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時刻,我們面對的最大困難,不來自外壓和外力,而是來自情緒和精神的內耗。
3個精神內耗特徵
01
- 生活中,無休止糾結
有一部獲獎短片,叫《星期六》,片中的男主因為糾結浪費掉一整天光陰。
週六早晨,男子起床後,就開始思考著今日打卡清單。
他在腦海裡,不斷地試想著自己今天要做些什麼。
等會兒兒要先洗碗、洗衣服,支付賬單,清潔浴室,丟垃圾,打電話給老媽……然後到了晚上,再找點其他有意思的事情做。
看到這麼多要做的事,他一直在腦海裡反覆盤算,自己應該先從哪一件事做起。
就這樣,在他的糾結之中,一天的時間很快就過去了。
在這一天裡,他什麼都沒幹,卻感覺身心俱疲。
沒有一個合理的時間分配,我們就容易被無數瑣事所消耗,被內心的糾結活生生困在方寸之地。
- 工作中,不停懷疑未來
鄰人問農夫:“你種麥子了嗎?”
農夫嘆氣:“我擔心天不下雨。”
鄰人又問:“那你種棉花了嗎?”
農夫繼續嘆氣:“也沒有,我擔心棉花生蟲。”
鄰人再問:“那你種了什麼?”
農夫回答:“什麼也沒種,我必須萬無一失。”
對話中的農夫什麼也種,憂慮卻已經消耗掉他大部分能量,到頭來顆粒無收。
英國首相丘吉爾說過:“當我回顧所有的煩惱時,想起一位老人的故事,他臨終前說:‘一生煩惱太多,但大部分擔憂的事情卻從來沒有發生過。’”
阻礙你行動的,往往不是未知的困難,而是你多餘的想法。
- 交際中,過分在意他人
生活中,我們不可能做到讓所有人都滿意。所以,過好自己的生活,不必活在別人的嘴裡。
還記得那對夫妻騎驢的諷刺故事,因為在意他人的評判,最終,夫妻二人只能抬著驢回家。
人世走一場,眾人口難調。越在乎,就會越煩惱。
有句話說:“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
人生路上的成長,不是從別人嘴裡冒出來的,而是自己一步一步闖出來的經驗。
做人,千萬不要因為別人的話,而失去了努力前行的勇氣。
停止內耗,把精力用在對的地方
02
史蒂芬·柯維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提到兩個概念:影響圈和關注圈。
關注圈是指我們日常所關注的事情,比如家庭、天氣、健康、事業、時事等。
影響圈是指透過自身努力可以影響或改變的事情,比如學習成績、工作表現等。
這兩個概念的提出,就是提醒我們關注自身能控制的方面,不要把精力浪費在不可控的方面。
當你感覺事情多到不知如何著手時,不妨按輕重緩急,給自己制定一個任務清單。
只有把心思專注在最緊急最重要的事情上,先解決大事,再處理小事。
生活才能井井有條,情緒也才能越來越好。
行動力,是解決自我內耗的關鍵。
凡事考慮好後,請立馬行動,行動是減少損耗最有效的方法。
當你陷入猶豫和糾結中時,別想太多,先做了再說。所有臆想的悲劇,都會在行動中瓦解。
減少過度敏感,學會為精神減負。
正所謂: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一個人只有戒掉敏感,心大一點,少想一點,才能活得自由舒心。
請記住,任何時候,我們都是自己心理苦痛的製造者,也是唯一的終結者。
來源:樊登讀書、洞見、一禪小和尚、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每晚一卷書
【宣告:本號為“全民閱讀推廣”官方公益賬號,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