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寒地凍的季節裡討論這個話題,是不是跟”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的想法一樣矛盾。糧價一直被國家宏觀調控,根本不可能出現跟市場走的價格;農資是商品,價格由市場決定也是事實。農民對價格沒有任何發言權,又想種田收益得到保障,我得一漏萬的想法有這幾個:
一、調整最低工資的單位部門,不能只想到城裡人的最低保障,也要想到農民種田的收益保障。
穩定的糧價才能保障在城裡從事保潔、保安等崗位人員的基本生活。相關單位部門為了保障這個群體的最低生活需求,“最低工資標準每兩年至少調整一次”。有了這一保障,拿最低工資的群體最起碼也有一點抵抗物價上漲的能力。
如今農資漲價,糧價不上漲或剛有一點上漲苗頭又被調控,普通農民種糧不賺錢(種糧大戶有相應的政策扶持,但也有一本難唸的經)是事實,收支不平衡的條件下,普通農民家庭種田(糧食)的收益根本就沒有抵抗農資價格上漲的能力。
大家都知道糧價平穩的重要性,但在和平年代也不能一味地犧牲農民的收益來平衡糧價,農民也希望糧價能夠跟隨市場物價尾巴那一絡最末端的毛髮走,讓農民種田有一點收益也好過被調控得穩如泰山的糧價。
二、平原地區,集約化種植是趨勢,不能規模化、機械化的地區,發展當地特有的農產品或畜牧業也不錯。
我家鄉這些年退林還田的經歷,讓我知道早熟晚熟的水果品種可以賺錢;也讓我知道國家在保住耕地紅線的時候,並沒有一刀切的讓所有人都種糧食。不能規模化生產的農田,用來種植1-2年生的經濟作物,比如我家鄉種植的馬蹄、芋頭、慈菇等農特產;其他地區種植的中藥材,啤酒大麥,小雜糧、食用百合、黃花菜等特色產品的收益確實比種糧食的收益高一些。
每一個地區都自己特有的物種,有些地方也許沒有特色的農特產,但一定有比較出名的鴿子、羊、香豬、肉牛、魚蝦等動物類特產。在農資價格上漲、糧價不漲的年代,農民種植飼料類的植物,估計也是一條不錯的出路。
三、轉變思想,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充分利用農業科技提高種植收益
在很多人的種植經驗中,這個時候正是芋頭大量上市的季節,但是在福建南平就有一位專業種植芋頭的人,他沒有采用傳統種植芋頭的方法,而是充分利用地膜、大棚技術,每年十一月種植芋頭,到十二中旬,他種植的芋頭已長到二葉一芯的程度,可預見到了明年五、六月,他種植的芋頭,價錢不會很低。又說近的,我家鄉也有一個種植反季節空心菜的人,他賣空心菜的時候正是當地人過菜荒的日子。
總之,農民是凡人不是神,他們在和平年代要養家餬口,也有發家致富的夢想。在農資漲價,糧食不漲價或剛有點上漲苗頭就被調控的環境下,每個農民的心裡都有一杆秤,只要將打工收益和種田收益放到秤盤中,哪個是望,哪個是跌,一目瞭然。這個時候農民要想保障種田的收益,除了希望有關單位部門在調整最低工資的時候想到農民以外,每個地區的農民還可以根據實際將土地租賃出去或採取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方法來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