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趣歷史的驚人相似1”中說到帝位傳承中的隔代指認故事,能做皇帝的人多半經歷腥風血雨、千難萬險,甚至是手上沾滿了父母兄弟的鮮血才站到了最後,等到他們登基稱帝,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之後,反而更加渴望骨肉親情,在世帝王會對考察物件那是各種旁敲側擊外加挖坑,是希望他們能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被考察者因才能、見識、格局各方面原因,面對大位的誘惑作出了不同的反應,今天聊一下這幾位不念親情而不幸入坑者。
|
|
|
話說西漢景帝人到中年,第一位皇后薄氏也沒為他生下一兒半女的,按漢朝規矩——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因此庶長子劉榮就被立為了太子,史載這小哥倒是茁壯成長、宅心仁厚,後來薄皇后去世,中宮空缺,母憑子貴,劉榮生母慄姬就理所當然想成為第二任皇后了,景帝在一次與慄姬獨處的時候,聊到這些兒子們時,有意無意地問了她一句:百歲後,善視之!意思我百年之後,希望你能善待這些兒子們。這是景帝的試探,更是一種託付,可惜慄姬心胸狹隘,鼠肚雞腸,見景帝有眾多嬪妃,不專情於己,對這些嬪妃和他們的孩子們恨之入骨,便悻悻然不願意回應,言語間多有不遜,景帝大為失望,知道慄姬不說母儀天下了,連母儀後宮都做不到,便不願意立她為後,更為可嘆的是慄姬恃寵而驕,粗暴拒絕了長公主劉嫖的聯姻之好,隨後劉嫖便與王美人完美聯手,達成了金屋藏嬌的盟約,加上慄姬背後有周亞夫、竇嬰這軍功、外戚兩位大佬的站臺引起景帝深深地忌憚,最後竟廢了劉榮的太子地位,改立了王美人的兒子劉彘,即後來的漢武帝,而慄姬母子在景帝幾番猜忌之後,都不幸慘死。
|
|
|
如果說慄姬只是婦人之見,鼠目寸光而致功虧一簣,那下面這兩位就是利令智昏,自作聰明瞭。且說玄武門政變中唐太宗李世民弒兄殺弟、軟禁父親,奪得天下,若干年後,所立太子李承乾狂悖驕躁,所行乖張,甚至後來勾結侯君集、李元昌等舉兵造反,想再來一次玄武門舊事,失敗後被貶為庶人。唐太宗多年悉心培養的第一位接班人就這樣失去,面臨如何再次選擇接班人的問題,太宗最為屬意的是吳王李恪,這位王爺的母親是隋煬帝之女,所以李恪有隋唐兩家皇室的血統,身份自然是高人一等,且李恪年少有為,文武雙全,連太宗都說李恪“英果類我”,就等同於帝王傳承時的標準用語---甚肖朕躬了,可李恪不是嫡出,也無法得到眾多凌煙閣大佬們的支援,特別是太宗最信任的長孫無忌堅決站在了長孫皇后的兩位兒子李泰、李治的身後,所以李恪不得立,按說現在的嫡長子李泰是最有資格被立為太子,李泰才華橫溢,聰敏絕倫,也一直深得太宗溺愛而寵冠諸王,他見太子被廢,也起了爭儲的心思,私下露骨地向太宗表達忠心:“臣今日始得與陛下為子,更生之日也,臣惟有一子,百年之後,當為陛下殺之,傳國晉王。”意思是我現在才真正成為您的兒子,為您盡孝心,這是我的再生之日,我只有一個兒子,我死時,我願意把他殺掉,把國家傳給弟弟晉王。太宗一聽,開始還是有些小感動,這個兒子為了保全兄弟之間的情誼,完成父親的心願,寧可殺掉兒子,也要把皇位傳給同母弟晉王李治,這是何等的孝順,多麼的無私!可轉念一想細思極恐:這不對啊,虎毒尚且不食子,連自己兒子都能下得了狠手,還能顧得了兄弟嗎?太宗的心裡是由喜轉驚,又涼又悲,最終他並沒有立魏王李泰,轉立了晉王李治,即後來的唐高宗,只是造化弄人,後來李治的皇后武則天稱帝改朝換代,將李世民的子孫屠戮待盡,幾無遺類了。
|
|
|
自唐貞觀千年以後,來到那個九龍奪嫡的清康熙年間,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廢后,胤禔認為自己的機會來了:無嫡立長,他是庶長子,且他多次隨父出征,聰明幹練,頗有軍功,又有康熙最信任的朝廷重臣明珠等人的支援。胤禔在不瞭解父親對廢太子恨其不爭又惋惜不捨的情況下,急切地向康熙表白道:欲誅胤礽,不必出自皇父之手,兒臣願行萬難之事!意思是為了保全父親的名聲,他願意代替父親殺掉廢太子,英明如康熙帝也驚出一身冷汗,轉而怒斥胤禔,指其殺弟之念:不諳君臣大義,不念父子至情,天理國法,皆所不容!胤禔遂被永久圈禁,奪嫡的夢想也隨之破滅,但凡胤禔讀過唐貞觀年間的故事,也不可能說出這樣愚蠢露骨的話。
當然歷史是由勝利者來書寫,歷史的本來面目也許並不完全在歷史典籍當中,但成大事者應有高人一等的格局和海納百川的胸懷,更要讀史明志以史為鑑,否則正如杜牧所言: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