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上,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曾經有過兩次合作,第一次是為了反對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第二次是為了合作抗擊日本侵略者。
1924年,國共兩黨實現第一次合作,1926年以推翻北洋軍閥反動統治、統一全中國為目標,兩黨合作的廣東國民政府出師北伐。
1927年4月12日,在北伐勝利進軍相繼擊敗吳佩孚和孫傳芳之後,身為北伐軍總司令的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7月15日,汪精衛領導的已遷至武漢的國民政府也開始清共,大肆屠殺共產黨人,國共第一次合作破裂。
1927年,在大革命失敗後,中國共產黨先後發動了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和廣州起義,開始獨立領導革命武裝反抗國民黨的反動統治。
秋收起義原計劃是攻打長沙,但考慮到起義後部隊的實際力量,毛澤東果斷決定把部隊帶上井崗山先開始武裝割據。從而使中國革命放棄了照搬蘇俄模式的城市中心論,找到了適合中國實際國情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正確道路。
1928年,由朱德、陳毅率領的南昌起義殘存部隊和部分農民武裝也輾轉登上井崗山與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會師。部隊整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朱德任軍長、毛澤東任黨代表。
後來,由中國共產黨組織領導的其它革命武裝也稱為中國工農紅軍,建立了許多的農村革命根據地,形成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勢。從1928年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成立至1937年國共兩黨實現第二次合作,紅軍接受國民政府改編前,在十年的土地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武裝統稱中國工農紅軍。
1934年,中央紅軍在反對國民黨軍第五次圍剿中失敗,被迫進行戰略大轉移,其後各革命根據地也被國民黨軍攻破的紅軍主力部隊也進行了戰略轉移,最終實現紅軍三大主力歷時兩年的二萬五千里長徵,到達陝北革命根據地。
在紅軍主力長征北上後,仍有少量的紅軍部隊和游擊隊在陳毅、項英等人的領導下,在南方八省堅持堅苦的游擊戰爭。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軍發動“盧溝橋事變”開始全面侵華戰爭,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之際,國共兩黨捐棄前嫌再度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經過談判,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接受國民黨的國民政府改編。
陝北走過長征的紅軍主力部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後改稱第十八集團軍,朱德任總指揮,下轄115師、120師和129師。在南方八省堅持了三年游擊戰爭的紅軍部隊和游擊隊也走出山林,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抗日戰爭時期的八路軍和新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