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來沒來過日本,透過各種渠道的媒體,不論對日本了不瞭解。都或多或少的能察覺到一點:日本人好愛道歉!前幾年日本茨城的某趟列車僅僅因為提早20秒發車,鐵路公司為此特地登刊道歉。日本某冰棒品牌因為旗下某款冰棒價格比原先漲價幾日元,公司管理層開見面會說明理由並道歉。日本這個國家真的對於“道歉”有種幾乎病態的執念。#我的海外日記#
身邊有對中日情侶,女生是我同公司的同事。有次和我抱怨和日本男票吵架了,起因是對某一件事情的處理方法產生了分歧。但原本很簡單就能和好的事情最後卻演變到要分手的地步。一問才知道因為男生向我同事道歉了,但我同事卻不願意跟他道歉。同事覺得不是自己的問題不應該道歉。(女生怎麼能輕易認錯呢!)後來男生很認真地說,在日本不管做沒做錯第一件事情就應該道歉!這是最基本的禮儀。在實際生活中也能感受到日本人總有鞠不完的躬、道不完的歉。“謝罪道”更是成為了日本自武士道、茶道、劍道、花道之後的最偉大的文化創造。但是為什麼日本人這麼喜歡道歉呢?
中日語言翻譯上的歧義
中國有句俗話“一人做事一人當。”換言之就是不是我的鍋,我不會因為連帶責任而道歉的。所以在對謝罪習以為常的日本人看來,中國人身上總是貼著“不愛道歉”的標籤。不到萬不得已決不道歉。即便是道歉,很多人在“不好意思”和“對不起”之間都會潛意識地選擇前者。但日本人卻恰恰相反。日本人恨不得在對方還沒察覺之前,許雷不及掩耳的閃電道歉。看上去誠懇至極,如果語言不夠就肢體語言來湊。更是衍生出了一系列花式道歉術。但事實上這是和不同語言之間的翻譯差所造成的,例如“對不起”在漢語中就是表達自身歉意的專用語。但在日本“すみません”的意思卻更為寬泛。漢語中”打擾了,不好意思,麻煩了”等在日語裡都能用“すみません”解釋,甚至在某些場合更有感謝之意(收到禮物時候表達的“讓你破費了不好意思”)。但也正因為這種語言文化差異,“すみません”再配合日本人極盡謙卑的肢體語言,就給人造成了日本人都很“循規蹈矩”的刻板印象。
中國和日本在“道歉文化”上的認知偏差
大學時候做過一項關於中日文化的問卷調查,大部分的題目其實回答都很相似。唯獨有一項是中國人和日本人結果大相徑庭的---“承認這件事情是我做的”是道歉的開始還是結束?90%的日本人的回答是“道歉的結束”,而90%的中國人卻認為是“道歉的開始”。
在中國承認錯誤被認為是“願意承擔錯誤所帶來的相應懲罰”。受到懲罰,償還罪責之後才算是完成了道歉。所以當中國人犯了錯會下意識地先“找補”先想怎麼辦,如果先說了對不起,那麼就意味著要接受之後可能面臨的懲罰。
在日本流行著一個關於華盛頓的故事:華盛頓為了測試斧頭的鋒利程度,砍斷了父親的櫻桃樹,父親看到後很生氣地問是誰砍的,華盛頓主動承認了錯誤。結果華盛頓的正直與誠實受到了讚揚。所以日本人覺得主動承認錯誤不但是解決了一件事,還會受到表揚。很意外吧!在一個討論中日韓道歉文化的論壇裡,日本人也分享了自己的看法:道歉就是為了讓這件事有個結束。
謝罪文化的根源是不寬容的社會
日本這種“謝罪文化”的根源在哪呢?很多日本人認為是日本社會的不寬容造成的。日本社會是一種集團主義社會,其構成是“個人-集團-社會”。在集體中任何不一致的行為和言語都是不被允許的,會受到內部的排擠。而且這種傳統由來已久。(江戶時代的“村八分”、武士階層的“五人組”等)。在這種社會體制下日本人心理上脆弱敏感,處理人際關係時更是小心翼翼的謹慎姿態。這種謙恭禮貌的態度是日本人必備的社交技能。也算是一種“畸形環境下的美德”。
Mo醬碎碎念
“像撒嬌一樣的煩怒他人”也是日本人特有的現象。既如果道歉了卻沒有被原諒,沒有減少懲罰,就會反過來怪別人。開頭我同事的男朋友就是這樣的情況!“我已經道歉了,為什麼不原諒我?你這樣我很困擾,所以你應該道歉”。(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