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飛鵬:提升中小微企業金融服務能力
一是進一步提升產品服務創新能力。在此基礎上,結合中小微企業所處行業區域特點、經營規模情況等進行客戶細分,並創新具有針對性的金融產品。貨幣政策、財政政策、金融監管也需要推出差異化政策,引導支援銀行業金融機構更好地服務中小微企業。二是進一步強化金融科技手段的應用。積極利用大資料、雲計算、區塊鏈等金融科技手段,緩解銀行和中小微企業之間的資訊不對稱,完善線上金融服務渠道,透過線上線下立體式服務渠道,提高中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可得性和便利度。三是進一步深化市場化改革定價能力。四是進一步完善資源配置和考核機制。銀行業加大對中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傾斜力度,透過建立專業的中小微企業金融服務人員隊伍,單列中小微企業專項信貸計劃,內部資金轉移定價予以優惠等方式,加大對中小微企業的資源配置。
原文連結:婁飛鵬:提升中小微企業金融服務能力
法律要應對、控制、化解風險,但與此同時,我們不能忽視這樣一個問題:法律本身也可能導致風險。也就是說,法律的介入有可能會對社會自發秩序和利益平衡機制產生破壞,從而可能阻礙社會的發展。這在健康、環境、工業、智慧財產權、勞動保障立法等領域體現得尤為明顯。
立法為何會帶來風險?其原因主要就在於,社會生活中的問題是複雜的,而法律並不是萬能的。人們總是希望制定出“天衣無縫”的法律,希望將未來發生的情形儘可能地網羅殆盡,但這種希望是難以實現的。在現代社會,雖然法律在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的功能日益顯著,但這並不意味著,廣泛和複雜的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的一切問題,都可以因為法律的存在而迎刃而解,更不能一出現問題就主張透過立法來解決。
為了彌補法律的固有缺陷,盡最大努力制定良法,立法過程中的風險評估就顯得尤為重要。立法風險評估,是指在立法前、立法中和立法後,由特定組織與人員依據專業知識,運用一定的方法,評估法律可能產生的各種風險,評估各種措施所帶來的影響,以便於立法者掌握充分的資訊,做出理智的選擇,從而發現並改正由於立法的有限性所帶來的種種問題,它直接影響著法律的立改廢釋。開展風險評估的目的在於識別風險可能存在的型別、測算風險發生機率和影響範圍、界定風險等級、明確風險承受能力、制定風險應對化解方案,等等。風險評估是立法程式的重要一環,也是提高立法質量不可或缺的一劑良方。作為一項極為細緻的實證性工作,立法風險評估在我國目前的實踐中面臨著一些困境,有待在制度的實踐中不斷摸索和完善。
探索形成立法風險評估制度。自2004年國務院釋出《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提出行政立法評估要求以來,我國各地進行了立法風險評估的制度化嘗試。但總體來看,我國立法風險評估制度的法律規範化層次仍然比較低,仍沒有在全國範圍內形成統一、協調的評估制度。各地實施的評估實踐,無論從評估程式的啟動還是評估主體、評估物件、評估內容、評估標準的設定及評估結果的運用等還缺乏統一的規定。當前,可以借鑑國外在立法評估制度化中的經驗,結合我國的風險評估實踐,透過修改立法法,對評估主體、評估原則、評估方法、評估物件的選擇及評估程式、評估結果的效力等各方面進行規定,以此來構築我國的立法風險評估制度。
原文連結:將風險評估貫穿立法全過程
如果說西方學術主要側重於探尋有關外部自然世界的科學知識、因果知識的話,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知識觀則呈現出與之有所差異的秉性。一方面,中國古代思想家不乏對客觀知識的關注,另一方面,中國傳統文化更關注與人密切相關的禮教知識,更注重關涉主體修行的倫理知識,像愛之仁、正之義、君之禮、哲思智、情同信“五常”,如溫、良、恭、儉、讓“五德”等,均意在“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對知識內涵要義的簡要揭示,對中西知識觀念不同傾向的大致說明,有助於我們確認並達成這樣的認識。其一,知識源自並指向物件性存在著的外部世界,是外部世界因果關係和執行軌跡的觀念呈現,其內容是客觀的、確定的,人類由以構建起來的知識世界既關聯於“我”又獨立於“我”。其二,知識的內容及所涉獵的領域,不限於關於外部自然世界的科學知識、因果知識,必然包括涉及人際活動領域的社會知識、人文知識;知識不囿於對自然奧妙的探尋和追問,亦須求取有關社會發展、人類生活之確定性與合理性的把握。其三,思想體系中的知識固然與思想的視界與側重有關,但就基準向度及容納需求而言,務必是:博採科學知識與人文知識於一體,展現自然知識與社會知識之合力,融會“見聞之知”與“德性之知”之優長;而尤以關注人類生活為本分,以促進社會發展為職守,以推動文明進步為使命。
原文連結:思想以知識為根
總結歷史經驗,構建中國特色文學理論的關鍵是要將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同中國文學實踐相結合。毛澤東汲取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的教訓,認識到必須將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中國革命才有可能成功。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毛澤東在黨內第一次明確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問題。他從中國革命的實際出發,認識到農民問題是中國革命成敗的關鍵問題,將農民納入革命的動力與依靠力量中來,明確指出“中國共產黨的武裝鬥爭,就是在無產階級領導之下的農民戰爭”,由此提出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命題。並圍繞文藝為工農兵服務和如何為工農兵服務這一核心,討論了文藝與生活、文藝與人民、普及與提高、文藝工作者的思想改造、文藝批評的標準等一系列重要問題,構建起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體系。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今天,我們必須以史為鑑,開創未來,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與中國文藝實踐相結合,促進中國特色文藝理論的健康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文藝理論方面的貢獻。
原文連結:以史為鑑構建中國特色文藝理論
進入21世紀,馬克思主義在俄羅斯一改蘇聯剛解體時備受冷落與排斥的尷尬處境,重新走上俄羅斯思想理論界的前臺。當前,馬克思主義在俄羅斯復興,人學問題再次回到了俄羅斯馬克思主義者的理論視野中。在對馬克思主義的哲學人類學、存在主義甚至人格人道主義的解讀中,俄羅斯馬克思主義者重新界定了“人”的存在。他們認為馬克思主義並非將人簡單歸結為一種類本質存在,從而將作為個體與個性的人消融於社會關係、階級關係與經濟關係之中。俄羅斯馬克思主義者在對“異化”、從“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以及“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等理論的論述中,突出了人的主體性價值,強調回歸真正的馬克思思想中。
當前,在俄羅斯馬克思主義相關理論中最具代表性的觀點,是以存在主義哲學正規化定義馬克思主義人學思想。烏拉爾學派的康德拉紹夫認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核心在於關注人的存在。俄羅斯馬克思主義者認為,馬克思主義人學並非完全以揭示作為個體的人的生存境遇為理論旨歸,更重要的理論指向在於對當代全球資本邏輯支配下資本主義世界出現的新的異化和新的非人格形式進行批判,並且尋找使人獲得終極解放的可能性維度。
原文連結:21世紀俄羅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論域
來源: 光明網-學術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