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至1938年10月,北平、天津、福建金門、上海、蘇州、蕪湖、南京、杭州、濟南、廈門、合肥、徐州、安慶、廣州、武漢相繼失守,大半中國落入日寇之手。國民黨雖在正面戰場實施了抵抗政策,也取得過臺兒莊大捷這樣的勝利,但消極防禦和單純軍事政策,還是無力抵抗日本侵略者的腳步。
國民黨正面戰場節節敗退之時,毛澤東則運用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和辯證法,提出“抗日遊擊戰爭”這一偉大的軍事鬥爭方式。首次將“游擊戰爭”提升到戰略層面,並廣泛運用於中國抗日戰爭中,取得了偉大的勝利。正如他所說“這樣又廣大又持久地游擊戰爭,在整個人類的戰爭史中,都是頗為新鮮的事情。”(《抗日遊擊戰爭的策略問題》)“中國抗日戰爭中的游擊戰,決不是可有可無的。它將在人類戰爭史上演出空前偉大的一幕。”(《論持久戰》)
就是在游擊戰略指導下,各根據地的廣大民兵和自衛隊,依託高山密林、江河湖泊、平原地道和青紗帳,創造了破襲戰、地雷戰、麻雀戰、伏擊戰、地道戰、圍困戰等游擊戰術。給侵華日軍造成了相當大的兵員損失,削弱了日軍“以戰養戰”搜刮淪陷區支撐前線的能力。據1938年8月至1940年5月在華北方面軍參謀部任職的加登幸太郎說:“現在回憶起來,筆者在任時,整個方面軍一天平均死傷50名。50名雖不多,但一年就有18,000人離開戰列,是大消耗戰”。
麻雀戰案例:北嶽區曲陽縣尖地角村民兵遊擊小組在1943年的3個多月裡,先後對敵作戰27次,打死打傷日偽軍200多名,繳獲步槍3支、電話3部、牲畜47頭,戰利品一批。
地雷戰案例:北嶽區阜平縣五丈灣村著名的民兵爆炸英雄李勇和他的爆炸組,利用地雷戰先後炸死炸傷日偽軍362人,炸燬汽車25輛。
地道戰案例:僅1944年冬季,各抗日根據地的平原地區就挖地道達1.25萬公里。冀中清苑縣冉莊民兵,進行地道戰17次,依託地道進行伏擊、追擊戰鬥55次,配合地方武裝出村作戰85次,共斃傷敵267名。日偽軍曾傳出這樣的禁令:“寧繞黑風口,不從冉莊走”。
破襲戰案例:1939年,安徽省肖縣出動20多萬民兵和群眾,參加了隴海鐵路大破襲,一夜之間將100多里的鐵路全部拆掉,日寇被迫停車10天,使其西運計劃流產。
圖為八路軍戰士在冀中的麥田裡進行伏擊戰(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為什麼說“抗日遊擊戰爭”是戰略問題
游擊戰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遊擊”一詞見於漢初,漢高祖設定遊擊將軍,把遊擊部隊稱為“遊兵”“遊騎”“遊軍”。公元前512年,吳王闔閭準備攻打楚國,採納了伍子胥提出的先疲楚後決戰的建議,先派部分兵力到楚國許多地方以游擊戰襲擾楚軍6年之久,致使楚軍疲憊不堪,而後派主力入楚決戰,大敗楚軍。中國歷史上較大的農民戰爭,都曾把游擊戰作為一種重要的作戰形式。
1937年8月1日,毛澤東給在陝西三原雲陽鎮開會的周恩來、博古發去電報,首提紅軍作戰原則:“在整個戰略方針下,執行獨立自主的分散作戰的游擊戰爭……只有如此才能發揮紅軍特長,給日寇以相當打擊。”。8月22日至25日,洛川政治局擴大會議,透過“獨立自主的山地游擊戰爭”為紅軍的戰略方針。但因會議時間短,戰爭實踐少,大家未能對“游擊戰”給予充分認識。
彭德懷曾回憶道:“對於毛澤東同志在洛川會議上提出的‘獨立自主的山地游擊戰’這個方針,認識也是模糊的。沒有真正認識到這是長期堅持敵後抗日戰爭的正確方針。我當時對於‘運動戰’和‘游擊戰’這兩個概念的主次是模糊的。如時而提‘運動游擊戰’,時而提‘遊擊運動戰’。”
9月底的平型關戰役,林彪還堅持集中兵力打運動戰,毛澤東對此非常生氣:“他還是想表現自己,想當抗日英雄!”。可是,平型關戰役發現,國民黨軍不但未主動配合,反而放走部分逃敵。115師傷亡近800人,許多都是經過長征的老紅軍。日軍寧可自殺也不投降,一個俘虜也沒抓到。林彪總結反省:“我軍在目前兵力和技術條件下,基本上應以在敵後襲擊其後路為主。斷敵退路是我們阻敵前進爭取持久的最好辦法。如經常集中大的兵力與敵作運動戰,是不宜的。”
游擊戰法,並非毛澤東首創。紅軍的游擊戰術,也是他從井岡山土匪戰鬥經驗中總結學來的。在借鑑、總結基礎上,毛澤東在抗日實踐中不斷完善發展“游擊戰法”,將“抗日遊擊戰”提升到戰略層面,寫了《抗日遊擊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戰略層面的游擊戰,到底有什麼不同?大體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來理解:
- 從適用範圍而言,是共產黨全軍廣泛使用的。抗日遊擊戰,不是某個或某幾個共產黨的部隊,在某個特殊環境下才使用的戰略戰術。而是全軍上下,廣泛學習,在山地、平原、江河湖汊各種地理條件下都要使用的戰略戰術。
- 從適用時間而言,是貫串共產黨抗日全過程的。從中國共產黨改變為八路軍,投入敵後抗日戰場之時起,我黨就廣泛推行抗日遊擊戰,積累、創新、豐富。在這個過程中,也注意建設革命根據地和向運動戰發展。
- 從整體影響而言,不僅有軍事意義,也有偉大的政治意義。量體裁衣創造的抗日遊擊戰,既能最大程度儲存共產黨實力,也能實現最大程度消滅敵人的軍事目的。敵後戰場的破襲戰、騷擾戰,牽扯了日軍侵華的大部分精力,打破了其的政治野心,也最廣泛組織、教育了廣大人民群眾。
- 從獨立性而言,具有獨立戰場,是輔助性但非依附性。抗日遊擊戰在抗日戰場中雖然是輔助性的,但卻是在敵後的獨立戰場,獨立開展。
偉大戰略如何才能誕生
同樣都是開展抗日戰爭,同樣都是面臨前所未有的嚴峻局面,為何共產黨能走出一條與國民黨抗日不同的道路? 找到正確道路的指南針就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和唯物辯證法。
一、決策前要全面調研
面對一個小而強的日本帝國主義國家全面侵華,大而弱的中國如何抵抗?這是一個全新的命題,古今中外都沒有現成的答案。那該怎麼辦?按照毛澤東的做法就是——調查研究。
你對於那個問題不能解決嗎?那麼,你就去調查那個問題的現狀和它的歷史吧!你完完全全調查明白了,你對那個問題就有解決的辦法了。
調查就像“十月懷胎”,解決問題就像“一朝分娩”。調查就是解決問題。《反對本本主義》1930
二、調研就要重點掌握矛盾的特殊性
老辦法解決不了新問題!因為“不同質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質的方法才能解決”(《矛盾論》)。國民黨恰恰無論什麼戰爭都一視同仁,統一採用“軍隊對軍隊,正規戰法對正規戰法”的老辦法,結果換來的是國土淪喪。
矛盾具有特殊性,必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同時,也要堅持全面看問題,只有“知彼知己”,方能“百戰不殆”。既要看到對方的優勢,也要了解對方的劣勢;既要看清自己的劣勢,也要知道自己的優勢。毛澤東結合對抗日戰爭的特殊性,作出全面調研分析:
- 中國是大國,人口眾多。日本是小國,兵力不足——決定了日本佔中國的長期性。日本兵力不足,即便佔領區,也有很多空白處。
- 中國是弱國,軍隊戰鬥力弱。日本是軍事強國,組織力量大,武器裝備好——決定了抗戰取勝的艱鉅性,中國純軍事戰鬥的劣勢性。
- 日本是異族入侵,中國是正義的全民族抵抗戰爭——中國的抵抗力量除了軍隊,應該還包括最廣大的人民群眾,一旦組織起來將是無比強大的力量。
- 國民黨軍隊裝備和訓練較差,派系林立不團結,不敢放手發動共產黨和民眾抗日,實行片面抗戰路線和消極防禦方針——國民黨抗日靠不住。
- 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抗日態度堅決,政治素質高,善於發動人民群眾,但數量太少,武器裝備更差——正規戰不佔優勢。發動人民戰爭,靈活游擊戰術,更能發揮優勢,更能對日軍構成巨大威脅。
抗日遊擊戰爭的戰略問題,本來是密切地聯絡於整個抗日戰爭的戰略問題的,許多東西二者都是一致的。然而游擊戰爭又區別於正規戰爭,它本身有其特殊性,因而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頗有許多特殊的東西;抗日戰爭的一般戰略問題中的東西,決不能照樣用於特殊情形的游擊戰爭。《抗日遊擊戰爭的戰略問題》(毛澤東1938.5)
三、堅持目的導向,善抓主要矛盾
目的就是方向,一切措施都應服務於目的。目的不明甚至錯誤,就會“南轅北轍”。
“軍事行動的指導原則,都根據於一個基本的原則,就是:儘可能地儲存自己的力量,消滅敵人的力量......例如中國抗日戰爭的基本政治原則即政治目的,是驅逐日本帝國主義,建立獨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國”《抗日遊擊戰爭的戰略問題》1938.5
“驅逐日本帝國主義,建立獨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國”是抗日最終目的,具體到軍事行動的指導原則就是“儘可能地儲存自己的力量+儘可能地消滅敵人的力量”。對那時候弱小的共產黨而言,只有“游擊戰爭”才最符合這樣的軍事原則,才最能實現政治目的。
正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但羅馬只有一個。所以,目的一般只有一個,多則導致方向不明,用力不均。方法可有很多,但成本最低,最適合你我的可能只有一個。一定要反對僵化地看待和沿用傳統手段,形勢變化,卻因循守舊,不知創新。要深入本質找準最終目的,目的錯誤,南轅北轍。
四、堅持辯證的眼光
主動地、靈活地、有計劃地執行防禦中的進攻戰,持久中的速決戰,內線作戰中的外線作戰。這是游擊戰爭戰略原則的最中心的問題。解決了這個問題,游擊戰爭的勝利就有了軍事指導上的重要的保證。《抗日遊擊戰爭的戰略問題》(毛澤東1938.5)
往往在敵人十分起勁自己十分困難的時候,正是敵人開始不利,自己開始有利的時候。往往有這種情形,有利的情況和主動的恢復,產生於“再堅持一下”的努力之中。《抗日遊擊戰爭的戰略問題》(毛澤東1938.5)
毛澤東看問題,就是善於正反地辯證分析。能夠從黑暗中看到光明,從坦途中發現危險。在看待抗日遊擊戰爭的問題上同樣如此,充滿了唯物辯證法的智慧。
- 防禦和進攻的辯證關係。日本實力強大,是進攻方。我們實力弱小,處於防守位置。但是,只有勝利進攻才能最終戰勝日本。“游擊戰爭的基本方針必須是進攻的,和正規戰爭比較起來,其進攻性更加大些,而且這種進攻必須是奇襲”。
- 被動和主動的辯證關係。中國是防禦戰和被圍困,爭取主動較為困難。游擊隊無後方作戰,敵強我弱,則更困難。但是,日本兵力不足,可以爭取廣大活動地區,發動人民群眾,發揮靈活機動的特點爭取主動權。此時,游擊隊的小,反而是爭取主動權的優勢。
- 集中和分散兵力的辯證關係。“游擊戰爭的領導者對於使用游擊隊,好像漁人打網一樣,要散得開,又要收得攏”。分散兵力主要為騷擾敵人,動員民眾,脫離險境。集中兵力則是為消滅敵人。但是,分散時也要保持一支集中的主力隊伍以備用。集中時,也應派出部分兵力以鉗制、擾亂和破壞。
- 高度集中指揮和分散指揮的辯證關係。遊擊部隊是低階武裝組織,具有分散行動特徵,不適應高度集中的指揮方式。“對於這種高度活潑的游擊戰爭,施之以高度集中的指揮制度,不但不應該,而且不可能”。所以,對游擊戰爭而言,應該提倡“戰略的集中指揮和戰役戰鬥的分散指揮”。
五、堅持發展的眼光
一是堅持向根據地發展。抗日戰爭的長期性和殘酷性,決定我們採取抗日遊擊戰略,要反對舊式農民起義軍的“流寇主義”,抓住“建立抗日武裝部隊、戰勝敵人、發動民眾”這三個基本條件,就能建立、鞏固和發展根據地。
游擊戰爭的根據地是什麼呢?它是游擊戰爭賴以執行自己的戰略任務,達到儲存和發展自己、消滅和驅逐敵人之目的的戰略基地。沒有這種戰略基地,一切戰略任務的執行和戰爭目的的實現就失掉了依託。無後方作戰,本來是敵後游擊戰爭的特點,因為它是同國家的總後方脫離的。然而,沒有根據地,游擊戰爭是不能夠長期地生存和發展的,這種根據地也就是游擊戰爭的後方。《抗日遊擊戰爭的戰略問題》(毛澤東1938.5)
二是向運動戰發展。戰爭的長期性和艱鉅性,要求游擊戰爭必須向“運動戰”發展,游擊隊要在戰爭中磨鍊,變成正規部隊,方能實現驅逐日寇的目的。一方面直接動員人民加入部隊和集中小部隊以提高部隊數量,一方面在戰爭中鍛鍊和提高武器的質量,完成游擊隊向正規部隊的轉變。
戰爭是長期而且殘酷,游擊戰只有向運動戰發展才能適應這樣的戰爭。戰爭既是長期的和殘酷的,就能夠使游擊隊受到必要的鍛鍊,逐漸地變成正規的部隊,因而其作戰方式也將逐漸地正規化,游擊戰就變成運動戰了。《抗日遊擊戰爭的戰略問題》(毛澤東1938.5)
啟發
萬事開頭難。成功很偉大,能找到成功的道路更偉大,更值得探究和學習。
- 要有明確、準確的戰略目標。有目標,方能凝聚合力,方能統一思想,方能找到最合適的實現方法。戰略目標應該有一定長遠性,如此才能觸及本質。短期目標更多是實現手段和步驟。“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本世紀中葉的戰略目標。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是短期目標,也是實現手段和步驟。
- 手段(方法)和目標應做明確區分。“形式主義”錯誤的本質,就是將手段作為目的。就像,國民黨將“正面抗日”這個手段當成目的,形式上抗戰了,實質上抗日失敗了,國土淪喪了。形式主義就產生了。
- 最適合自己的手段(方法)就是最佳的。千百條通往成功的道路,哪個最佳?並不一定是最短的,最平坦的,最美麗的,而要找最適合你的。同樣是走最平坦的路,別人有汽車,你只有雙腳,那你還不如去翻山越嶺,發揮自己的優勢。就如“游擊戰”之於共產黨。雖不高大上,但很實用。能通往成功就行!
- 辯證看事物,不鑽牛角尖。游擊戰打的越好,根據地發展的約快,敵人攻擊我們的高潮就越要到了。敵人進攻的越兇猛,後勤和兵力攻擊就越吃緊。游擊隊越弱小,我們靈活性就越強。“尺有所長,寸有所短”。我們的眼睛要看到短處和逆境,也要能看到短處背後的長處,逆境背後的機遇。最近事業低谷期了,正好給了你讀書和反思的時間和空間。最近股市大漲,就要考慮何時賣掉,而不是夢著天天漲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