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時期,一批遣唐使及學問僧自日本西渡而來,在目睹了大唐盛世的繁榮後,這些先進人士決定在本國推進改革,將日本打造成第二個大唐。在後來的一段時間裡,日本成了大唐的“模仿者”,幾乎全盤照抄了大唐文化。
為什麼說是“幾乎”而不是“全部”呢?
因為日本人並沒有接受大唐的宦官制度和科舉制度。
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很多歷史愛好者,都將這個問題作為日本歷史上的未解之謎。其實,問題並沒有那麼複雜,筆者不妨稍作分析。
不採用這兩種制度,無非有兩種可能:
一是“不想”採用;
二是“沒必要”採用。
如果是前者,說明當時的日本人已經有了超越唐人的價值判斷,見識過更繁盛的文化,所以才覺得大唐的科舉和宦官都是病態產物,所以不想採用,顯然這是不可能的。以當時大唐帝國傲視世界的國力,及日本人迫切推進大化革新的反應來看,當時日本人價值判斷的“天花板”應該就是大唐王朝。
在當時,哪裡存在什麼比大唐更繁盛的文化呢?要知道,當時的日本雖然結束了割據,但連本土的文字都沒有。一個從部落制轉型為集權制的國家,其政治制度不會完善到哪去。中國發展至唐朝,自秦朝統一中原也有了近千年的歷史,政治制度遠比日本完備得多。由此可見,日本人對科舉制和宦官制這兩種新鮮事物並非“不想”採用。
首先我們必須搞清楚一件事情,那就是宦官制度誕生的意義是什麼?這是一種男權社會下的畸形產物,宦官是為男權統治服務的特殊群體。在封建史上,除了少數心志堅定的個例,絕大多數男人都不會因一妻而滿足,這是古代男人的共性。做諸侯或皇帝,手握全天下的生殺大權,有資本滿足自己的任何慾望,難免會想要“佔有”並“獨佔”眾多妻妾。
為了達成“獨佔”這一目的,防止自己被戴綠帽子,皇帝有必要減少后妃接觸到其他男人的機會,以免後院起火惹是生非。因此,皇帝的所有禁臠都被鎖在深宮之中,受到嚴密監視。皇帝的老婆數不勝數,她們的日常生活成了大問題。如果只讓宮女來服務后妃,難免會造成皇帝分不清后妃與宮女的困擾,況且宮女都是些嬌柔女子,無法從事重體力工作。
顯然,皇宮裡沒有男勞力是不行的。讓男人來服務後宮,誰能保證后妃不與他們眉來眼去?這豈不是造成了皇帝無法獨佔后妃的反效果嗎?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的發生,古代皇帝必須從“根源”上解決問題,讓服務後宮的男性失去效能力,使他們只能對佳麗三千望之興嘆。於是,我國幾千年的封建統治中,才會出現那麼多被閹割的太監。
以上,便是宦官制度的由來。
既然我們瞭解了宦官制度的成因,以及男權社會與宦官制度之間的聯絡,不妨再來看看日本的史料。
自日本第三十三任天皇推古登基開始,直到第四十八任天皇稱德駕崩,在這一百七十八年裡,總共有八位天皇是女性。在大化革新推行之初,擔任天皇的孝德雖然是個男人,但他的前任天皇和繼任天皇都是女人。既然在當時日本並未出現男權至上的局面,所以天皇無需對宮闈嚴防死守。根據日本史的記載,我們能看到這一時期的男女天皇大多遵守一夫一妻的原則,自然沒必要由宦官來服務宮闈。
其實,除了“沒必要”之外,日本沒有引進宦官制度還有一部分“技術原因”。古代的日本畜牧業落後,在當時的日本很難見到虎豹牛馬等大型動物。直到日本被美國敲開國門之前,日本人很少吃肉。想要建立宦官制度,就得有擅長閹割手術的“刀子匠”。閹割說起來簡單,“刀子匠”似乎只需手起刀落,就能製造太監。不過,這“手起刀落”之中,蘊含了多少技術含量,只有行內人瞭解。
閹割馬虎不得,稍有不慎就能讓被閹割者死亡。想要掌握出色的手術技術,少不了進行動物實驗。日本當時連牛羊這種家畜都比較罕見,哪來的實驗環境?直到十八世紀,日本引入了馬匹後,才掌握了閹馬技術。日本人十八世紀才掌握了閹馬技術,由此可見,七世紀的日本根本沒有“閹人”技術。
參考資料:
【《資治通鑑》、《日本宦官列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