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人們的生活壓力普遍都比較大,即使是物質生活十分富裕的家庭,也難免應對社會程序的加速,社會節奏的加快,以及變化的無常而感到憂心與焦慮。真正能夠做到心平氣和,泰然處之的時光還是不多的。
其實,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們偉大的教育家,至聖先師孔子,就用精闢的語言總結了一個人產生憂慮和恐懼的根本原因。唯有透過修煉自己的頭腦,鍛鍊自己強大的內心和堅強的意志,才能夠保證不憂慮,不恐懼,不彷徨。如果你也是如此,請牢牢記住孔子的這句話。
第一,知者不惑。這裡的“知”通“智”。人們之所以感到憂慮,就是因為人存在著疑惑。面對問題,冥思苦想,絞盡腦汁也不能夠知道答案,面對選擇也會有困難症,左也不是,右也不是,猶豫不決,不能做不出決定。這其實是一個人缺乏智慧的表現。
孔子說人生四十不惑,到了40歲的時候,我們無論是在人生的各個方面,都有了自己一定的體會和經歷,應該不會感到有太多的迷惑,這才是真正的成熟了。當然,想要徹底地達到沒有任何疑惑,那也是不可能的。
究竟如何才能夠讓自己減少疑惑,增長智慧呢?那就要靜下心來,努力的去讀書,勤于思考,並且不斷的經歷各種人與事的磨鍊。當經事多,閱人無數,讀書破萬卷的時候,你自然會升級自己的認知,堅定方向,變得不再困惑。
第二,仁者不憂。我們之所以產生憂慮,是因為內心煩躁不安,不能夠安住在當下。換句話說,我們總是覺得自己對自己的心是有愧的。
而一個真正仁慈的人,懂得寬以待人,心中坦蕩,做人做事從來都不昧著良心,已經做到了自己該做到的所有,盡到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時,這樣的人,他根本不會為了最終的得失而產生憂慮,也不會因為他人不一樣的說辭,而內心產生波動。
他只求無愧於心,能夠真正地為他人著想。這樣的仁者,他內心的憂慮又從何而來呢?
第三,勇者不懼。所謂狹路相逢勇者勝。人生一定會遇到很多難以解決的難題,難以突破的困境。往往我們越糾纏,就會陷入越來越困難的境地。
王陽明提出知行合一的觀點,也就是說,我們不僅要大量的學習理論知識,與古人、聖賢之人交朋友,更重要的是把你所明白的道理與實際相結合,去指導你的實踐,去積極的付出行動。只有付出行動,才有可能得到令人滿意的結果,否則你無法真正地抵達未來。
很多時候,我們左思右想,好像這也不行,那也不對,導致顧慮重重,內心非常的糾結,不敢去嘗試,不敢邁出第一步。其實萬事開頭難,當你真正走出去的時候,你發現事情的本身並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麼困難,真正在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往往都不是最初我們還沒有開始做的時候,假想中的那些問題,而是遇到了一些新的問題。
所以告訴自己勇敢一點,大膽的去走出第一步,在實踐中不斷的摸索,不斷的前進,遠比假想的憂慮要有效得多。行動就是解決焦慮的最好辦法。人生該激進的時候,就不要太保守,勇於前進,才有可能闖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天空。行勝於言,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牢記在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