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係:在競爭中尋求共存之道】
蒲曉宇 美國內華達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中美關係:在競爭中尋求共存之道
18教授評如何判斷中美關係走向系列第十篇
拜登政府上臺快一年了,中美關係並沒有大幅改善。雖然以中美元首影片峰會為標誌,兩國關係最近出現一些穩定跡象,但雙邊關係中的長期矛盾並沒有根本緩解。中美關係的總體走向不容樂觀。但在冷靜面對中美現實的前提下,雙方也需要積極思考如何改善雙邊關係。簡言之,對中美未來既要降低期望值,又要思考可以積極努力的方向。
圖片來源於網路
中美關係的困難是由諸多長期因素決定的。中國崛起帶來國際實力對比的快速變化。2005年鄭必堅在美國《外交事務》發文論述中國和平崛起道路。他當時強調中國實力成長顯著,但還有若干侷限,包括“中國經濟規模只是美國的七分之一,日本的三分之一”。短短十多年之後,現在中國的經濟規模(按國際匯率)已經是美國的70%左右,是日本的三倍。 國際政治的歷史和理論表明,大國實力對比快速變化往往帶來一定的緊張,這是中美關係的一個重要結構性因素。此外,中美在政治體制、意識形態、東亞地緣政治等領域存在重要分歧,使得結構因素導致的緊張更難處理。比如臺灣問題等議題,中方一貫立場是這些議題是中國的內政,不容外來勢力干涉,而美方卻把這些議題跟一些價值議題以及中美競爭放在一起看待。這樣的大背景下,中美關係的若干棘手議題很難得到根本緩解。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前不久公開表示,美方不謀求改變中國的政治體制,中方對此是歡迎的。但最新事態也表明,美方雖然公開宣示不改變中國體制,但並不會放棄就敏感議題繼續推動制裁的做法,而中方對美方也一定會出臺反制措施。
圖片來源於網路
中美關係的長期競爭趨勢不會改變,但這不表明雙方應該任由雙邊關係螺旋式下降。中美關係還有一些穩定因素,雙方仍然可以努力探尋改善關係的機會。首先,雖然拜登政府強調中美競爭,但拜登團隊也重視管控中美分歧。中美雙方都有意願減少不必要的衝突。其次,基於中美長期競爭的預期,拜登團隊強調中美應該謀求共存之道。“競爭性共存”(competitive coexistence)的想法意味著拜登團隊拋棄了特朗普時代透過極限施壓根本改變中國的想法。在長期共存的大前提下,中美雙方在磨合過程中可能逐漸找到如何相處的新平衡點。
圖片來源於網路
第三,中美兩國恢復了就全球問題和地區熱點問題的合作,在軍事領域也加強了溝通。儘管中美關係有很多的困難,雙方如果能就氣候變遷、公共衛生、地區熱點等夯實合作,一定可以給雙邊關係增加回旋空間。 最後,跟美蘇關係不同,中國和美國存在廣泛的經貿、社會和教育人文聯絡。比如,即使受疫情和貿易戰的影響,中美經貿關係並沒有減弱,雙方對教育領域的交流仍然總體保持積極正面的態度。 歷史表明,中美兩國的政治氛圍時好時壞總是不可避免的,但中美兩國人民之間的長期友好交流仍然是基本方向。中美各方有識之士應該發揮積極能動性,維護好中美各個層面的交流。總之,即使中美關係短期不容樂觀,雙方也應該探索務實途徑維護好關係。中美都是有韌性的大國,兩國社會都充滿活力,中美兩國必須探索長期競爭又和平共存的道路。長期來看,中美兩國政府最重要的不是在雙邊關係上如何展開競爭,而是如何各自辦好自己內部的事情。
編者按
趙全勝 【海外看世界】主編:
對拜登上臺以來的中美關係走向大體上出現了三種判斷:長期對峙、低開高走、週期性曲折震盪。兩國之間“大事”頻頻:臺海升溫,元首影片會晤,冬奧會外交抵制,科技戰如火如荼,此起彼伏。如何判斷中美關係走向就成為當務之急,以下是我們向海看作者群發出的討論題,以及在美國、中國大陸、日本、和澳門地區的18位教授發來的評論。
在此送舊迎新之際,我也代表【海外看世界】編輯部祝大家新年快樂,在新的一年裡事業有成,健康平安!
•研判中美關係,如果從戰略視角或戰術判斷出發會有何不同?
•如果是週期性的曲折震盪,那週期起始和轉向的重要標誌、訊號會是什麼?
•如何評估元首峰會對雙邊關係的引領?
•中美關係是否已經從貿易戰、科技戰,進一步推進到制度之爭?
•如何看待美國主導的對北京冬奧會的“外交抵制”?
•有人說“凡是和美國關係好的時候,中國發展就快”,您是否認同?中國的發展在多大程度上依賴於與美國的關係?
•如果中美真的脫鉤了,這會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中國現代化的程序?
•在官方關係不好時,民間應該怎麼互動?中美之間如何建立新形勢下的相互之道?
•如何看待儘管美國對中國留學生打壓,但中國學生赴美興致不減的狀況?中國民間對美國的看法究竟是怎樣的?
•中美之間是否必有一戰?如何看待美國主導的 Quad 和 AUKUS?
•臺海、南海、中印邊境有可能擦槍走火以致引發戰爭嗎?美國將作何反應?
•如果俄烏和臺海同時“有事”,美國能兩面應對嗎?
•如何評估中國增強核反擊能力以及中美之間潛在的核不擴散溝通及戰略穩定對話?
參與本次快評的學者及所在單位:
劉亞偉 美國卡特中心
武心波 中國上海國際戰略問題研究會
張雲 日本國立新潟大學
譚青山 美國俄亥俄克里夫蘭州立大學
吳白乙 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
汪錚 美國西東大學
韋宗友 復旦大學
趙宏偉 日本法政大學
王建偉 澳門大學
蒲曉宇 美國內華達大學
沈丁立 復旦大學
孫太一 美國克里斯多夫紐波特大學
金君達 中國社科院世經政所
殷燕軍 日本關東學院大學
謝韜 北京外國語大學
吳萱萱 美國歐道明大學
李海默 復旦大學
金應忠 上海市國際關係學會/上海外國語大學
本文由海外看世界平臺獨家首發,文字僅代表作者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