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年了,一直難以忘記一部叫《恰同學少年》的電視劇。
這部劇給我的衝擊,至今讓我歷歷在目。這部劇看了很多次,每次都會覺得受益匪淺。
這是一部十分難得的經典好劇,充滿正能量。特別適合學生、老師觀看,因為它講述的是毛澤東、蔡和森等人在第一師範求學的故事,循著偉人、先烈的足跡,瞭解那段風雲跌宕又充滿勵志的故事,實在是讓人覺得心潮澎湃,久久難忘。
這部劇在2007年首播,距今已經14年了。14年來,看過不少的電視劇電影,卻再也沒有一部能夠這麼深入人心,讓我發自肺腑的喜歡和崇拜。
那悠揚激昂的樂曲,那首第一師範的校歌,那些第一師範的師生,都非常具有畫面感,都非常有代入感。給人一種如沐春風、朝氣蓬勃的感覺,沒有頹廢和沮喪,有的是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擊水三千尺。
《恰同學少年》的劇名,來自毛澤東《沁園春·長沙》中的一句,對於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大家都不陌生,在上學的時候都學過,也會背誦。這是一首充滿秋意的詞,給人一種意氣風發的神髓。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
《恰同學少年》是一部非常經典的紅色青春歷史劇,沒有大牌的演員,沒有名導演,大製作。質樸之中卻帶著芳香,平凡之中卻帶著不俗。每一個畫面每一句臺詞,都給人沉浸其中的感覺。
無論是正面人物,還是反派人物,都值得回味和思考。無論是哪一個角色,都可以單獨拎出來,去咀嚼。正面人物,像蔡和森、毛澤東、蕭子升、黎錦熙、楊昌濟、向警予、陶斯詠等人,都不用說了,給人一種覺醒鏗鏘的感覺。反派人物,像劉俊熙、紀墨鴻、六爺,有黑的一面,也有閃光點。
這是一部充滿教育意義的片子,對於教育有警醒作用。什麼樣的學校才是好的學校,什麼樣的老師才是好的老師,什麼樣的學生才是好的學生?在這部劇中,我們能夠找到答案。好的學校,不是歷史多麼悠久,佔地面積有多大,教學師資力量有多麼強,而是在於如何施教,如何做到真正的教書育人?
好的老師,不是學歷有多高,教學經驗有多豐富,而是能否真正做到一心撲在教育上,將自己的所學所思,帶給學生以啟迪,作為學生人生道路上的啟明燈?好的學生,不是門門都是頂尖,考試的機器,而是能夠緊跟時代發展,將個人的人生與家國天下結合,做一個對社會對民族有用的人。
在第一師範這個小小的校園裡,你能感受到什麼是氣魄魂魄精氣神?什麼是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什麼是上下求索不屈不撓?學校是開明的,老師是負責的,學生是進取的。這樣的學校,這樣的教育,能走出來像蔡和森、毛澤東這樣的奇才,也就自然而然了。
猶記得校長孔昭綬的三次講話,每一次都鏗鏘有力,每一次都針砭時弊,痛心疾呼,振聾發聵,給人以沉思。印象最深的一次,還是孔昭綬關於貧窮和富貴的講話。他說:“什麼是貧困,什麼是富有?穿草鞋,打補丁粗茶淡飯就是貧困?穿皮鞋,坐轎子,山珍海味就是富有了嗎?”這些都不是,儘自己所能,讓更多的人得到幸福的時候,精神上的富有才是真正的富有。否則,即便擁有萬貫家財,你在精神上,也是一個一文不名的窮光蛋。
孔校長的這番話,直到今日,仍然對教育有很大的警醒作用。在應試教育的今天,在全民都在焦慮的今天,在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今天,在成為人上人的今天,在上學找個好出路的今天,實在值得人好好體會。擁有了金錢、房子,我們真正快樂嗎?我們就不再焦慮,不再彷徨了嗎?不是的,我們在精神上,依舊是一個一文不名的窮光蛋。
以前看《恰同學少年》,覺得紀墨鴻這個老師說得也不無道理,讀書是為了什麼?還不是將來能有個好的前程,能夠將來能夠站直了做人,不再成為人下人。古人云,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讀了書,人自然就會有大好的前程。否則還讀什麼書呢?所以孔子曰,學而優則仕。書讀好了,政府才會請你去做官。你也才能出人頭地,做個人上人。
但是透過劉俊卿的例子,可以看出來,如果只是做一個自私自利,只為自己著想,一心想以讀書換前程的人。那麼書讀的再好,事業做得再大,也是精神上的矮子。劉俊卿,後來不是當了可恥的叛徒,還美其名曰為了向上爬,有錯嗎?
關於學校應該培養怎樣的人,楊昌濟也曾與紀墨鴻進行過舌戰,紀墨鴻認為學校本來就是培養上等人的地方,認為家長把學生送過來,就是為了有個好出息,將來能夠出人頭地。楊昌濟則認為:從事教育的人要做的,不正是要抹掉這種不合理的等級,讓學生去除舊觀念,做一個民國的新人。為人人平等之大同世界,而努力才對嗎?先生倒好,滿口的高低貴賤,恨不得把學生都教成蠅營狗苟,但求一己富貴之前程。而不思國家民族未來的自私自利之徒,我倒要請問紀先生,您這是要幹什麼?
這樣的辯論這樣的探索,在《恰同學少年》裡非常多,實在發人深省,可惜這麼好的劇,卻沒有重播,實在是讓人很詫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