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個家庭要想和睦發展,那它就需要有德高望重的長輩在堂。
缺少了“德高望重”的長輩,相信這個家庭就會產生極大的矛盾。這就像家庭缺了頂樑柱一般,終究會有“坍塌”的那一天。
比如你是家庭中的孩子,相信你能感受到這麼一點,那就是“父母在,家庭好”,而“父母不在,家庭亂”。
家庭之所以亂象叢生,其本質就是缺少了德高望重的長輩。沒有一個人能“鎮住”下面的後輩,那後輩不就鬧翻天了嗎?
因此,家庭就會出現這麼一個情況,兄弟姐妹會在父母離開之後成為“仇人”,不是今天你針對我,就是明天我算計你。到最後,家庭就會成為一盤散沙。
身處於這些家庭當中的孩子,自然就會面臨這麼一個問題,到底該怎樣面對“仇人般”的兄弟姐妹呢?
父母離開後,如果兄弟姐妹仇視你,那你不妨這麼做。
02
如果兄弟姐妹仇視你,那你不妨做到“敬而遠之”。
荀子認為,敬小人而遠之。
對待小人,我們理當“尊敬”,然後一步一步遠離他們,而不該有太多複雜的想法。因為跟小人交往太多,會拉低你的生活質量。
同樣的道理。當我們跟兄弟姐妹交往的時候,如果他們重視我們,對我們真心相待,那我們不妨做到“還”之以真心。相反,如果做不到真心相待,那我們不妨做到“好聚好散”。
人與人之間,還是不要產生過多的矛盾比較好。如果有矛盾難以協調,那選擇規避矛盾是最好的做法。
為什麼呢?因為兄弟姐妹之間的矛盾很難緩解,更難以解決。如此,與其置身於矛盾的漩渦當中,不如跳脫出來,還自己一個自由,還對方一個自由。
與兄弟姐妹的距離疏遠一點,這不是薄情,而是尊重各方的選擇。
03
如果兄弟姐妹仇視你,那你不妨做到“各盡其職”。
家庭中的成員,到底要怎麼做,才能實現“和睦相處”呢?那就是各司其職。
自己該做什麼事兒,那就去做什麼事兒,不要干涉別人太多。同時,把自己的責任盡好就可以了,別總是多管閒事。
現實生活中,就是有一大堆的人,習慣於“管閒事”。到最後,他們只會被人憎惡,落得不幸的下場。
為什麼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會愈演愈激烈呢?為什麼親人之間會變得“仇視相待”呢?
原因就在於有些人看不透,想不開,總是看別人不順眼,總是喜歡做不屬於自己的事兒。這,根本沒有任何的必要。
老子認為,民眾各司其職,那社會的矛盾就會越來越少。
只不過,我們很多人都做不到。這,只會增添親人的“仇恨感”。
04
如果兄弟姐妹仇視你,那你不能與之有“利益”上的往來,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只需要用一個詞來概括,那就是“利益”。
太史公認為,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人,本就是一種利益當頭生物。只要看到哪裡有利益,那就會往哪裡鑽過去。所謂“唯利是圖”就是這個道理。
為什麼父母走後,兄弟姐妹會相互仇視呢?也許是因為“遺產”的問題引發了人與人之間的矛盾。
他覺得你拿的遺產比較多,你覺得他過分貪心了。如此,你們之間就會出現相互“仇視”的心理,導致了“親兄弟,明算賬”的情況。
對於遺產的問題,我們只需要保持一個態度就好,拿回屬於自己的一切,而不管別人拿了多少。只要自己的合法權益得以實現,那就足夠了。
試想,當我們拿回屬於自己的利益之後,那兄弟姐妹怎麼爭執,又跟我們有什麼關係呢?
05
如果兄弟姐妹仇視你,那你不妨做到“老死不相往來”。
老子認為,雞犬之聲相聞,民老死不相往來。
每個人都要過好自己的生活,而且少點來往,那矛盾就會逐漸變少。這,才是維繫長久關係的有效之法。
現代人就是看不透這一點,總認為雙方要膩在一起才好,總認為兄弟姐妹要相親相愛才算正常。
這世上,哪有那麼多相親相愛的人呢?在金錢和利益面前,人與人之間相互“算計”的情況都層出不窮,又何談有“相愛”的情況呢?
做人,不要過分一廂情願,也不要過分“善良”。你的善良,不妨留給你的愛人和孩子。而對於兄弟姐妹,冷漠一點就好。
老死不相往來,聽起來有些殘酷,也有些刺耳。可實際上,這是人與人之間最好的處世姿態。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