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關如是
從始皇開始,開始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開始了兩千多年的帝制傳承。
(一)包衣其實屬於漢譯,是清代八旗制度下的產物
每一個朝代,都有著獨屬於自己的朝代符號。那麼提起清朝,我認為最大的符號,就是奴才,也叫包衣。
包衣這個詞語,第一次出現,就是在清朝。
包衣其實屬於漢譯,原來是包衣阿哈,被漢譯過來就是包衣,原來的意思是家奴。
包衣是獨屬於清朝的符號,是滿清貴族對於家奴的統稱,後來逐漸變化,成了清朝時期,皇家奴才的稱謂。
包衣是清代八旗制度下的產物,他們世世代代服務於皇家,包括皇帝,宗室皇親。主要擔任的職位有護衛、隨侍、莊頭等。
包衣有內八旗的稱呼,和掌管軍隊的外八旗一同服務於皇家。甚至在戰亂時期,包衣也要上戰場。
雖然都是奴才,可是也有三六九等的區別。
清代是八旗的天下,上三旗分別是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這三旗,是皇帝親自掌握。也就是電視劇中經常出現的內務府,掌管皇帝的錢袋子。
下五旗分別是正紅旗,鑲紅旗,正藍旗,鑲藍旗,鑲白旗。這五旗,是親王貝勒掌管,散落駐兵在各地。
而且皇帝的選秀,也在八旗之中產生。八旗秀女每三年一次大選,戶部主持,主要是給皇帝選妃,以及皇帝給王公皇親賜婚。
至於包衣的秀女,每一年挑選一次,有內務府主持,只有鳳毛麟角才能升做嬪妃,大多是都是在後宮之中做雜役,也就是宮女。
(二)包衣制度,其實就是奴隸制度的延續
而包衣的主要來源,首先是世世代代奴才生的孩子,還是奴才。還有滿族的平民獲罪,以及將人典賣為奴。最後就是在戰爭中俘虜的奴隸。這三種,都是包衣。所以,包衣並非都是滿族人,而是多個國家和文化組成的龐大奴隸集團。也正因此,包衣的勢力盤根錯節,越來越多。
可是為了避免包衣獨攬大權,霍弄朝政,在乾隆年間,下五旗很多包衣被大量放出,正因此,包衣人口逐年減少,等到清朝末年的時候,已經寥寥無幾。
包衣,這個詞,始於清朝,終於清朝。
包衣的興起,是因為上位者的信任。首先包衣對於皇帝,都有一種奴性,認為無論自己做的官有多大,多麼的有能力,都只是皇帝的奴才,必須要盡心盡力。
即使在後來,你憑藉自己的本領做到了最高的官職,可是對於主子而言,即使官位比你低,你依舊是他的奴才。所以在清朝,再高的職位,也是奴才。
相對於漢官的稱謂是臣子,滿族人一直都將自己稱作奴才。
而唯一能擺脫奴才身份的,只有一種可能,就是抬旗。這需要你有重大的功勞,才會被皇帝抬旗脫去奴籍。並且這樣的事例在清朝很少有,更多的是皇帝給自己的后妃抬旗。
包衣制度,其實就是奴隸制度的延續。他代表了無報酬,沒有人身自由,這是一種沒有人性的野蠻制度。奴隸屬於主人的私有財產,過著最底下的生活,卻沒有相應的酬勞和尊重。包衣制度,就是剝削的代名詞。
可是在當時的清朝,許多出身包衣的人並不以為意,甚至覺得身為皇家的奴才,是一種榮耀。而且在當時,不僅是滿族,甚至蒙族和漢族,部分人都有著扭曲的思想,認為成為包衣奴才,成為皇家的奴才,是一種榮耀。
更甚者,只有滿族包衣人才能稱自己為奴才,如果是漢人或者是漢族大臣,是沒有資格在皇帝面前稱自己為奴才的,否則就是冒犯之罪。因為漢人稱自己為奴才,是不夠資格的。
也許就是因為這樣的扭曲思想,在清朝滅亡的同時,包衣這個制度也隨之一起滅亡。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