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最核心的是對未來的預測,正如一句著名的笑話所言,「預測很難,尤其是關於未來」。為什麼(人類文明在過去 200 年的經濟表現)會是這樣?不理解這個問題的確很難做預測。
我把人類文明分斷成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最早的狩獵時代,始於 15 萬年以前真正意義上的人類出現以後,我叫它 1.0 文明。人類文明在相當長的時間裡,基本和其他的動物差別不是太大,其巨大的變化發生在公元前 9000 年左右,農業和畜牧業最早在兩河流域出現的時候。同樣的變化,在五六千年前從中國的黃河流域開始出現,帶來人類文明第二次偉大的躍升。
這時,我們創造 GDP 的能力已經相當強,相對於狩獵時代,我叫它 2.0 文明,也就是農業和畜牧業文明。這個文明狀態持續了幾千年,一直到 1750 年左右,其 GDP 曲線基本相對來說是平的。
在此之後,突然出現了 GDP 以穩定的速度每年都在增長的情況,以至於到今天我們認為 GDP 不增長是件很反常的事,甚至於中國目前 GDP 的增長從 10% 跌到 7% 也成為一件大事。GDP 的持續增長是一個非常現代的現象,可是也已經在每個人的心裡根深蒂固。要理解這個現象,也就是現代化,我就姑且把它稱之為 3.0 文明。
在本書上篇中,我詳細地講述了人類文明在過去一萬多年裡演化的過程,並用兩個公式來理解自由市場經濟,1 + 1 > 2 和 1 + 1 > 4。到了近代,文明演化最根本的變化是出現了自由交換。在亞當·斯密和李嘉圖的分析下,經濟上的自由交換實際上就是 1 + 1 > 2。當社會進行分工的時候,兩個人、兩個經濟個體進行自由交換創造出來的價值,比原來各自所能夠創造的價值要多很多,出現了附加價值。於是參加交換的人越多,創造的附加價值就越高。
這種交換在農業時代也有,但是現代科技出現以後,這種自由交換加倍地產生了更多的附加價值。原因就是知識也在互相交換,不僅僅是產品、商品和服務。知識在交換裡產生的價值更多。按照我的講法,這就是 1 + 1 > 4,指兩個人在互相討論的時候,不僅彼此獲得了對方的思想,保留自己的思想,還會碰撞出一些新的火花。知識的自由分享,不需要交換,不需要大米換奶牛,結合在一起就開始出現了複利式、巨大交換增量的增長。每次交換都產生這麼大的增量,社會才會迅速創造出巨大的財富來。那麼當這樣一個持續的、個體之間的交換可以放大幾十億倍的時候,就形成了現代的自由市場經濟,也就是 3.0 文明。只有在這樣一個交換的背景下,才會出現經濟整體不斷地、持續地增長。這樣的經濟制度才能夠把人的活力、真正的動力全部發揮出來。這在人類制度的創造歷史上,大概是最偉大的制度創造。
只有在這種制度出現了之後,才出現了我們講的這種獨特的現象,即經濟的持續發展。對這個問題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去參考我的論文,今天在這我就不多講了。我想說明的是:經濟持續增長的表現方式就是持續的 GDP 增長。
通貨膨脹實際上就是一個貨幣現象,當貨幣發行總量超過經濟體中商品和服務的總量時,價格就會往上增長。為什麼增長呢?當然因為經濟不斷增長,就需要不斷地投資。在現代經濟裡,這要透過銀行來實施。銀行要想收集社會上的閒散資金,需要付出儲蓄利率。這個儲蓄利率必須是正的,使得它的放貸利率也必須是正數。
這樣整個經濟裡的錢要想去增長,就要提前增量;要想實現實體經濟增長,就要提前投資。這個時間差,就使得通貨膨脹成為一個幾乎和 GDP 持續增長伴生的現象。你首先要投資,這些投資變成存貨、半成品,然後再變成成品。
在這個過程中,你需要先把錢放進去。所以你先放的這筆錢,實際上已經超過了當時這個經濟裡貨物、服務的總量。於是,這個時間差就造成了通貨膨脹和 GDP 持續增長伴生的現象。這兩個現象從數學上就直接解釋了,為什麼現金和股票在長期裡產生了這樣巨大的差別。你要明白其然,就要明白其所以然。要明白為什麼是這個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