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四十景》圖為清乾隆朝(1736-1795)宮廷畫家沈源、唐岱奉敕繪製的園林山水冊,不僅是研究乾隆年間園林建設的重要影象資料,也代表了宮廷實景山水與界畫的繪製水平。
《圓明園四十景》圖從《避暑山莊三十六景》圖發展而來,它的繪製是乾隆帝繼位後的重要文化工程,其四十景的取景、命名、入畫與《圓明園四十景圖詠》的製圖、刊刻、出版,都受到乾隆帝的關注,體現了《圓明園四十景》圖在乾隆帝文化大業中的重要地位。
《圓明園四十景》圖是目前僅存且流傳有序的重要設色繪本,於乾隆九年(1744)甲子九月由沈源、唐岱奉敕繪製完成,經摺式冊頁裝裱,每幅圖配乾隆帝御製詩一首,由工部尚書汪由敦書,共計四十對幅。每對幅形制為左詩右圖,上下加檀木硬殼版面作為封面和封底,共兩冊,每冊二十景。
首冊圖頁之前分裱雍正帝《御製圓明園記》和乾隆帝《圓明園後記》,由通政使張若靄書。每冊最後一景的圖、詩末尾,分別落款“乾隆九年甲子九月奉敕,臣唐岱、沈源恭畫”和“工部尚書臣汪由敦奉敕敬書”。整套冊頁於乾隆十一年(1746)四月裝裱呈進,於乾隆十二年(1747)六月十九日奉旨安設於圓明園奉三無私殿呈覽。
此套冊頁收錄於《石渠寶笈續編》,從收藏地點可知存於圓明園“正大光明”殿,首開《正大光明》冊鈐蓋“石渠寶笈”“石渠定鑑”“寶笈重編”等印,整套冊頁共鈐印99枚。該本於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後流失,現藏法國巴黎國家圖書館。
雍正帝在《御製圓明園記》中這樣寫道:“圓明園在暢春園之北,朕藩邸所居賜園也……熙春盛暑,時臨幸焉。朕以扈蹕,拜賜一區……園既成,仰荷慈恩,錫以園額曰圓明。”
康熙帝駐蹕於暢春園後,環繞暢春園相繼建造了一批貴族權臣名園,圓明園即位於暢春園以北約1公里處,康熙四十六年(1707)賜予皇四子胤禛作為府邸私園,並題名為圓明園。對於父皇賜園,作為親王的胤禛對其略加修葺,增建殿堂。約康熙五十八年(1719),胤禛曾題詩“園景十二詠”,借景抒發自身寄予園林山水的閒情,“十二詠”也被視為雍正帝繼位前對圓明園景觀的解讀以及探究圓明園早期形象的主要依據。
雍正帝即位後,雖承襲康熙帝駐蹕西郊苑囿的舊制,但沒有繼續住在暢春園理政,而將“賜園”圓明園作為紫禁城外的第二個政治中心。雍正三年(1725)八月圓明園興修一新之後,雍正帝於此居住並辦理公務,他明諭百官“每日辦理政事與宮中無異”。雍正帝在位的十三年中,圓明園不斷添建景群,乾隆時期建設完畢的“四十景”在雍正帝時期已完成三十一景以上,擴建後的圓明園面積達3000餘畝。雍正帝在位期間,也曾命畫家描繪圓明園景,從現傳畫作及文獻記載看,這些作品主要是以園林景群為依託,重在表現園內人物活動、四時景象、歲時節令的園林人物畫,而非如《圓明園四十景》圖一般單純描繪園林建築景群本身。例如《雍正十二月行樂圖》,不僅展現了雍正帝在圓明園生活的各個場景,也表現了十二個月的不同節令風俗。
伴隨著乾隆帝的繼位,圓明園再次被帝王視為理想居所,為何選擇此園,乾隆帝認為“實天寶地靈之區,帝王豫遊之地,無以逾此。後世子孫必不捨此而重費民力以建立苑囿,斯則深契朕法皇考勤儉之心以為心也”。雖然此時的圓明園已規模不小,為了滿足“夫帝王臨朝視政之暇,必有遊觀曠覽之地。然得其宜,適以養性而陶情;失其宜,適以玩物而喪志”的理想生活方式,乾隆元年(1736)起,乾隆帝即命樣式雷家族設計、內務府採辦物資,對圓明園進行大規模興工增建,不僅對原有的景區進行修繕調整,還新建了皇家祖祠以及福海沿岸的數處園林風景群。至乾隆九年(1744),園內建築工程初步告一段落,《圓明園四十景》圖中所描繪的四十處建築景群已基本建成。
伴隨著圓明園建築工程的推進,自乾隆元年(1736),園景繪製入圖工程也逐步展開。從造辦處活計檔案看,對圓明園建築景群的描繪是乾隆帝繼位以來由多位宮廷畫家參與的首項大型繪畫工程,並在園內興工之初,就迫不及待地啟動了這一工程。
乾隆元年正月初九日,供職於如意館的清宮畫家冷枚接到“仿熱河圖樣畫圓明園殿宇處”的任務:
“內大臣海望奉上諭:將畫畫人冷枚傳來,照慈寧宮畫畫人賞給錢糧,令伊將圓明園殿宇處所照畫過熱河圖樣,每處畫圖一張,彙總畫一張。欽此。於本年二月十六日,太監毛團交,……著冷枚畫圓明園殿宇處通景總畫一張。記此。於本年四月十六日,員外郎常保傳旨:冷枚現畫圓明園殿宇處,俟彙總時,令郎世寧、唐岱、沈源繪畫。欽此。”
從上述清內務府造辦處活計檔記載情況可知,乾隆帝繼位後對於繪製圓明園有明確的想法:任命內廷重要畫家負責起稿;仿照避暑山莊圖樣;描繪圓明園各殿宇處所;既要畫分圖,又要繪總圖。作為繼位後的首項繪畫工程,乾隆帝對此項工程非常重視,參與圓明園景群繪製的還有宮廷西洋畫家郎世寧、詞臣畫家唐岱、一等畫畫人沈源。從身份上看,他們都是乾隆帝最看重的畫家。
圓明園景自乾隆元年(1736)交由冷枚等人起稿後,乾隆三年(1738),沈源、唐岱又接到“起稿圓明園冊頁”的任務:
“乾隆三年正月初六日(如意館)司庫圖拉來說,太監毛團傳旨:圓明園著沈源起稿畫冊頁一部,沈源畫房舍,著唐岱畫土山樹石。欽此。”
五個月後,沈源、唐岱受命正式開始合繪圓明園冊,並於乾隆四年(1739),將繪得圓明園各殿宇處絹本畫四十張,裱做兩冊呈進。這是清代有關圓明園 “四十景”數量概念的最早文獻記載,那麼,最晚於乾隆四年對圓明園內的四十處景觀的劃分已經確立,即使部分景群建築仍處於興工建造階段。此時,圓明園正經歷著第二次的擴建,這次擴建沒有大規模拓展圓明園原有的地盤規模,而是在已有的範圍內調整並增建若干建築群組以豐富園林景色。
乾隆四年《圓明園四十景》圖兩冊初步完成並裝裱呈進,乾隆帝並不滿足於此,對圓明園四十景的繪製仍在繼續。
乾隆六年(1741)三月二十日內務府裱作接到新的任務:
“七品首領薩木哈來說,太監高玉等交:方壺勝景圖樣一張,蓬島瑤臺圖樣一張,慈雲普護圖樣一張,傳旨:著入圓明園圖樣內裱冊頁。欽此。於本年四月二十八日,將方壺勝境圖樣等三張入圓明園冊頁樣內,司庫白世秀持進交訖。”
為了達到理想的效果,即使某些建築群已經過多次圖樣設計,一旦宮廷畫家有品質更高的作品,乾隆帝即將原作替換,以保證最後安放於“正大光明殿”和“盛京”的《圓明園四十景》圖的較高品質。
從落款時間看,《圓明園四十景》圖完成於“乾隆九年甲子九月”,在乾隆九年(1744)九月十二日,仍有“《安佑宮圖》絹畫一張,《匯芳書院圖》絹畫一張,《清淨地圖》絹畫一張,《前垂天貺圖》絹畫一張”替換掉原有景圖,被收貯在冊頁內,從而最終形成《圓明園四十景圖》。
此套冊頁,從乾隆元年(1736)正月起稿,乾隆九年(1744)九月繪製完畢,直至乾隆十一年四月才最終裱呈進。又經裝配木匣之後,最終於乾隆十二年(1747)六月,奉旨安設於圓明園奉三無私殿呈覽。
對圓明園的繪製,在乾隆時期並不僅限於四十處園林建築景群,因立意、用途殊異,這些繪畫作品在題材、形制、內容方面有所不同,例如張廷彥所繪《乾隆帝行樂圖》描繪了乾隆帝在九洲清晏怡情書史北側“池上居”魚池前的活動場景;乾隆十一年(1746)張若靄所繪《畫高宗御筆秋花詩》描繪的是涵古茹今的建築區域性,並借用乾隆御詩內容來組織畫面,描繪了雞冠、秋葵、豔來紅、菊、紅蓼、鳳仙等園中花卉景緻;《十二月禁籞圖》中有餘省繪圓明園內“鏤月開雲”三月景與《無射戒寒》九月景,周鯤繪《林鐘盛夏》六月景與《應鐘協律》十月景,沈源繪《夷則清商》七月景,畫面展現了圓明園內的生活場景,表現了十二個月的不同節令風俗。
文章轉自: 北京圓明園研究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