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在特殊時期為家長提供特別的家庭教育指導,全國婦聯推出了“特殊時期 特別家教”微信欄目,家長可以透過家庭教育微課學習家庭教育知識。
“特殊時期 特別家教”(總764期)
文|CC爸媽 公眾號:CC爸媽 ID:cc-bama
說起孩子的情緒問題,不少家長犯了愁。
發脾氣、跺腳、尖叫、扔東西、無理取鬧......
說實在的,誰家娃沒個情緒失控的時候?
面對孩子的“失控症狀”,除了讓人火大之外,我們總是陷入糾結,是完全任由其發展,等他自己妥協呢?還是該給予安慰,耐著性子哄呢?
其實,孩子脾氣好不好,主要看他會不會情緒管理。
今天咱們就從腦科學的角度,跟大家好好聊聊,看完再也不糾結。
孩子控制不住情緒,就是脾氣差嗎?
全球知名腦科學家、哈佛大學醫學博士丹尼爾·西格爾把人的大腦分為上下層大腦。
他把大腦比作一座房子,不僅分為左右兩個部分,還是一座兩層小樓。
樓下代表了下層腦,比較原始,主要負責基本功能(呼吸、眨眼),原始的反應衝動(打鬥、躲避),強烈的情感波動(憤怒、恐懼)等。
簡單的來說就是會使人不假思索的本能反應,對應著情緒的部分就是應激的表達。
●比如,回家路上吃著的冰淇淋突然掉了,應激反應就是嗷嗷哭。
而樓上代表了上層腦,它進化程度更高,負責更加複雜的心理過程,控制著高階思維功能,比如思考、想象和規劃。
簡單的來說就是有意識的行為活動,對應著情緒的部分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尋滋生事。
●比如,明知每天只能吃一個冰淇淋,再要一個媽媽不給,就撒潑打滾嗷嗷哭。
只有當上層大腦和下層大腦整合在一起,上層幫助下層大腦平息強烈的反應、衝動和情緒時,孩子才可以調節好自己的情緒,理性的表達。
比如冰淇淋突然掉了,也能自我安慰,哎,好遺憾。是算了?還是再回去買一個?
但是,下層腦是從出生開始就自帶的,而樓上的上層腦則是隨著兒童的成長和成熟,逐漸完善,直到25歲左右,上層腦的“建設工程”才算基本完成。
所以,在此之前,孩子出現情緒失控,是客觀的生理結構造成的,是上下大腦沒有整合好,是正常的狀態。
畢竟是人家的腦子還沒有長好,控制不好身體和情緒啊!
孩子情緒失控時,我們到底該怎麼做呢?
那就得弄清楚失控的情緒來自哪一層。
正因為大腦有上下層,所以發脾氣也會有兩種型別:
一個是大腦下層為主導的;
一個是大腦上層為主導的。
咱們分開來說:
01.來自大腦下層的“怒火”:
給足安撫,幫他們回到情緒綠色區
如果孩子失控,是對事件的本能反應,那就是來自大腦下層。
比如:
●跑著跑著摔了一個屁股墩兒,摔得很疼,哇哇大哭;
●說看見了一隻特別兇的狗狗不敢走過去,崩潰了;
●彈琴總是出錯,氣得拍琴鍵……
這些都是孩子來不及思考,本能的反應,他們沒有辦法控制自己的思想,哭鬧是他們最直接的情緒表達。
這個時候,大腦完全被原始情感所劫持,無法使用上層大腦理性思考,完全是在本能的驅使下表達。
所以,講道理、說規矩對他們來說根本無法處理和接收,一點用都沒有。
此時,首要任務就是給足安撫,平度情緒,讓孩子停留在情緒綠色區。
西格爾提出過一個“三色區模型”,可以幫我們理解孩子的一些情緒狀態。
紅色區:孩子情緒強烈、失控、無法忍耐的狀態。
綠色區:孩子平和,可以控制和調節自己的身體、情緒。
藍色區:孩子壓抑自我,逃避抗拒。
每個人都有一個心理舒適區(綠色區),在這個區域我們的情緒屬於理想的可控狀態,平靜。
但一旦情緒被點燃,就容易失控,偏離綠色區,要麼進入藍色區,壓抑自我,要麼進入紅色區,直接爆發,無法自控。
只有處於情緒平靜的綠色區的時候,孩子才能聽你說。
02.來自大腦上層的“挑釁”:
堅決不讓步,你咋作老孃都奉陪到底
如果情緒失控是孩子有意識的,想要達到某種目的,那就是來自大腦上層。
比如:
●想多吃一塊糖,索要後不給吃,坐在地上嚎啕大哭;
●不肯刷牙,甚至亂扔牙刷、牙膏。
看著也是哭得可憐,但其實他們是可以控制自己的身體和情緒的,可以隨時停止大喊大叫、哭泣,只要他願意。
前一秒達不到目的的時候,哭得驚天地泣鬼神,一旦得逞,一秒變臉、笑魘如花。
這個“慣用伎倆”想必各位都深有體會吧。
這類哭泣,就是把發脾氣當做控制大人的手段,透過哭鬧想要某個東西、達成某件事或者不做某些事。
對於這種情況,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堅持自己的原則,不妥協。
讓孩子明白你的態度,愛咋作就咋作。
說了不能多吃糖,那麼,就是不能無底線的一哭就給。
說了好好刷牙才能繼續接下去的環節,就是要好好刷完,不然就啥也別幹。
如果一直為了安撫孩子的情緒而妥協原則,那麼孩子就會把“發脾氣”和“實現不合理要求”畫上等號。
一次能成功,以後就還會有多次。
當然,不妥協不是置之不理。
這類時刻,就是孩子學習安撫的最佳時機。
可以讓孩子哭、發洩,但是我們要保持冷靜,溫柔地堅定,既不被娃牽著鼻子跟他一起暴走,又不能一氣之下拋棄孩子走開。
雖然孩子是帶有目的的哭鬧,但這些目的也不是原罪啊。
孩子也是非常敏感的,他會一邊想要挑戰爸媽的底線,讓爸媽屈服,一邊又特別需要爸媽的關注。
如果我們火上澆油或者一走了之,孩子會有被拋棄的感覺,安全感和信任感缺失,更加沒有辦法安靜下來思考。
所以,十四字方針牢記心間【不含敵意的堅決,不含妥協的陪伴】。
不走開,不動氣,在旁邊耐心等待孩子自我安撫,給孩子一個足夠安全放鬆的環境。
——等孩子的處理了自己的情緒,也就回到了綠色區。
堅持十次、數十次,孩子發現靠發脾氣不能達到目的,就不會持續濫用了,當然,這不是一朝一夕,道阻且艱,一起加油!
希望明白背後這些腦科學原理,面對孩子大爆發時,你能多一份平常心,不立馬怒火沖天,怪孩子故意不懂事,實行暴力鎮壓手段了。
與其讓自己的情緒在其中粉碎,還不如抽離出來,把它看作是一次幫助孩子整合大腦的契機呢!
來源:CC爸媽:“中國父母學習計劃”推行者,C爸-中國醫科大學碩士;C媽-報社育兒編輯,新時代、新父母、新理念,養娃需要雞湯也需要指南,公益普及嬰幼兒餵養、睡眠、疾病、心理知識。原創公眾號“CC爸媽”(ID:cc-bama)
圖片來源:攝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