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介紹:
均勝電子是全球領先的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和技術服務提供商,主要致力於智慧駕駛系統、汽車安全系統、新能源汽車動力管理系統以及車聯網技術等的研發、製造、服務與銷售。均勝電子的預研發一般領先行業水平2-5年,前瞻性地對接整車廠商的需求,提前介入新產品研發,並針對汽車的發展趨勢提前儲備新技術;公司分為汽車安全、汽車電子和智慧車聯三個事業部,公司生產模式主要採用以銷定產,銷售模式主要採用訂單銷售,獲得的訂單基本都是根據客戶的需求進行針對性研發及競標獲得,公司根據各產品專案的客戶訂單情況組織生產、實現銷售,並落實相關售後服務。
核心競爭力:
- 均勝電子在汽車安全和汽車電子領域已成為全球頂級供應商。擁有完整的駕駛艙電子和安全產品解決方案,處於全球領先水平;與華為在智慧駕駛、智慧座艙等領域開展了技術探討與業務合作; - 具備完整的硬體設計、軟體開發和資料處理能力,在亞洲、歐洲和美洲都設有主要研發中心,工程技術和研發人員的總數約5,300人,在全球擁有超5,000項專利,掌握汽車安全和汽車電子領域的核心技術;2018年至2020年研發投入金額分別為38.9億元、35.3億元、32.1億元。 - 與主要整車廠商客戶已形成穩固夥伴關係,積累了龐大的優質客戶資源,主要客戶已涵蓋寶馬、戴姆勒、大眾、奧迪、特斯拉、通用、福特、豐田、本田、日產和馬自達等全球整車廠商與國內一線(吉利、蔚來等)自主品牌; - 擁有強大的垂直一體的製造能力和全球化配套體系保證,能夠對客戶的需求快速反應;在全球範圍內擁有多處主要生產基地,遍及亞洲,北美,歐洲,已實現全球化;
業務資料(截止到2020年年底):
截止到2020年年底公司全球新增訂單超過596億元。其中來自國內整車廠商的達210多億元,已達訂單總量的三分之一,2020年第四季度均勝安全新增訂單130多億元,公司各項業務具體情況如下:
1. 汽車電子智慧座艙業務。截止到2020年底公司智慧座艙業務實現營業收入約60億元,毛利率為18.5%,獲得新訂單全生命週期約116億元。
2.汽車電子新能源業務。截止到2020年底新能源汽車電子方面,公司實現營收16億元,同比增長67.6%,獲得新訂單全生命中後期約25億元。為保時捷全新電動跑車Taycan研發的高壓充電和直流到直流轉換器也已於2019年投產。國內市場為大眾MEB平臺,賓士MFA2平臺等提供電池管理系統解決方案,作為大眾汽車中國區MEB平臺量產車型的BMS獨家供應商,BMS產品累計已從大眾獲得訂單超過100億元。公司為日產、福特等部分車型提供的純電動汽車,混合動力汽車或48V輕混動力汽車的電池管理系統或相關產品也已進入量產階段。
3、智慧車聯業務。截止到2020年底智慧車聯業務收入約26.5億元。2020年新獲訂單全生命週期約10億元。均勝電子已完成對鐳射雷達製造商圖達通(Innovusion)的戰略投資,V2X車載終端裝置正從測試走向量產,下游整車廠商括蔚來、華人運通等。
4.安全業務。截止到2020年底,安全系統業務營業收入約331億元,毛利率為11.24%,新獲訂單全生命週期375億元人民幣。。均勝臨港工廠於2020年2月正式獲得特斯拉中國的定點生產函,為國產Model 3和Model Y供應安全氣囊、安全帶、方向盤等多項產品,目前特斯拉相關產品單達100億元(全生命週期),同時也開始為國內造車新勢力企業供應各類安全產品。
四大事業部
前世今生之併購史【14次資本運作,7次海外收購】:
跨國併購在中國企業實現跨越式發展之路上一直髮揮著重要作用,雖然有中聯重科、三一重工等企業藉助海外併購實現全球佈局的經典案例,但折戟者眾,成功者畢竟是少數。企業併購戰略的制定、實施,如何選擇併購標的和時機,併購後如何整合,甚至企業自身的性質,都會對併購結果成功與否產生重要影響。均勝電子,作為中國車企走出去的典範。其併購之路,值得深思和借鑑。
-- 1990年代開始,均勝電子創始人王劍峰繼承父業,經營著一家寧波當地的汽車緊韌體小廠。
-- 1999年,王劍峰的公司和世界十大汽車零部件供應商之一的天合成立寧波天合緊韌體公司。外資大平臺打開了王劍峰的視野,也讓他瞄準了更大的市場和平臺。其未來持續大手筆的海外併購,也早在此時也種下了萌芽。
-- 2004年,王劍峰成立均勝公司,產品涉及發動機進氣管、洗滌器等相對低端的汽車零部件。而只有當企業進入技術含量高的高階領域,才能避免被山寨和下游產業鏈互相競爭壓價的惡性競爭。
-- 2009年,均勝電子買下受金融危機影響低價甩賣的中德合資零部件公司——上海華德塑膠製品公司,一躍成為業內較大的汽車零部件公司之一。均勝透過收購上海華德塑膠製品公司,不僅實現了資產翻倍,而且藉助以外飾系統、內飾件系統、功能件系統三大業務板塊為基礎的總成系統整合平臺,實現了技術升級,一躍成為中國業內主要的汽車零部件公司之一。
-- 2011年3月,均勝電子借殼遼源得亨,成功在A股上市。透過借殼遼寧得亨,順利實現A股上市,而實現了利用資本市場的力量實現直接融資,併為今後的海外併購奠定了堅實的資金基礎。據統計,上市以後,均勝電子先後定增募集資金百億元進行海外併購。定增募集資金置換先行支付的自籌資金,實現資金流的充足,是均勝屢屢出牌的關鍵。
均勝電子總部
外延擴張:海外併購構築全產業鏈
-- 2011年,均勝電子收購老牌汽車零部件公司德國普瑞控股74.9%的股權和德國普瑞5.1%的股權,收購價格為16億元,這也是當時中國企業在德國的最大併購案。均勝也在一年後,均勝收購了剩餘的25.1%股權,包含普瑞多項技術專利。
德國普瑞成立於1919年,是全球著名的汽車零部件公司,旗下分別在五個國家擁有生產和銷售基地,分別位於德國、葡萄牙、羅馬尼亞、美國和墨西哥主要產品包括空調控制系統、駕駛控制系統、電子控制單元和儀表、感測器系統以及創新自動化生產線。客戶涵蓋奧迪、寶馬、保時捷、蘭博基尼、勞斯萊斯等歐洲豪華車品牌,這就意味著,均勝由此獲得了一個進入歐洲頂級品牌的渠道。 此外,普瑞以全球先進的控制系統為主的汽車電子技術,對於實現均勝欲打進的新能源車和無人駕駛領域的意圖至關重要,同時也給予均勝一個在歐洲站住腳跟的支點。緊接著,均勝在2012年透過資源整合,成立了汽車電子事業部及功能件事業部等構成的新能源汽車研究院。
事實上,均勝集團內部人員透露,普瑞也一直扮演著均勝內部作為全球汽車電子產業先驅者的角色。 而透過被併購,普瑞的收入也實現了持續的增長。
據Pitchbook資料,在普瑞並表均勝之前,其2011到2015的總收入資料為5.53億美元、5.93億美元、6.63億美元、8.11億美元和8.43億美元,並達到了3.6%、11.8%、22.1%、4.0%的增長率。均勝財報顯示,普瑞在並表後的2016年,實現了總收入為13.06億美元和54.9%的增長率,2017年上半年也實現了7.6億美元的收入,整合效應逐漸釋放。 -- 2013年8月,均勝電子子公司德國普瑞收購德國軟體開發公司德國Innoventis。均勝也試圖透過此次併購實現機動車輛電子網路系統領域中測試系統、軟體零部件及工程服務的技術補充。
-- 2014年8月,普瑞完成對德國機器人公司IMA100%股權和相關智慧財產權的收購,進一步提升了其在工業機器人整合市場的研發能力。
-- 同年12月,均勝電子以9000萬歐元收購了高階方向盤和內飾系統總成供應商德國Quin,以求進一步豐富均勝的產品系結構。
-- 2016年2月,均勝電子則收購了德國著名汽車導航技術公司TS(現為德國PCC公司) -- 2016年5月,均勝電子全資子公司PIA以1950萬美元收購美國工業機器人制造公司EVANA,意圖實現與14年對IMA的併購實現協同效應。
-- 2016年6月,均勝電子完成收購美國主被動安全技術供應商KSS。 德國公司TS於1986年1月31日在德國道恩成立,主要從事衛星接收產品及其配件的開發和銷售,是汽車行業模組化資訊系統的開發商、供應商和服務商,為大眾等整車巨頭提供產品配套。而KSS是全球領先的汽車安全部件提供商,全球第四大安全氣囊生產商,為通用、福特等汽車巨頭提供產品配套,並在智慧輔助駕駛ADAS等智慧汽車業務領域有所突破,不排除成為特斯拉為人駕駛業務的供應商。 在當時看來,安全和智慧互聯已經作為汽車行業的重點發展方向,均勝吞併德國TS,意在提升智慧導航系統和一系列車載資訊系統的技術獲取,而進入汽車主動、被動安全領域的汽車安全的全球化佈局則是透過併購KSS來實現。
-- 2017年6月份,均勝電子控股子公司KSS宣佈以15.88億美元收購日本高田除硝酸銨氣體發生器之外的主要資產,並在11月份正式簽訂收購協議。這樁交易讓KSS成為員工規模超過6萬、在全球23個國家及地區擁有業務、營收額超過70億美元並佔據全球27%市場份額的全球汽車安全市場第二大巨頭,併成為其打進汽車產業高度發達的日本市場的契機。 根據瑞典公司Autoliv年報資料,汽車安全領域的配置價值量在全球不同地區存在較大的不同,歐美及日本等發達國家及地區均超過 300 美元/輛,中國則只有 220 美元/輛,全球的平均水平為 290 美元/輛,2015 年全球汽車安全系統市場規模為 270 億美元。而全球汽車安全市場規模近年來持續增長,均勝加碼汽車安全領域的意圖明顯。
-- 2017年11月,均勝電子子公司德國普瑞併購了挪威康斯博格集團旗下的電力電子系統公司ePower,則意在其電池管理系統的佈局。
-- 2018年收購高田是均勝電子發展歷程中的重要一步,完成收購後,均勝電子的營業收入從2017年的266.06億元猛增至2018年的561.81億元;總資產也從2017年末的353.55億元增至2018年的593.2億元。除營業收入翻倍之外,收購高田使均勝電子汽車安全事業部產能得到有效擴充並滿足新增訂單的需要;進一步補強均勝電子現有汽車安全業務;同時完善了客戶結構,尤其是日系客戶結構的補充。 2018年收購高田之後,均勝電子一直沒有新的收購動作,而是專注於收購後的整合。2018 年 4 月均勝電子將高田資產與均勝原有的安全業務合併成為均勝安全系統(JSS),並著手開展大規模整合工作,包括組建了新全球管理團隊,客戶的過渡;供應商的對接;員工的安置與融合;產品、技術路線的協同發展以及產能的最佳化。2019 年均勝電子繼續推進產能整合,如升級和擴容匈牙利的米什科爾茨汽車安全氣囊超級工廠,籌建和完成均勝安全上海臨港工廠。目前,均勝安全中國及亞太區整合已基本完成,2020年將重點進行歐洲地區的整合,並計劃於2020年完成對均勝安全業務的主要整合。 汽車安全業務是均勝電子目前的核心業務,對均勝安全(高田)的整合,密切關係著均勝電子未來的發展。短期來看,收購相關財務及整合的壓力依然會是均勝電子的主要挑戰;但長期來看, 前期收購相關的財務指標將會逐步趨於穩定,經營相關指標將逐步改善,隨著整合工作的推進,整合效果應會趨於樂觀。
【14次資本運作,7次海外收購】
縱觀均勝電子10年來的發展,公司從一家單純做汽車功能件的一般性企業發展成為一家擁有智慧車聯、汽車安全、汽車電子和汽車功能件四個事業部的全球化集團:
1. 總資產,從2009年末的10億元增至2019年的569億元,複合增長率高達49.8%;
2. 營業收入,從2009年的10億元增至2019年的617億元,複合增長率高達51.02%;
3. 淨利潤,從2009年的0.65億元增至2019年的9.4億元,複合增長率高達30.62%。 探究均勝電子10年來的裂變式發展,一系列資本運作可謂功不可沒,其中包括:
1. 2009年收購均勝集團華德塑膠,資產翻了數倍,一下子躍升為業內較大的汽車零部件公司之一;
2. 2010年上市公司得亨股份破產重整,均勝集團先以數億元價格獲乾淨的殼資源(均勝電子前身);
3. 2011年均勝集團將汽車零部件資產注入上市公司,成功實現了汽車零部件業務的整體上市;
4. 2011年收購德國公司Preh,邁出跨境收購第一步,奠基汽車電子事業部的基礎;
5. 2014年收購德國公司IMA:屬於“工業4.0”概念,承接Preh工業機器人及自動化業務;
6. 2014年收購德國公司Quin,升級了起家業務“汽車功能件”;
7. 2014年出售華德塑膠,剝離低附加值功能件業務;
8. 2016年收購美國KSS :奠基了汽車安全事業部;
9. 2016年收購德國公司TechniSat Digital GmbH, Daun汽車資訊板塊:補全駕駛艙電子業務,發力智慧車聯業務;
10. 2016年收購美國公司EVANA Automation:完成工業機器人及自動化業務歐洲、亞洲及北美的佈局;
11. 2017年剝離由IMA及EVANA整合形成的工業機器人及自動化業務至控股公司均勝集團; 12. 2018年重組汽車安全事業部、引進外部投資者併為收購高田積累足夠資本金;
13. 2018年收購日本公司高田:完成教科書式困境收購,汽車安全事業部躍至全球被動安全第二地位;
14. 2019年重組汽車電子事業部智慧車聯業務板塊,擬於科創板上市。
總結:
均勝電子從2009年收購華德塑膠開始,總計實施了14次資本運作(含7次海外收購),10年來的疾速發展極大程度地依靠了海外外延式收購及資本市場融資,目前的4大事業部中有3個事業部是透過收購得來的,且佔比高達95%,這在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的發展史上是極為少見的; 目前來看,均勝電子在10年來耗費248億元的疾速收購擴張之路上暫時並未出現重大事故或重大負面新聞,7次海外收購還全都伴隨著本土化落地,對比博盈投資收購奧地利斯太爾、繼峰股份收購GRAMMER、銀億股份的系列海外收購等案例來說,均勝電子這10年來資本運作可謂相對平順(能否對高田業務進行成功整合,目前尚無定論);
從2018年完成高田的併購至今,除了疫情、缺芯等外部因素影響以外,當前均勝電子遇到的業績困局,更多是需要時間去消化這些年不斷併購帶來的管理、業務整合協同等一系列問題,畢竟這個整合後的消化問題,2018年9月就說會在2019年上半年能完成,後來推遲到2020年能完成所有整合,等時間到了2020年,又說2021年完成剩餘的整合工作,在這整合的三年中,均勝電子在2018年計入企業重組費用是7.94億元;2019年是5.98億元;2020年是2.7億元。2021年三季報中重組費用5300萬,在連續三年花了約17億多的整合費用後,真心希望均勝在2022年汽車缺芯能夠緩解的背景下,整合成果也能體現出來,畢竟花了這麼高的經濟成本和時間成本,只有整合的最終成功,才能給均勝這麼多年併購畫上完美句號,相信這個句號,也將能成為均勝業績反轉的號角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