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距今1721年前是什麼時候?答案是公元三世紀。
三世紀是一個特殊的世紀,他特殊就特殊在,一場突如其來的寒流,讓定居亞歐大陸北方的遊牧民族紛紛受不了嚴寒,開始南下。
這南下,還有南下中的對抗,在亞歐大陸東西方都引發了嚴重後果,也在後續出現深遠影響,直接奠定了今日的東西方格局。
沒緩過來的羅馬沒了,緩過來的中國,迎來了新時代。
一:東西方裂變。
中國歷史上,有三大帝國時代!
這三大帝國時代,分別是秦漢第一帝國時代,隋唐第二帝國時代,明清第三帝國時代。
在這三個帝國時代中,中華民族的氣質也各有不同。
秦漢帝國,屬於奠定大一統的時代,銳意進取,鬥志昂然,成就了民族之名。
隋唐帝國,屬於重歸大一統的時代,包容並蓄,武道昌明,成就了鼎盛時代。
隋唐後的五代還有宋朝,則因為曾經的武人亂政讓時代趨於保守,雖文化鼎盛但卻沉淪了。
沉淪百年後,時代來到了明清的第三帝國時代。
明清帝國,屬於復興大一統時代,內斂保守,文武殊途。
後續又在世界變局衝擊下,在新思潮匯聚下,歷經百年沉淪,才又迎來複興。
三大帝國時代間歇期都有混亂時代。
若要問最危險的是啥時候,答案當然是魏晉時代,不給力的司馬家弄出的五胡亂華。
這五胡亂華就是三世紀危機的詮釋,先民們也遭遇了最危險的境地。
神州陸沉背後,是衣冠南渡的苦楚,還有望長安而不得的悲慼,和北地伍堡家族的堅守與融合。
最後這堅守和融合,還有重新振奮,讓華夏重生,迎來了新的輝煌。
漢人胡華和胡人漢化的共振,成就了隋唐的英武和盛世。
危機危機,危險過後就是機會,緩過來的華夏迎來了重生,這是東方的故事。
反觀西方就不是如此啦!
同一時期的西方,羅馬帝國塞維魯王朝在遭遇“三世紀危機”時,皇帝人頭滾滾紛紛倒下。
後續的無數羅馬皇帝,如戴克裡先、君士坦丁、狄奧多西也紛紛用自己的方式,指望能挽回強大的帝國,他們弄三位一體,弄文化共識,弄帝國分治,卻都無果而終。
最後,屬於西方的第一帝國羅馬分裂了,消亡了!
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的瓦解,宣告了西方第一帝國時代的結束。
西羅馬的覆滅,讓歐洲核心的西歐和中歐變成了碎片!
這碎片時代,其實跟中華大地的三百年五胡亂華,還有南北朝分治很有相似之處。
在中華大地活躍的“五胡”在紛亂鬥爭中,紛紛建立屬於自己的政權。
同樣的,在西羅馬帝國廢墟上,也活躍著日耳曼人、匈殘部、法蘭克人也紛紛建國,一個個都成了一時之雄!
紛亂時代,總會有強者出頭!
進而用不同的努力,指望能恢復第一帝國時代的榮光。
於是東西方都迎來了,屬於各自的強者。
二:為了第二帝國時代而奮鬥的人。
在東方,隋唐第二帝國最早的奮鬥者,是南北朝時代的北周。
北周在完成北方統一後,成了最有希望一統中華的分治王朝。
只是這個任務北周還沒有完成,就遭遇了楊堅的奪權,北周變成了隋朝。
隋朝就在北周的基礎上,完成了又一次大一統。
隋朝完成大一統後,經過數十年就因為隋煬帝的暴政遭遇了群起反擊,成了時代的落寞者。
繼承北周、隋朝意志的,是榮光的大唐王朝。
華夏也在經歷數百年混亂後,迴歸了繁盛。
這是東方的情況,那麼西方又如何?
歐洲第二帝國的最早奮鬥者,是法蘭克王國的官相查理·馬特。
西羅馬帝國的滅亡,讓歐洲文明中心北移,曾經羅馬帝國的核心地中海依舊重要,但之前被視為蠻夷之地的高盧和日耳曼尼亞也受到文明光輝後,成了歐洲核心區域。
這成為歐洲核心的機遇,讓七世紀時的法蘭克王國加洛林家族,成了歐洲最有希望的統一者。
法蘭克王國也在查理·馬特帶領下,在圖爾戰役擊敗穆斯林的進攻,穩固了歐洲的疆域。
這是完成了疆域上的霸權雛形。
他的兒子“矮子丕平”承襲老爹意志,幫助教皇抵禦倫巴第人,進而幫助羅馬教廷實現了和東羅馬帝國的切割。
因為這幫助,讓加洛林家族名正言順地成了法蘭克王國的王室。
這是完成了統治上的法理性。
隨後法蘭克王國,在著名的查理曼大帝帶領下,不斷開疆擴土,透過征服統合了中歐和西歐,將高盧和日耳曼尼亞還有北義大利全部納入了帝國統治。
這是完成了威望上的影響力。
在完成這一切後,公元800年查理曼在教皇利奧三世加冕下成了“羅馬人皇帝”。
疆域霸權,統治法理,威望影響,還有皇帝頭銜,讓查理曼大帝成了歐洲第二帝國的建立者。
從這個角度看,如果跟東方類比,他的王朝只要不斷存續,查理曼大帝將等同於隋唐帝國的建立者,完成文明的復興。
為此他也進行了不少努力。
推進牧師傳教,大力興辦教育,推行統一法律、恢復農業生產,修築全國道理,都是查理曼大帝的舉措!
可是他依舊失敗了,敗在歷史慣性下!
三:歐洲第二帝國差口氣差在哪?為何隋唐可以復興?
查理曼的歐洲第二帝國,依舊差了一口氣,在查理曼大帝死後而分裂。
但這不是他的錯誤,他已經做得夠好了。
能在一個涵蓋了諸多民族,不同語言的龐大帝國,透過推進文化和法律建設,恢復經濟的方式,訴求大一統的民族認同,已經殊為不易。
可這樣的事情,並非一個人,用幾十年時間就能完成的。
法蘭克人落後的繼承製度,還有文明的滯後性,讓他的帝國分裂了。
這個帝國是完全憑他的威望和能力維持的,他在時江山一統,他不在當然灰飛煙滅。
文明的延續性,還有共識的產生,才是成敗的根源。
相較於查理曼帝國的失敗,中國北周和隋唐的復起也就有了因由。
這因由,要感謝曾經的秦皇、漢武,要感謝延續400多年的漢朝。
秦皇讓中原從諸侯林立變一統,他的郡縣制也讓後續王朝有了大一統帝國的治理策略。
漢武承襲先輩奮鬥,征戰四方同時不忘文化建設,內儒外法的治國之道,讓民族有了向心力,文化有了凝聚力,制度有了生命力。“天人感應”也讓王朝有了糾錯機制雛形。
兩個大帝的前仆後繼,還有後續的奮鬥者,才有民族共識的誕生。
隨後這民族共識的誕生,在先進文化加持下,影響了跟中原文明交往的滯後文明。
先進影響後進後,歷史也就有了發展的慣性。
四:殊途同歸下的巧合和因果。
三世紀危機之後,東西方几乎都誕生了致力於構築第二帝國的王朝。
西方查理曼帝國(法蘭克王國),在公元800年迎來了鼎盛時代。
東方大唐帝國,在公元618年迎來建立,在公元750年(唐玄宗)迎來了鼎盛。
可鼎盛之後的帝國,命運卻各有不同。
查理曼帝國因為缺乏向心力和民族共識,在查理曼死後陷入混亂。
怯弱的“虔誠者”路易難得的獨自繼承了大一統帝國。可這個膽小的人,擔心自己過早去世,居然就將領土在死前就分封給了自己的幾個兒子。
最後自己還遭遇了兒子的欺壓,屈辱的死去。
他一死帝國陷入內戰!
內戰過後,公元843年簽署的《凡爾登條約》,讓帝國一分為三。
唐玄宗也有幾乎同樣的遭遇。
安史之亂的爆發,讓唐朝遭遇悲催,唐玄宗自己也在馬嵬坡後,逃亡蜀地,自己的皇帝位置也變成了兒子。
相較於查理曼的兒子“虔誠者”路易弄的帝國四分五裂,唐玄宗的兒子和孫子無疑更給力。
用八年時間平定叛亂後,終於讓帝國恢復了穩定。
這又是東方和西方,在相似巧合下的不同命運。
東方遇見危機,轉危為安,繼往開來。
西方遇見危機,失去英主,三分天下。
(安史之亂)
五:同樣碎片化時代後,生命力為何又不同?
在經歷了查理曼帝國三分天下之後,西方迎來了徹底的碎片化時代,承襲查理曼皇冠的神聖羅馬帝國,即不神聖也不羅馬更談不上帝國。
境內無數的封建諸侯,讓帝國時刻處於分裂之中。
七大選帝候的存在,還有314個封建邦國的存在,時刻影響這個看似神聖的帝國。
巧合的是,在中國唐朝徹底瓦解後,華夏也經歷了四分五裂的碎片化時代。
唐朝之亡,亡在藩鎮割據,無數節度使野心,還有五代十國的混亂,跟西方又幾乎在同一時段!
公元907年,唐朝滅亡,中國進入了五代十國城頭變幻大王旗時代。
公元962年,神聖羅馬帝國建立,一個看似統一的分裂帝國誕生了。
同樣是分裂時代,但東西方依舊不同!
東方,因為農耕文明和漢文化的存續,雖然歷經波折和戰亂,可主體民族依舊不改。
反觀西方,哪裡沒有統一的民族出現,建立查理曼帝國的法蘭克人沒有成為主體民族,建立神羅的日耳曼人也沒有成為主體民族。
這向心力的不足,在後續的經濟政治層面引來割裂。
分裂的五代十國時代為何會終結?
經濟上的成因,是采邑制下的租佃制經濟體系中,封建領主和世家大族才是土地的實際控制者,進而成了豪族和藩鎮。
可是唐朝末年席捲天下的黃巢起義,還有五代十國的動亂。卻在經濟層面,讓這曾經影響中國的豪族經濟,領主經濟延伸下的世家大族失去了存續的可能。
他們不存在了,興起的就是以中小地主和自耕農為代表的經濟體系。
中小地主和自耕農實力有限,反饋到權利層面就是影響力有限,這讓大一統變得少了阻力。
隨後科舉制度的進一步發展,也讓平民百姓有了晉升之道,加上儒家文化的緩衝作用,也讓治理難度降低。
基於此,才有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出現。
掌握經濟基礎的趙宋王朝,是擁有主導權的存在。
反觀歐洲情況,則完全不同,長久的分封體系下,各個地方都是領主和諸侯的天下。
雖然有一個名義上的共同帝國神聖羅馬帝國,可這個帝國卻因為經濟撕裂成了一個“小統一,大分裂”的帝國。
經濟層面上的割裂,讓歐洲一直領主林立,無法成體系運轉。
隨後時代的漸進,又讓民族主義的概念迭起,一個沒有主體共識的歐洲,開始出現數十百多個民族。
於是,當中國進入第三帝國時代的時候,歐洲的第二帝國時代,卻遭遇了名存實亡。
諸國林立的時代中,多有英格蘭人、德意志人,法蘭西人,斯拉夫人。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就是第二帝國差口氣的結果。
這差的一口氣讓歐洲成了今日模樣,後續無數次指望用軍事完成統一的強者,如拿破崙、希特勒,也倒在了這慣性之下,成了失敗者。
從這個角度看,三世紀危機可謂影響深遠,在同步摧毀了東西方的第一帝國時代之後,讓東西方發生了巨大變化。
尾聲:
看過這一切之後,我只有一個感悟,華夏文明的生命力真的是頑強。
這頑強的生命力,才是第一、第二、第三帝國時代延續的關鍵,而頑強之所以存在,則和最早建立的文化統一有關。
由此可見,文化的承襲和延續,還有共識的誕生,才是生命力頑強的因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