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這個在中國歷史上響亮的名字,其文化影響力,至今尤在。
這不單是因為楚國擁有先秦時代廣袤的土地,更因為“楚雖三戶,亡秦必楚”,讓這個名字具有一種英雄主義色彩。
端午節祭屈原
甚至在中國人休閒的棋牌遊戲中,象棋的“楚河漢界”成為兩軍對壘的標誌性界限。楚辭的浪漫瑰麗與西楚霸王的慷慨悲歌,幾乎成為一種民族記憶。
那麼,楚國,他從發軔成長到消亡的歷史是怎樣的?追尋其根源,南方的楚國,其祖先到底是土著的南方人,還是北方人?
我們知道屈原是楚國貴族,還是“三閭大夫”,三閭大夫是楚國特設的一種官職,主要掌管屈、昭、景三姓的宗族事務。雖然沒有實權,但相當於管理楚貴族族譜的人,他對楚貴族的來歷是最清楚的。
讀過屈原《離騷》的都知道,《離騷》開篇第一句:“帝高陽之苗裔兮”,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屈原開篇在說,他是高陽帝的苗裔(後代),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我(屈原)的祖先是高陽帝。”
高陽帝是誰?他就是顓頊,黃帝的孫子,昌意的兒子,高陽帝是中原人。那麼屈原等於說,他的祖上是中原人。
嗯,咱中國人有個習慣,南方人大多會說自己“祖上是中原人”,而且附會的居多,主要是中華文明發源於中原,三皇五帝都在中原。
那麼屈原是不是攀附了中原?
最新考古有了新證據:據新華簡《楚居》記載,楚人可信的祖先季連原本生活在現在的河南新鄭、密縣一帶,毫無疑問季連是中原人,那麼問題有了答案,楚貴族的祖上是正經的中原人。
當時的季連也是個相當有手段的人,他不但娶到了盤庚的女兒,還繁衍了後代。
傳到了穴熊(文獻中的“鬻熊”),穴熊的夫人在生熊麗時難產,當時的醫療條件所能採取的方法是很殘忍的,破開夫人肋下才將熊麗取出。
楚人當時的生活條件也很窘迫,他們以荊條纏繞、包裹穴熊夫人的屍體,為其下葬。
荊條古代又稱作“楚”,因為這位楚人母親慘烈犧牲精神,為了紀念她,楚人便正式以“楚”為族名,楚君也從此開始以“熊”為氏。
在當代中原西南部,雖然荊條已很少被稱為“楚”了,但民間把用荊條或類似荊條的物件抽打人或畜牲,還叫“楚”,比如南陽方言“用荊條楚他”(意為“用荊條抽打他”),這大約是數千年來名詞作動詞使用的殘留。
楚人從季連開始,不斷南遷,從中原的核心地區逐漸遷到江漢流域,中原南陲,他們把南陽淅川的丹陽(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已沒入水庫)作為始都,後來又因受中原諸侯勢力擠壓遷往郢(今湖北江陵),自此成為南方人。
楚莊王時期,莊王藉口追擊陸渾戎,帶著軍隊一路跑到洛邑附近,莊王大約是不滿周王室從楚人起家到其後發展壯大,一直沒有給過一個正經的封號,所以乾脆自己稱王,還在周天子的眼皮底下舉行閱兵式。
周室此時勢弱力衰,本來可以大罵莊王“杵逆”,然而形勢逼人,這傢伙你一罵他說不定藉故直接進王城把你一鍋端了。無奈周王派王孫滿出城勞師,王孫滿也不是瓤茬,一句“在德不在鼎”讓莊王碰了軟釘子。
但“不服周”至今還是多數湖北人的口頭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