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政府機構及官員品級之參考
文/李華銘
圖/網路
第一篇
古代官員品級和現在官員品級之參考
我國古代官制從魏晉南北朝時就開始分為九品十八級,即九品中正制。至隋唐起這個官制就很完善了,此後一至延續到清末都牢固地固定在九品十八級上。
即從一品到九品,每個品級分正和從兩級,如正一品和從一品以此類推到正九品和從九品。
正一品和從一品一般都是榮譽官階很少授於有實職的官員,比較通常的是授給太師等虛職官員。
正二品和從二品一般是授給宰相一級的官員,如隋唐的三省長官即: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的長官。
從二品至正三品從三品一般是授於
部尚書和御史臺長官。
六部的副長官即侍郎一般都是從三品的品級,也有的是四品。
從五品的品級開始一般都是各部的中高階官員,如各部的員外郎。
六品左右就是各部的郎中。
六品以下至七品就是各部的辦事人員了,也就是各部的給事中一職
這裡要說一下御史臺的御史雖然只是七品小官但是因為握有風聞彈奏之特權,所以在朝廷的能量不能小覷。
地方官員中的品級如下:
一州太守或一州知府一般是五品或以下,
一縣之長即縣令一般是正七品,品級雖小卻手握一縣的所有大權父母官就是說的這些七品小官。
七品以下基本上就是芝麻官了
注:何為風聞彈奏?
風聞彈奏是古代朝廷賦於御史的一種工作特權,御史是監察官員,職責就是糾察百官,所謂風聞彈奏就是不用什麼切實的證據,只要聽到一點風聲御史就可以對官員提起彈劾,故而曰風聞彈奏
到了明清兩朝由於設立了省級地方機構,其最高官員品級一般都能達到三品有的甚至於可以達到二品或從二品,如明朝的巡撫或清朝的總督等官員,而主管一省民政的布政使就是三品大員。
現在中國官員品級雖不能和古代官員品級相類比,但可以大致參考。
正二品:
全國人大委員長
全國政協主
國務院總理
從二品
國務院副總理、國務委員
正三品
各部部長、各省長,直轄市市長
從三品
前項副職
四品~從四品
各主要部委的司局長
各計劃單列市的市長
大地級市的市長
五品
一般小部委首長
各省地級市主官
六品
五品之副職
七品
縣級主官~各部委處級官員
八品~從八品
科級、副科級小官
如街道辦事處主任
九品
股級、副股級辦事員
注:直轄市和省同級
第二篇
古代官員“丁憂、奪情"的意義
在中國古代即從西漢一直到清朝末年,對於朝廷命官一直有一項必須要執行的制度~“丁憂”,而且官員的品級越高,這項制席的執行越不能馬虎。
什麼是“丁憂"?
這是古代朝廷針對官員的一項特殊規定,就是所有官員在遇到父母亡故時,從接到訊息之日起就要停止履行職務並上報朝廷,並立即回到亡故父母的安葬地守孝三年,也稱為“守制"
這個三年是一個虛數,實際上是守制二十七個月。
中國古代統治者除少數暴君外,大多數都會標傍以孝治天下,孝是中國古代社會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內容,上至統治階級下至黎民百姓對於遵守這個“孝”字都極其看重,這個“孝"字也是社會穩定的重要手段之一。
自古忠孝不能兩全,當父母亡故時官員丁憂為父母守制實際上是彰顯了統治者提倡孝道進而使官員和百姓為朝廷盡忠的需要。
因為一個對父母竭盡孝道的人對朝廷大抵上也會盡忠的。
和“丁憂”這個制度相對應的還有一項規定“奪情”。
什麼是“奪情”?
所謂奪情,就是朝廷對於正處在丁憂狀態或將要丁憂的官員,由於國家事務的急切需要,或正在邊境保衛國家的將領和有關官員經過皇帝的特批,可以停止丁憂或暫緩丁憂直至取消丁憂,也就是國家的利益大於官員的盡孝行為。
不過奪情對應該丁憂的官員有極大的風險,既使有皇帝的特批丁憂官員也不敢輕易動啟動奪情程式,這是因為
不孝的道德損失實在太大。
大明王朝的中興名相張居正就是因為使用了奪情之權在父親去世後沒有停官丁憂,而遭到了大批官員的彈劾!
另外對於這兩項制度朝廷還有一項變通措施~“起復”。
所謂起復,就是朝廷對於正在丁憂的官員,因為政務的需要,可以充許他結束丁憂恢復職務,但是必須穿著素服辦公,且在生活上還有很多規定。
同樣,處於丁憂階段的官員為了避免道德風險對於起復也是儘量避免。
中國古代大多數朝代都標傍的以孝治天下的宗旨透過丁憂與奪情這兩項特別的制度表現的淋漓盡致。
第三篇
淺談中國古代的三省六部制
及其職責
一、關於三省六部
1、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一套組織嚴密的中央官制。它始於隋朝五省六曹制,確立於隋朝,完善於唐朝,此後一直延續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襲未改,最多改些名稱。
2、三省的名稱
三省指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
3、六部的名稱
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其中每部各轄四司,共為二十四司。
二、三省各自的職責
在發展過程中,組織形式和權力各有演變,至隋,才整齊劃一為三省六部,其中三省的各自作用如下:
中書省
中書省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為皇帝制定詔書,同時貫徹皇帝的旨意制定各項政令。
門下省
門下省的職責主要是對中書省制定和根據皇帝的旨意下達的詔書進行審議,看其是否符合國家法度和國家利益,有權對不符合國家法度和國家利益的政令,詔書,甚至皇帝直接下達的詔書矛以退回重議,即行使封駁權。
尚書省
尚書省是中央執行機關,負責對中書省制定,門下省稽核同意的各項國家政令,皇帝下達的詔書所涉及的事項具體實行。
前述的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均歸尚書省統領。
三、三省的長官名稱
中書省的第一把手稱為“中書令"
門下省的第一把手稱為“門下侍中"
尚書省的第一把手稱為“尚書令”
四、三省制的作用
中國古代三省制是一個先進的中央政府組織機構,三省各自履行自己的使命和職責保證了國家政令的暢通和正確的得到執行,並在一定程度上糾正了錯誤的政令和政策,使國家的法度得到遵守,國家利益得保障。
結來語:
中國古代是一個專制社會,但這並不表示中國古代社會就沒有法度,在任何朝代只要皇帝不是暴君或昏君,那麼國家的法度就會得到尊重,這裡三省的重要作用應該得到肯定。
一個社會要想穩定執行基本的法度必不可少!
第四篇
古代的御史臺及御史
淺議中國古代社會的監察制度,
文/李華銘
圖/網路
一古代的監察機構
一般意義上來說中國古代社會是一個封建的專制社會,在中國幾千年的多次王朝更迭中,每個朝代都是高度極權的,但這並不意味著這個專制社會就不需要國家法度,就不需要建立嚴格的法律制度,就不需要對國家的各級權力機關進行恰當的約束,就不需要對各級官員的行為進行一定的管束,相反,中國古代的王朝都有著一套行之有效的嚴格制度和專門的機構來監察國家各級機關和官員的行為,
這個機構就是御史臺,擔任監察職責的官員稱之為御史。
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在先秦時期就有御史大夫這一官職,而到了漢代就有了主管籃察的專門機構~御史臺。
二.監察機構的名稱和品級
御史臺這一中央監察機構的名稱一直沿續到元代,到明代這個機構的名稱才改為都察院。
御史臺的長官名為御史大夫,第二號首長名為御史中丞。都察院的長官名為右、左都御史。
御史臺或都察院的一般官員名稱為御史。
御史臺首長的品級極高,幾乎和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的首長品級相當,起碼是從二品或以上,這一點和現在的中紀委相似。
御史的品級一般是六品或以下,最小不低於七品。
另外在古代的三省六部制中的六部吏.戶.禮.兵.刑.工六部中的下屬機構中都有一個名為“給事中"中的官職,品級是七品,其職責就是糾察本部事宜的。
御史臺和御史的作用非常重要,一個部門或一個官員只要被御史臺或御史盯上,麻煩就不會小。
御史的品級雖然只有六品~七品屬於中下級官員,但是因為地位重要,往往一些高品級官員也不敢輕易招惹他們。
在古代各朝代的平穩時期,御史臺和御史對維護國家的基本法度,在兼顧朝廷和百姓利益方面對維護國家的統治確實有重要作用。
三.關於風聞彈奏或風聞奏事
在古代朝廷還賦於御史臺或御史官員一項特權,即風聞彈奏和風聞奏事。
就是御史們可以不憑任何證據,只要是根據道聽途說也就是風聞,就可以對官員提起糾察,而不用負提供證據之責,這一項特權更加大了御史臺官員們權力。
不過事物往往都有兩面性,這一規定雖然有其正面作用,但有時也被利用來打擊政敵,也容易造成冤假錯案。
四.古代監察機構的作用
不管怎樣中國古代的御史臺和御史職責的設立,對於糾察各級機關的不當行為,糾察官員的不法行為顯然有著積極意義。
現代社會國家的監察制度顯然是從古代的這一制度沿續下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