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煩啦 軍武次位面 昨天
前一陣,日本著名科學家藤島昭攜研究團隊加盟中國上海理工大學的訊息,在日本引起軒然大波。
這件事,在中國引起的反應,其實並沒有日本那麼大,或許中國民眾還沒意識到這件事的重要性,但日本網友卻炸了鍋。
這個藤島昭何許人也?他可是日本頂級的科學家,“光觸媒”的發現者,“光催化”領域權威人物,數次獲諾貝爾獎提名,是中國工程院的外籍院士,也是歐洲科學院的院士。甚至有人稱他為日本的“國寶級”科學家。
那麼他研究的這個“光催化”是什麼?這項科技的應用場景其實很廣泛,比如光催化自潔玻璃的表面可以永遠保持清潔,塗了透明的光催化塗層的鏡子可以不產生霧氣,還可以用在空調過濾器中來分解甲醛等有害氣體等等。而光催化最新的應用,是藤島昭研發的光催化捕蚊器,已經在瘧疾肆虐的地區開始使用。
可以說,光催化這項科技很前沿,而且未來的應用前景也很廣闊,經濟效益會很可觀。
但藤島昭為什麼會頂著被罵“賣國賊”的風險來中國呢?
答案是,沒錢。
根據日本主流媒體《每日新聞》的報道,藤島昭之所以來中國,是由於資金與經費不足等原因,日本國內學術研究環境逐漸惡化。與產業競爭力密切相關的研究領域,其頂尖學者“出走”中國,堪稱是日本“智慧流失”的標誌性事件。
中國能給藤島昭提供什麼樣的條件?《每日新聞》提到,上海理工大學預計將圍繞藤島昭新建研究所。中日兩國學術交流相關人士還透露稱,新研究所的設立及運營費用目前正朝著由上海市政府和上海理工大學共同出資的方向開展準備工作,資金規模預計將為數十億日元(摺合數億人民幣)左右。
日本的科技研究竟然會沒錢?
這肯定不符合很多人的“常識”。在很多中國人的印象裡,日本在科技方面的投入是很大的,出過不少諾貝爾獎得主,因此科技比中國發達得太多。軍武菌也承認,這也是我之前的想法。
帶著這個疑問,我專門去查了一些資料,得到的結論讓人出乎意料——在科技研發的投入方面,中國早已超越了日本,位居世界第二。
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統計過主要國家和經濟體歷年的研發支出資料。中國的資料是從1991年開始統計的,當時中國的科技研發是多少?只有134億美元,遠低於英國的281億美元,俄羅斯的369億美元,法國的387億美元,德國的607億美元,日本的1024億美元,美國的2368億美元。
134億美元,只相當於美國的一個零頭。
當時科技強國的研發支出都在穩步增長,只有俄羅斯在下跌。1990年的時候,尚未解體的蘇聯的研發支出還僅次於美日德,但到了1991年,俄羅斯的研發支出就斷崖式地跌了三分之一。
1993年,中國增長到了168億美元,俄羅斯卻已經下降到只有155億美元了,中國超過了俄羅斯。
直到現在,俄羅斯也沒有恢復到1990年的水平。
這是一個大國沒落的標誌。
得益於改革開放後經濟的慢慢起步,中國的研發支出也在逐年增長。時間來到1999年,中國的研發支出已經達到了316美元,超過了英國的307億美元,初步實現了“趕英”。這對中國科技來說,算是一個里程碑。
2001年,中國的466億美元又超過了法國的452億美元,躍居世界第四。中國科技的趕超進入了快車道。
▲中國對科技的資金投入近年來快速增長。
但遙想那個年代,中國的科技水平給人的感覺還是相當落後。投入雖然上去了,但科技這個事,並不是說能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幾十年的積累。
不過中國已經在做了。
2004年,中國的科技研發支出達到了797億美元,超越了德國的752億美元。又過了5年,2009年,中國以1876億美元超越了日本的1390億美元,排行世界第二。
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是日本研發支出的歷史最高點,在此之後日本的研發支出都在起起伏伏,一直到2016年都沒有達到2007年的水平。
到了2014年,中國又以3447億美元的研發支出一舉超越了歐盟的3372億美元。超越英國、法國和德國都不算什麼,超過歐盟所有國家的總和,就很能說明問題了。
這絕對是一個歷史性時刻。
2016年,中國的研發支出是4102億美元,僅次於美國的4643億美元。美國比中國高出13%,中國比歐盟高出17%,是日本的2.7倍,德國的3.9倍,法國的4.7倍,英國的9.6倍,俄羅斯的11倍。
那麼中國只剩下一個問題,那就是什麼時候能夠趕超美國。
我能找到的最近的資料是2019年的,這一年美國的研發投入是5810億美元,中國是5192億美元。
而2020年,我看到有報道說中國已經超過了美國,具體資料沒有查到,尚不清楚是不是為了吸引眼球的炒作,不過一些美媒已經開始哀嘆中國即將超過美國了,這個日期是2025年。
有人也許會說,你的投入是大了,那你的產出呢?只投入沒產出也是白搭。
中國的科技研究成果到底如何呢?
在解答這個疑問之前,我們先了解一下科技如何作用於社會的。這個過程分為五個步驟: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工業技術→日常生活→研發投入。
先有基礎研究,再進行應用研究,然後透過工業體系生產出來,供老百姓日常消費,改變生活,賺到的錢再投入到基礎研究中去,如此這般,迴圈往復,不斷提高科技水平。
衡量一個國家基礎研究水平的指標是什麼呢?是科學論文。而衡量一篇科學論文質量的指標是它的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越多,那麼這篇論文大機率就是一篇好論文。
基於這個標準,國際科學界就設定了幾個標準來衡量一個國家的基礎研究到底處於什麼水平。
一種指標是自然指數,是由英國的國際頂級的科學期刊《Nature》(自然)雜誌制定的,透過統計一年之內發表在82家國際一流科學期刊上的論文,來衡量各個國家或者研究機構的基礎研究的產出。
根據2020年的自然指數,美國是29000多,中國是19000多。而排在中國後面的,依次是德國、英國、日本、法國、加拿大、韓國、瑞士和澳大利亞(前十)。
這個數字在2017年是多少?美國是19000多,中國是9000多,可以看出,中美兩國的差距在不斷縮小。
▲圖片來源:natureindex.com
增長速度方面,美國連續幾年都是在下降的。雖然中國2020年的增速放緩,只有1.1%,但2019年的增速可是高達15.5%,傲視全球。
▲圖片來源:natureindex.com
自然指數的排名不僅針對國家,還針對美國國家的科研機構,在機構的排名裡,中國科學院竟然是第一,排在它後面的,是美國的哈佛大學。
第二個指標是研究前沿,怎麼理解呢?就是如果有同一個領域的論文頻繁地被科學家們共同引用,那麼就認為這裡存在一個研究前沿,這組論文叫做這個研究前沿的核心論文,引用了這些核心論文的論文,叫施引論文。透過分析這些論文的指數,就可以定義每個國家在每個科學領域的研究前沿熱度指數。
2020年,在十一大學科領域,美國最為活躍,研究前沿熱度指數得分為226.63分,繼續位居全球首位,中國以151.29分位居第二,排在後面的基本上都是那些發達國家。不過,日本出人意料地排在了第12位,研究指數只有29.53。
從2017年算起,4年來美國的得分分別為281.11、227.39、204.89和226.63,得分最高且穩居首位,是名副其實的領頭羊。中國則以118.84、118.38、139.68和151.29分位居第二,但可以看出,也是每年都在增長的。
第三個指標是高引用研究者,透過發表在21個科技大類當中被高頻次引用的論文,來尋找各個領域中的領軍人物。
2018年,全世界共有高引用研究者是6078人,美國有2639人,第二位英國是546人,第三位中國大陸是482人。
到了2020年,高引用研究者是6167人,美國2650人,中國770人,超越英國上升到第二位。
上面說的都是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呢?
應用研究的水平,就看專利。專利分為研究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和外觀設計專利,真正有技術含量的就是發明專利。
世界上有所謂五大智慧財產權局的說法,分別是中國國家智慧財產權局、美國專利商標局、日本特許廳、韓國智慧財產權局和歐盟專利局。這五大大到什麼程度?截止到2015年底,全世界共有1030萬件的有效發明專利,90%都是在這五大局中的一個或多個轄區是有效的。不僅如此,五大局所在的國家或地區還是人類最重要的發明創造的源頭。2015年全球共受理了240萬件發明專利的申請,93%來自於五大局所在地區。
有點像五常,當仁不讓地代表了全世界。
2015年,世界上申請發明專利最多的國家是中國,2015年中國的發明家提交了101萬件發明專利的申請,遠遠高於第二位美國的38萬件。不過一個專利提交了申請並不代表就能透過。
那麼哪個國家獲得授權專利最多呢?還是中國。2015年,中國授權了36萬件發明專利,三分之二被斃掉了。美國通過了30萬件。
列舉了這麼多資料,其實就是想說明一個現象,中國的科技水平跟美國相比差距還是很大,但是跟英法德日等國已經處在了一個層級,甚至某些方面還超過他們,屬於第二階梯的領頭羊,而且是所有的科技大國中進步最快的。
研究經費充足,國家政策重視,相比於日本日益落後的科研環境,藤島昭這樣的頂級科學家來中國繼續科研事業,也就不足為奇了。
▲2017年,理論物理學權威梶野敏貴(右)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成立了國際大爆炸宇宙學與元素起源國際交叉科學研究中心,並任主任。他拒絕了美國和歐洲的一些邀請,優先選擇了中國。
根據法國的《世界報》報道,中國已經超越韓國成為日本科學家的優先目的地,但仍次於美國。日本文部科學省指出,在截至2019年3月底的那個財政年度內,18460名日本大學研究人員至少在中國待過一個月,這一數字4年內增加了25%。
當然,來到中國的國際人才不只日本人,越來越多的西班牙、義大利、德國、法國等國的科學家也選擇來中國進修或常駐發展。
比如畢業於西班牙薩拉戈薩大學有機化學專業的博士佩德羅·拉沃爾,2015年來到中國,在南京農業大學工作了兩年,接著在江蘇省農業科學院又工作了兩年。
拉沃爾達一直致力於研究植物病害以及綠色農藥等課題,與中國各省政府密切合作。他擁有一個30人的科研團隊,並擁有充足的物資和經費來推進科研工作。“就研究而言,在中國的可能性比西班牙要多得多。”這是拉沃爾達最終選擇中國的主要原因。
有人也許會拿晶片的問題出來抬槓。確實,晶片問題是“卡脖子”的技術,但中國距離最終掌握這項技術,只是時間問題。
已經被驗證過的科技,對於中國現在的科技水平來說,趕上或超越都是時間問題。
兩彈一星曾經對於中國來說比登天還難,但我們還是搞出來了,就是因為美蘇都已經驗證了這些技術的可行性,彎路都走過了,中國再追趕,就容易的多了。
以前我們總宣傳“某國XX年才造出來的東西,中國用了X年就造了出來”,這在經濟和科技落後的年代發揮過應有的作用,且作用很大,但是,我們的定位已經發生了改變,我們不僅要追求別人會做了,我們還要追求別人不會做的,從未有人做過的事情,我們追求原創,追求領先。
在這個時代,從思維模式,到組織結構,到宣傳模式,都應發生相應的改變——從跟隨者到引領者的轉變。
舉個引領者的例子。
中國廣核集團是中國三大核電央企之一,另外兩大分別是中核集團和國家電投。2015年,中廣核和英國簽訂了合同,要在英國建設一個核電專案,代號是布拉德維爾B專案,這是中國首次向發達國家出口核電技術,用的是我國自主研發的的第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
▲“華龍一號”核電機組福建福清核電5號機組。新華社記者林善傳攝
“華龍一號”在世界第三代核電技術中處於領先地位。2015年簽訂合同的時候,BBC採訪中國駐英國大使劉曉明,問他中國應該不會允許外國去建核電站吧?劉大使反問,你們有資金嗎?你們有技術嗎?你們有人才嗎?
2018年,美國核安全域性針對中國核工業發出制裁,對與中國的民用核能合作提出了諸多限制,中廣核作為世界上最大核電承建商就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與對中興、華為的制裁如出一轍。
但是中廣核的反應如何?只是雲淡風輕地發了兩份宣告,其中有一句話很重要,“中廣核在英國開展的專案,沒有使用美國核技術”,與英國的合作照舊進行,絲毫不受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