自離開了韶山沖。
毛澤東的母親在丈夫入伍後,就將兒子送到了文家。在這裡,毛澤東進入了啟蒙教育階段。他的第一位老師,就是為自己提名的八舅父:文正瑩。
在外婆家,一干表兄弟姐妹都住在這裡。一群孩子聚集在一起,自然是天天玩得很開,放牛、掏鳥窩、抓魚、爬樹,這些孩子淘氣的事情都沒少幹。外婆看著這些淘氣的孩子,心裡開心,也不免有些擔心。
毛澤東的兩個哥哥早殤,他長大不易,外婆便叮囑年長几歲的文運昌多加照看毛澤東。
文運昌是文正瑩的兒子。為了方便照看毛澤東,他有時會把這個小表弟帶到了父親的私塾。令他感到驚奇的是,這個在外玩野了的孩子,一進到私塾竟然出奇地安靜。
文正瑩看著安靜的外甥,便對前來探望兒子的妹妹說道:“說不定你家三伢子是個讀書種子呢!”
看著捧著書本安安靜靜的小外甥,再加上妹妹的懇求,他破例開了“後門”,讓這個未到學齡的孩子進了他的學堂,成了他所收年齡最小的小小“學生”。
在他的悉心教導之下,毛澤東很早就學會了一些古詩,如曹植的《七步詩》、李白的《靜夜思》等,還手把手教他學書法。並手抄蘊含文氏家戒和家訓的《家範箴言》讓他誦讀,諄諄教誨他“幹正事、走正道、成大器”。
文正瑩對毛澤東很是嚴厲。據毛澤東另一位表哥文南松所說,他的父親對他這位小表弟寄予很高的厚望,望子成龍心太切,還時常教他一些超出範圍的東西。如讓他讀《千字文》和《六言雜字》,還講授過“誇著讀書人光榮”《神童詩》。
文正瑩家中有個藏書室,裡面不乏一些珍貴典籍,是文家世代收藏。毛澤東經常溜到裡面翻閱,一看就是大半天。
後來文正瑩發現了小毛澤東這個舉動。他隨口抽查了一些《資治通鑑》的內容後,驚奇地發現他的這個小外甥還是個書痴,於是允許他在課堂上完後隨時可以來看書,只要求要愛護圖書。
後來在毛澤東離開外婆家前,文正瑩還送了他一本《康熙詞典》。在毛澤東日後的求學生涯中,他還常為毛澤東借閱了許多書籍報刊,供他閱讀。
六年過去了,毛順生帶著一大筆積蓄退伍,回到了韶山沖。他修整了田舍和房屋,讓家人過上了較為舒適的日子後,就出發來到棠佳閣將毛澤東接回。
就要離開自己居住了六年的地方,毛澤東一時有些不捨。在這裡,他不僅能和表兄弟們同玩同住,還接受了啟蒙知識。重要的是,他在文正瑩這裡接受了耳濡目染的人生教育。
文正瑩是一位為人正直的儒士,平素最看不慣的便是那些仗勢欺壓窮苦百姓的人。有一位平素為富不仁的財主要將兒子送到文正瑩的私塾,文正瑩以面試不合格為由拒絕接受。
這對小毛澤東起到了言傳身教的作用,他以實際行動將文家家訓告誡毛澤東:文化知識是幫人幹正事,走正道,成大器的。這就是文正瑩給毛澤東上的最後一堂啟蒙課。
毛澤東恭恭敬敬地拜別了先生,回到韶山沖自己家中。
難以為繼的學業
離開棠佳閣後,文正瑩幫自己的小外甥聯絡好了南岸私塾的鄒春培先生。這位先生同樣以嚴厲著稱,甚至有時還會體罰學生。但鄒先生也很喜歡聰慧的毛澤東,認為他是個讀書的好苗子,將來的前途不可限量。
因此回到自己的家中,需要一邊務農,一邊上學的毛澤東生活開始變得忙碌起來。
儘管退伍的父親為家裡帶來了一大筆積蓄,一家人的生活也只是稍微比以前改善了一些。家中的具有勞力的成員就需要下田幹活,此外還要幫母親減輕負擔。
這時的毛澤東已經長成了一個小大人。他聰慧好學,愛好思辨,與父親之間的摩擦也日益增多。
毛順生對這個孩子的期許只是讓他學成做一個算賬先生,能經商,懂一點詩書,識一點做人,就完全足夠了。他輾轉打聽到城裡有米行招收學徒,便打算讓毛澤東去城裡學點本事。
1910年秋天,毛澤東面臨著人生最為關鍵的節點。若是他當年真的去了當學徒,也便沒有後來的主席了。
關鍵時刻,母親文七妹悄悄找來了外甥文運昌,讓他給文正瑩捎了口信。
文正瑩聽說毛順生要讓毛澤東停學去當學徒,立即便動身前往毛家,同行的還有自己另一個外甥王季範。
一番說合之下,文正瑩明白他們是為學費犯愁,於是提出要為毛澤東交學費。一旁的王季範也附和自己可以幫助表弟,這下才說動了毛順生,讓小毛澤東繼續學業。但他附加了一個條件:毛澤東需要透過東山高小的學堂考試。
東山高小是清末維新運動中出現的第一批新式學堂,教授的都是“洋學問”。毛澤東的表兄文運昌也在這個學堂讀書,文正瑩沒少從他口中接觸到這些新學,他認為這些新思想、新文化是能夠救亡圖存的。
但毛澤東在韶山私塾沉浸舊學已久,接觸的都是《幼學瓊林》《三字經》《漢書》《資治通鑑》等,僅在十三四時稍微接觸了《盛世危言》《校邠廬抗議》等新內容,他能順利透過入學考試嗎?這會是個不小的挑戰。
七月初,早晨吃過飯後,毛澤東便擔上行李,在文運昌的陪同下來到東山學堂。
原本考期已經過了,學堂的李堂長為毛澤東佈置了一道叫《言志》的考題。
“幹正事、走正道、成大器”,從小在文正瑩諄諄教誨下的毛澤東對此頗有感慨。他提起筆一氣呵成,作成一篇錦繡文章。李堂長閱後大喜,破格錄取了毛澤東,翌日還喜不自勝地逢其他老師便說,昨日錄取了一救國才。
就這樣,更廣闊的世界向毛澤東徐徐開啟。從此他真正看見了外面的世界。
在東山高小,毛澤東接觸了很多維新派的文章,此後康梁體成為他沿用一生的文體,並取號“子任”。正是在這裡,他開始關心社會改良與變革,開眼看世界,得知世界上還有歐美等國家,而自己的國家正在遭受列強的欺辱。
他立下了救亡圖存的志向。這一切,離不開文正瑩的幫助。
“八舅父對我有大恩”
毛澤東的母親身體不太好,而毛澤東在外遊學,無法侍奉左右。於是他的母親常受到外婆家的照料,她去世的身後事都是文正瑩幫忙照料的。對此,毛澤東常銘記於心。
建立井岡山根據地後,文正瑩一家被列為“匪屬”。軍閥許克洋將文正瑩抓捕後,逼迫他供出毛澤東髮妻楊開慧下落。文正瑩寧死不屈。後黨組織發動湘鄉各界為其作保,才得以將他救出。然而最終他還是落下了病根子。
回到家後,文正瑩就一病不起,不久後不幸去世。
1937年,毛澤東才從表兄文運昌的信中得知舅父去世的訊息。他十分悲痛,立即回筆提了一封長信,深深地緬懷舅父。
經歷過艱苦的戰爭歲月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建國後毛澤東多次邀請文正瑩一家進京,他無數次動情地說:“他不僅是我知識上的啟蒙老師,還教我怎麼做人。他對我毛澤東是有大恩的!”
“幹正事、走正道、成大器”的火種就這樣透過一代代傳遞下去。星星之火,就這樣燃遍整個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