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80年7月30日凌晨,一位老人被緊急送往香港伊利莎白醫院,醫護人員為他緊急施救,過程中發現這位老人胸前佈滿傷口,傷痕累累,那是被手榴彈炸傷過的痕跡,在場的醫生護士們都十分驚訝,眼神充滿疑惑。
陪同前來的夫人解釋:“這些傷痕都是他抗日浴血奮戰所傷。”眾人心生敬意。
他是關麟徵,就在送往醫院的第二天,1980年8月1日,關麟徵逝世,徐向前元帥特意致電其家屬,表示哀悼之情。
關麟徵英勇抗日,被贊“愛國男兒,血灑疆場”
關麟徵,赫赫有名的抗日名將,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日寇侵略我國領土,1933年初,日本外相內田康哉發演說:
“滿蒙與中國系以長城為境界者,由歷史而言,亦無議論之餘地。尤以熱河省之屬於滿洲國之一部者,徵諸該國建國之經緯,當可明瞭。”
顯而易見,日軍開始籌劃著奪取熱河之地,對長城發起猛攻,國民革命軍在長城的義院口﹑冷口﹑喜峰口﹑古北口等地,抗擊侵華日軍的進攻,浴血奮戰。這場我國廣大抗日軍民在長城沿線勇敢抗擊日本侵略者的鬥爭,就是長城抗戰。
1933年3月,關麟徵奉命率領25師北上,參加長城抗戰,部隊一行走到古北口前線,戰士們頑強戰鬥,最終拿下二線陣地,彼時東北軍將領張廷樞率112師正在古北口抵禦日軍攻擊。
自3月8日起,日寇的飛機鋪天蓋地而來,在古北口上空盤旋,輪番轟炸,炸彈落入112師指揮部所在院子北邊的一間瓦房上,指揮部房間的玻璃被炸得粉碎,形勢危急。
日寇不斷髮起攻擊、轟炸,張廷樞就白天指揮作戰,夜裡來回各地,向上級彙報軍情,開會研究對策。
張廷樞率軍在古北口前線苦戰二十多天,雙方戰鬥異常激烈,部隊傷亡極大,古北口也面臨著即將被攻陷的危機。
當時一同參與作戰的還有王以哲的107部隊,眼看著部隊即將被擊潰,王以哲下令,讓107部隊後撤,留下張廷樞的112師繼續堅守。
王以哲是東北軍的高階將領,也是張學良的親信部屬,而張廷樞則是東北軍元老張作相的兒子,張廷樞與王以哲無上下級關係,所以王以哲這麼做,直接惹怒了張廷樞。
多年後杜聿明回憶那時二人爭吵不已的情景:
張廷樞說:“你的隊伍能走,我的隊伍就不能走,這算什麼道理?”王以哲回:“沒有命令你就不能走。”張廷樞大怒:“聽誰的命令?既然你能走,我也能走。”
彼時關麟徵率中央軍25師到達,王以哲、張廷樞都想讓25師接替,繼續防守古北口一線,關麟徵態度堅決,絕對不放112師離開,大家共同對隨時會突破防線的日軍進行反擊。
要知道,這時候的張廷樞已經不想再留在古北口了,藉著受到父親張作相致電的機會,張廷樞在沒有與關麟徵聯絡的情況下,帶領112師撤出陣地,離開前線。
與張廷樞的臨陣脫逃形成對比的是,關麟徵親率隊伍,向日軍發起猛烈反擊,雙方作戰激烈,關麟徵身邊的戰士們幾乎全部戰死,他被槍榴彈炸傷五處,身上鮮血直流,成為名副其實的“血人”,與日軍頑強對抗,一次次擊退敵人,併成功佔領潮河支流北岸(乾溝)高地。
遺憾的是,原本由112師據守的蟠龍山長城一線高地、古北口北關、臥虎山等地最後都失守,被日軍佔據。
在這場戰鬥中,張廷樞被很多正直的抗日將領怒罵“無能”,《大公報》主筆張季鸞則親自撰寫社論,讚揚關麟徵為“愛國男兒,血灑疆場”。
5月,關麟徵準備率軍離開密雲地區,前往北平北郊進行戰後休整,當地的百姓們不願讓他們撤走,擔心一旦部隊離開了,日寇會再來侵襲,也就是說,部隊給了百姓們安全感,關麟徵安撫了許久痛哭不捨的百姓,這才離開。
由於在古北口前線奮勇抗敵的事蹟,關麟徵深受北平愛國青年的尊敬,很多學生特意邀請他去學校講演,講述他的抗日事蹟,關麟徵的抗戰經歷因此鼓舞了很多愛國心切的有志青年,報效祖國之心怦然生起。
青年愛國,願投身以報效國家,關麟徵自然喜聞樂見,他熱情地派身邊的參謀做講座,派連長們對學生進行操練,以待來日疆場迎敵。
關麟徵宣佈蔣介石決定,會場瞬間哭聲一片,25年後杜聿明回憶:我含淚登車
關麟徵在北平的所有抗日行動,皆因蔣介石的一句命令而停止。1935年,關麟徵在北平宣武門外下斜街第25師的司令部,收到蔣介石發來的電報:
“第17軍第2師開往徐州,第25師開往洛陽,即日起撤出北平。”
蔣介石的這則命令意味著什麼?意味著關麟徵的部隊需不戰而退,退讓日軍,這完全與廣大抗日軍民的想法是背道而馳的。那麼蔣介石又為何要發出這樣的命令?究其緣由,是由於國民黨政府代表何應欽與日本帝國主義代表梅津美冶郎簽訂的《何梅協定》。
1935年5月2日的晚上,有輛汽車疾馳而來,停在了天津日租界壽街北洋飯店,下來兩個人,直接闖進在此居住的天津國權報社社長胡恩溥的房間,對著胡恩溥連開數槍,將胡恩溥打傷,胡恩溥被緊急送往醫院,最終身亡。
第二天凌晨,又有兩個人闖到日租界義德里二十二號的宅院裡,對住在此處的振報社社長白逾桓開槍,白逾桓當場身亡。
胡恩溥、白逾桓是什麼人?他們二人都是親日派的人物,經常與日本人往來,他們的報社也是受日本人資助的,用通俗的話講,他們都是百姓們嗤之以鼻的“大漢奸。”
胡恩溥、白逾桓的死亡,讓日本人抓住這個機會,趁機向國民黨政府施壓,“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日本人開始一系列誣陷指正的行為。與此同時,在遵化城又緊接著發生了孫永勤的事件。
孫永勤是熱河興隆人(今河北承德),孫永勤自幼時開始習武,為人性格直爽,當日寇侵華,孫永勤便在自己的家鄉拉起一支隊伍,積極進行抗日救亡活動,即使遭到日軍數次圍剿,孫永勤仍率眾英勇抗擊。
同樣是在1935年5月,為解決部隊軍需補給的問題,孫永勤帶隊進入遵化城,按照之前簽訂的《塘沽協定》,遵化城是非武裝區,無論國民黨軍還是日軍,都不能隨意進入。
孫永勤進入遵化城之後,頓時發覺日軍的意圖,為了不給日本侵略者進軍華北的藉口,孫永勤想辦法突圍,離開遵化城,返回長城以北山區。
可日軍層層圍困,孫永勤實在不好突圍,被迫堅守原地,日軍與孫永勤的隊伍發生激戰,日軍甚至動用了飛機、大炮等武器對孫永勤眾人進行猛烈轟擊,與此同時,國民黨特警部隊也派人夾擊孫永勤。
5月下旬,在日軍、國民黨特警部隊的雙重夾擊下,孫永勤及部下壯烈犧牲。值得一提的是,在2014年9月1日民政部公佈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中,孫永勤的名字赫然在列,既是抗日英雄,國家與人民定不會忘記。
胡恩溥、白逾桓的死亡,孫永勤的奮戰,無疑給了日本人向國民黨政府提要求的一個藉口,5月29日,日本方面派出代表會見國民黨政府行政院駐北平政務整理委員會秘書長餘家驥、國民黨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代委員長何應欽。
日本方面聲稱,第一,胡恩溥、白逾桓的死亡與國民黨脫不了干係;第二,孫永勤率軍戰鬥時,得到了國民黨遵化縣政府的援助,其行為破壞了協定內容。
日本方面緊緊咬住這兩點,並以此為由,提出一系列苛刻的要求,日本方面與國民黨政府先後幾次見面,或協商、或威脅,對國民黨政府提出要求,而對於日本人的無理要求,國民黨政府真的選擇了一步步退讓!
前有《塘沽協定》,如今又一次次妥協,蔣介石領導下的國民黨政府的一系列作為,早已經引起了舉國上下的不滿,很多人提出了抗日反蔣的口號。
為了壓住廣大人民的努力,日本人與國民黨政府佯裝不在協定上簽字,實際上已經達成了協定內容,7月6日,國民黨政府送出由何應欽簽署的“致梅津函”,至此,何梅協定秘密達成,這份協定也成為蔣介石所作所為的一大力證。
何梅協定內容眾多,其中不乏一些強硬的要求,包括:
一、罷免日本指定的軍政人員;
二、撤退駐紮河北的國民黨中央軍與東北軍;
三、第25師撤退,解散第25師學生訓練班;
四、停止抗日活動。
僅僅是簡單列舉一些,我們已經能夠感覺到這些要求的無理,但國民黨政府仍然屈服於日本帝國主義的淫威之下。
關麟徵聽到這些訊息,立刻給蔣介石發去電報,表示如果不戰而退,對委座(即蔣介石)的威信也會產生很大影響,在社會輿論上也會陷入一個不好的境地,但關麟徵的寥寥數語又如何說服本就志不在抗日的蔣介石呢!
沒過幾天,在北平宣武門外的關麟徵還是收到了蔣介石要求撤退的命令,關麟徵不願退兵,他更想與那日寇決一死戰,哪怕血染疆場,但作為軍人,作為部屬,他又不得不服從於蔣介石的命令。
關麟徵懷著不快的心情,召集團長以上的軍官開會,會議上,關麟徵宣佈了《何梅協定》的相關內容、蔣介石下達的命令,眾人無言。
關麟徵說:“兄弟們,該說的我都說過了,但如今委座親自下達命令,我們除了忍辱負重地撤離北平之外,別無其他選擇。”
關麟徵說完這番話後,會上沒有人說話,後來,抽泣的聲音打破了許久的沉默,想到即將不戰而退,眾人心中生生被壓住的愛國情懷徹底被激起,習慣了在場上奮勇殺敵的將領們如今失聲痛哭,徒留無助。
當晚,第25師師長關麟徵、副師長杜聿明率領官兵,撤離北平之地,一路上大家心情沉重,卻不得不被迫接受這種事實,即使他們服從蔣介石的命令,但心中對蔣介石、何應欽的做法卻是不解的。
25年後,56歲的杜聿明回憶起那時撤離北平的往事,仍然心痛不已:
“那時部隊在長辛店登車離開,很多人回頭遙望北平,悲憤表示‘美麗的古都,就這樣拱手送人了,我當真是我國軍人的奇恥大辱’。我與他們一樣,也是含淚登上了列車。”
蔣介石一聲令下,將士們無奈撤離北平,成為藏在關麟徵、杜聿明以及其他戰士們心中的一大憾事。
關麟徵不幸病逝,徐向前元帥哀悼:黃埔同窗,懷念不已
蔣介石如此作為,必定是違反廣大 愛國軍民的想法的,當日寇侵略,民族危亡,也必然會有更多的愛國人士站出來。
1936年12月12日,就在《何梅協定》達成的第二年,張學良、楊虎城毅然扣留在陝西督戰的蔣介石,勸諫他停止內戰,團結一致共同抗日,發動西安事變。
共產黨領導人親自趕到西安,參與談判,促進抗日統一戰線的建立,最終,在各方力量的努力下,蔣介石簽訂六項協議,被迫接受停止內戰,聯合抗日的主張,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全民抗戰,為廣大人民所願,當然,也是關麟徵所願。
抗日戰爭期間,關麟徵參與保定戰役、臺兒莊會戰、武漢保衛戰等各個戰役,帶領戰士們,勇猛抗擊日軍,他仍然是那個在戰場上奮勇殺敵的熱血將領。
在關麟徵等無數愛國抗日將領的堅持下、在廣大群眾的支援下,抗日戰爭終於取得勝利,廣大軍民也終於等到了日本投降的那一天。
當和平臨近,關麟徵選擇激流勇退,他不願與人民為敵,不願與人民渴望和平的願望畏敵。1949年,關麟徵毅然決然辭去陸軍總司令的職位,帶著家人一起隱居,過著不問世事的寧靜生活。
他在離開的路上,告訴他人自己此行只是為了探望生病的父親,隨後定當響應蔣介石,而此後蔣介石數次發出召喚,他都沒有回應,而是選擇與家人平靜生活。
當新中國成立,當祖國的建設越來越好,關麟徵在香港的家中也很高興、欣慰,他的生活很簡單,早睡早起、讀書寫字、練習書法、與家人外出旅行,晚年的關麟徵日子過得很清淨。
關麟徵有一個妹妹,叫關梧枝,關梧枝是一名共產黨員,一次妹妹關梧枝專門去家中探望他,提起祖國日新月異的發展,那時關麟徵年紀已經大了,卻十分有興趣,妹妹關梧枝跟他講祖國各個地方的建設、講共產黨的政策,關麟徵一邊聽,一邊大讚:“對,確實該這麼做。”
他聽著心情很好,就連他的夫人都忍不住對妹妹關梧枝說:“幾十年來,我就沒見你哥哥這麼高興過。”關梧枝也開心地笑了起來。
關梧枝被當選為陝西省政協委員,關麟徵很高興,妹妹能投身於祖國事業,他很驕傲自豪,還特意給友人寫信:
“梧枝妹謬獲拔擢,尚望兄多多指教,使無負於政府和人民之所託,是為至盼!”
言語之中可見他對妹妹的深切關心,以及對人民事業的熱情支援,他走下戰場多年,愛國之心不變。
因為戰時的傷病,晚年關麟徵的身體越來越不好了,同時還患有高血壓、心臟病,他經常去看醫生,但健康狀況確實不好,1980年7月30日凌晨,75歲高齡的關麟徵從睡夢中醒來,感覺身體不適,趕緊告訴夫人,然後陷入長久的昏迷。
關麟徵被緊急送往醫院,這樣一個老人,解開衣釦後卻是滿身的傷痕,尤其是關夫人解釋清楚他是由於戰場作戰才有如此多的傷口時,醫護人員肅然起敬。
1980年8月1日,關麟徵逝世。
關麟徵逝世的訊息很快在各大報紙上刊登,人們為其悲痛不已,曾在戰時與關麟徵有過交往的徐向前元帥,為這位戰將感傷痛惜,特意致電關麟徵的家人,表達懷念之情:
“噩耗傳來,至為悲痛,黃埔同窗,懷念不已,特此致唁,諸希節哀。”
想來,抗日名將關麟徵的名字,徐向前元帥不會忘記,我們也不會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