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漢宗工作室特約作者:孫玉良
對於當今世界中美的緊張局勢,不只中國的智庫專家關心,美國的一些有良知的智庫專家也操碎了心。近日,中國“全球化智庫(CCG)”理事長王輝耀與美國耶魯大學教授、摩根士丹利亞洲區前主席斯蒂芬·羅奇就中美關係在“CCG名家對話”活動中展開對話,羅奇教授腦洞大開,提出中美兩國在一箇中立國建立一個常設聯合辦公室的建議,筆者覺得這個主意很新奇,值得探討。
羅奇特意強調這個辦公室是一個辦公室,而不是兩個辦公室。中美兩國的高階專業官員就是辦公室同事,而不是分別在兩個辦公室辦公,偶爾串串門。這個辦公室的工作人員將全職工作,每天就中美兩國的所有工作展開討論,拿出方案。羅奇的說法是為“政策聯合資料庫制定聯合建議”,筆者理解的這個辦公室相當於兩國的“參謀部”,既可以為兩國的政府提供“合作”方案,又可以透過這個辦公室解決簽署的協議而產生的爭端。
斯蒂芬·羅奇的這個建議,是一個充滿善意的建議。我們知道,當前中美關係之所以緊張,是因為拜登政府在對華問題上,延續了特朗普時期的對華政策,踐行的就是特朗普政府制定的“印太戰略”,只不過民主黨與共和黨運用的方法不同而已。特朗普比較極端,而且過分強調“美國優先”,連美國的“盟友”也得罪了;而拜登位元朗普狡猾得多,他採取的辦法是“團結”盟友一起圍堵中國,美國的角色是“世界領袖”。不過,不管是特朗普還是拜登,本質上都是極端反中的,所以我們看到的結果是,中美關係相當緊張,很糟糕。
輿論把拜登看做是“低配版”的特朗普,而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就成了“低配版”的蓬佩奧。布林肯提出了一個美中關係“三分法”外交策略,即“該競爭的時候競爭,可以合作的時候合作,必須對抗的時候對抗”,布林肯還強調,美國有必要“以強大的姿態與中國接觸”。不過美國的這個想法遭到了中國的強烈抵制,在安克雷奇會談時楊潔篪指出中國不吃這一套,美國沒有資格站在實力的角度同中國對話,在天津會談時中國又給美國副國務卿舍曼送出了“三個清單,兩個底線”,使中美關係陷入僵局。
如果中美關係這樣發展下去,相互制裁將成為主流。從2018年3月22日至2021年12月18日,美國已把611家中國公司、機構及個人納入到美國商務部工業和安全域性的貿易黑名單中,這種情況還在繼續。問題出在哪裡?出在布林肯的“三分法”指導方向上。中國外交部副部長謝鋒就高度不認同布林肯的“三分法”,在天津會見美國副國務卿舍曼時就直言不諱地提出競爭、合作、對抗“三分法”就是美國遏制打壓中國的“障眼法”。謝鋒指出“對抗遏制是本質,合作是權宜之計,競爭是話語陷阱”,在這樣的理解氛圍下,中美陷入“對抗”的漩渦就不可避免了。
斯蒂芬·羅奇的“中美聯合辦公室”建議,起到的實際功用,就是破解布林肯國務卿的“三分法”弊端,將中美高階專業官員聚在一起談“合作”,引導中美關係向“合作”方向努力。當“合作”產生的效益遠遠大於“對抗”造成的損失時,中美兩國的決策者自然就會做出正確的選擇。何況,這個“中美聯合辦公室”還是一個化解分歧的地方,中國最高領導人曾提出“聚同化異”處理兩岸關係,這四個字同樣可應用於中美。美國與中國一個在太平洋東岸,一個在太平洋西岸,相隔幾萬裡,為何一定要衝突對抗呢?“我們有一千條理由把中美關係搞好,沒有一條理由把中美關係搞壞”,如果故意把中美關係搞壞,那肇事者的血液裡一定有“法西斯”基因。
“中美聯合辦公室”是一個處理中美分歧、搞好中美合作的好建議,只不過實行起來並不容易。派哪些人來擔當這個角色,誰來當這個“辦公室”的主任,都需要斟酌考慮。不管怎麼說,羅奇教授這塊“石頭”扔得好,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希望拜登總統能聽到他的話,也能理解他的苦口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