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抗美援朝爆發,抗美援朝爆發後,志願軍跨過鴨綠江,進入朝鮮戰場開始了保家衛國的戰鬥。志願軍40軍是較早進入朝鮮戰場的部隊之一,到達朝鮮戰場後,40軍參加了第一到第五次戰役,為抗美援朝的取勝立下赫赫戰功。今天我們要說的這位將領就曾在40軍身居要職,抗美援朝期間擔任了40軍的政治部主任以及副政委等職務,他就是開國少將李伯秋。那麼,李伯秋身上都有什麼故事呢?
李伯秋出生於1916年,遼寧遼陽人,出生於一個知識分子家庭,李伯秋從小就接受了一定的教育,為自己以後踏上革命奠定了基礎。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侵佔了我國的東北地區,李伯秋的家鄉也被日本人佔領,走投無路的李伯秋流亡到北平(今北京),此後他考入北平師範大學教育系,參加了“一二九”愛國運動等革命活動,投身抗日救亡運動當中。
1936年,李伯秋加入我黨,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李伯秋奉命進入國民黨第三路軍政訓班工作,此後李伯秋主要在八路軍山東軍區服役,抗戰勝利前夕,他已經擔任魯中軍區第1軍分割槽的副政委了。
解放戰爭時期,李伯秋跟隨山東地區的八路軍奔赴東北,參加瞭解放東北的戰鬥。東北野戰軍成立後,李伯秋被任命為第3縱隊7師政委,此後他參加了遼瀋戰役等大型戰役,為解放東北全境做了很多工作。東北野戰軍改編為第四野戰軍後,李伯秋擔任了40軍118師政委以及40軍政治部主任等職務,跟隨四野入關,見證了新中國的誕生。
新中國成立後不久,抗美援朝爆發,四十軍是最早進入朝鮮戰場的部隊之一,作為四十軍的政治部主任,李伯秋也參與指揮了四十軍在朝鮮戰場的戰鬥。值得一提的是,四十軍參加了第一到第五次戰役,同時還參加了1952年的秋季反擊戰以及1953年的夏季進攻戰,為抗美援朝的取勝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1953年,李伯秋從朝鮮回國,之後被任命為40軍政委,1955年授銜時,39歲的李伯秋被授予少將軍銜,成為開國少將。授銜之後一段時間,李伯秋被調到瀋陽軍區,擔任了瀋陽軍區的政治部副主任以及政治部主任等職務。
1967年,李伯秋“奪權”上臺,成為遼寧省委書記,十年特殊時期,李伯秋也做了一些不合適的工作,在遼寧執行了一些“左”的政策。1977年,61歲的李伯秋被免除了職務。1986年,經過相關部門審查後,李伯秋被開除了黨籍與軍籍,晚年他按照師級幹部待遇做退休處理。
退休之後,李伯秋主要生活在家鄉的幹休所,他畢竟是革命時期的功臣,因此生活有所保障。1990年,74歲的李伯秋迎來了命運的轉機,上級部門重新複查了與他相關的案件:李伯秋雖然在遼寧期間“奪權”上臺,執行了一些“左”的政策,但都是執行當時的路線,因此,組織恢復了李伯秋的黨籍與軍籍。
恢復黨籍與軍籍後,相關部門為李伯秋補授了“二級紅星功勳榮譽章”。按照李伯秋開國少將以及1936年入黨參加革命的資格,他應該被授予“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不過,因為李伯秋在遼寧期間執行過“左”的政策,所以才被授予“二級紅星功勳榮譽章”。晚年的李伯秋主要居住在瀋陽,2005年,他在瀋陽因病去世,享年89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