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自駕旅行從一個小眾圈子走向臺前,成為一種流行生活方式。
年近7旬的王海林,在60歲的時候考取了駕照,載上老伴兒開啟了“生活在路上”的自駕旅行,至今已經在中國的版圖上行駛了近20萬公里,冬天去海南,春天去成都,秋天去雲南,夏天去哈爾濱......一路帶著老伴兒開車自駕或者騎摩托車,從北極村的無人區摘野生藍莓,到深入海南土著以物換物的原始生活。
公交迷子昊,在長年累月的公交車旅途裡,丈量過新疆人跡罕至的土地,觸控過烏魯木齊公交上的每一個座位。
還有更多“子昊”,在無人知道的角落,以一種小眾但重要的視角,記錄城市變遷、交通的革新與科技發展,與此同時,作為地圖維護志願者,與成千上萬個智慧交通參與者一起讓未來交通早一點到來。
退休後,他開始環遊中國
60歲時,王海林鼓起勇氣考了駕照。
早在結婚前,他就期盼有機會遊遍祖國河山。一晃40年,沒有盡頭的工作、一個個出生的孩子,直到退休他才有機會開啟那個隱藏了大半輩子的夢。
拿到駕照後,王海林和老伴兒就開著孩子不用的鈴木雨燕,開始了自駕遊嚐鮮。
隨著旅行範圍越來越大,鈴木雨燕逐漸跟不上兩人的需求,後來換了一輛東風風行T5。
王海林打趣說,他們的退休生活過得像候鳥,隨著季節遷徙。冬天去海南,春秋在成都,夏天回哈爾濱,不知不覺,已經走過近20萬公里。
在這個過程中,王海林逐漸成為一名自駕深度愛好者,到什麼程度?中國地域之遼闊,東西南北跨幅之大,都抵擋不住王海林從來不坐高鐵、火車、飛機的執拗,以及堅持自駕的心。
“像從海南到成都兩千多公里,我們得開接近半個月,邊走邊玩,一天可能走幾十公里,好玩的地方就多住幾天,釣釣魚,逛逛風景。”
王海林看來,這種自駕,性質與俠客相似。有一個目的地和未知的旅途,與途中的人萍水相逢,成為朋友。
王海林加入了很多自駕遊群,群裡天南海北的人因熱愛旅遊而相遇,不分年齡,成為朋友。
群裡經常有熱情的朋友賣力邀請,他們如果對某個地方感興趣,查查地理、氣候,合適就啟程出發。
他不認為人生應該聽信社會時鐘,王海林的認知裡,人生是一片原野而不是一條軌道。“有人說,這麼大年紀了瞎折騰什麼?但是我覺得,人生的意義就是折騰!我的青春謝幕了,但我的世界才剛剛展開。”
在不斷出發中,王海林在路上收穫新的人生。
- 不一樣的人生
有次在海南,王海林騎摩托車去山裡玩,當時有些晚了,訊號也不好。山裡行人和車輛稀少,找不到問路的人。
王海林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把摩托車停在路邊等待,好不容易遠處來了一輛車,他一揮手,車在三四十米的地方就停下來了,很熱情地問“有事嗎?”
王海林感受到海南人的質樸,備受感動。他覺得,這種最純粹的相處在如今的社會彌足珍貴。
在海南山裡的那些日子,王海林過得簡單而快樂。
王海林是一個釣魚愛好者,無論是開車還是騎摩托都帶著漁竿。
海南的神奇之一在於,只要有水的地方,就有魚。每次王海林都滿載而歸,一個小時就有近二十斤的收穫,每一條足足有半斤。
到了晚上,王海林把車停在山裡的老白姓家,當地人提供工具、幫忙生火。王海林就用魚跟百姓們換些蔬菜、水果和小西紅柿,又或者,僅僅是作為答謝送給當地人。
在這裡,王海林似乎回到了最純樸的以物換物的生活,但在他看來,這並不是單純的交易,更像是分享心意,分享喜悅與情誼。
這些年,王海林的足跡幾乎遍佈了中國地圖。
最南端是海南,最北端要屬北極村。
黑龍江省的北極村,是中國緯度最高的美麗邊陲小鎮,與俄羅斯相望,有"神州北極"之美譽。
到達北極村,需要穿越大興安嶺,且需經歷幾個小時的無人區。有的季節的無人區,除了呼嘯的山風,就是挺拔的白樺和樟子松、落葉松。
那是王海林走過最野、最荒,也最奇特的路。那是怎樣的景象?
道路兩側人煙荒蕪,但目光所及之處,遍地是野生的藍莓,顆粒飽滿,王海林興奮地拿桶去採摘,不到半小時就採摘了一桶。
採摘之餘,乘著廣闊又寂寥的背景,他們一時興起,老伴兒穿上漂亮的衣服,王海林拉著手風琴,兩人唱歌跳舞,有說有笑,沒有觀眾,也不需要觀眾,寂寞是別人的,他們有的是歡樂。
- 車就是一個家
在路上的日子久了,車就是一個家。
用王海林的話說,生活用具比家裡還要全,生活質量甚至不輸在家裡。
“所有餐具,鍋碗瓢盆非常齊全,光帶鍋就帶了三個,有炒鍋,有高壓鍋,還有一個卡磁爐壓力鍋。”王海林有些自豪。
車上有茶桌、茶具、綠蘿,還有雨傘、帳篷、手風琴、乒乓球和球拍,不鏽鋼熱水瓶。王海林連清洗暖瓶口徑的刷子都帶上了。
還有一把鋸,在野外搭帳篷時,鋸就派上用場了,再比如登山,砍一棵小棍當柺杖,在王海林的生活裡,這把鋸就是一個萬能工具。
“直徑一尺之內的東西,三十幾公分的原木我們都可以鋸,你想這個鋸能有多厲害。”他補充道,“但是我們絕不會做破壞生態的事情。”
“我們車頂上的東西應有盡有,家裡沒有的我們都有。”王海林說起車裡的裝備,就停不下來,神采奕奕,“我這麼跟你說,你別看車頂好像很亂,但所有空間都利用得都非常合理。”
吃就更不是問題了,對王海林夫婦才說,沿途都是美食。
路過內蒙古,買羊排、羊腿、手把肉,買肘子,可以做紅燒肘子、白斬肘子......
"那個肘子可以拍點蒜,沾點醬油,或者焯一焯,切三四塊放在高壓鍋裡,15分鐘,哎呦那個香味......”王海林回憶起來依然有些意猶未盡,“還有那個把子肉,年齡大了,牙口不好咬不動,擱高壓鍋壓一下以後味道特別好,和我們那裡的羊肉味道確實不一樣。”
有時路過市場,會買些紅薯,土豆,玉米,在高壓鍋裡一壓,停車休息時,邊喝茶邊當小吃;再比如,買來丸子,晚上兩個人串一串;又或者,準備大豆、花生米、荷、小米、大米,放一起煮粥。王海林評價味道“非常好,比外面買的粥好吃”,此外,他們還常備午餐肉、魚罐頭。
“在外面吃的不多,都是自己煮得吃,每一頓飯都很可口。”
娛樂活動也不落下。充分利用小區健身區或者廣場上的乒乓球檯,如果有室內乒乓球室,他們就跟裡面的人一起打,如果沒有,他們就帶著自備的乒乓球、乒乓球網,自娛自樂。
“我乒乓球打得還是相當可以的。”王海林難掩自信。
有一次他們從四川回哈爾濱,路過秦嶺,晚上在秦嶺體育局院裡駐車,期間聽到樓上有乒乓球的聲音,他們經門衛允許後,帶著乒乓球拍就上去了,跟著一起玩,球打爽了,聊得也投機,結束後,對方還請他們吃夜宵。
如果是開車外出,他們就住在車裡,把車後面的座位放倒就是一個床,如果是騎摩托車,就住在帳篷裡,王海林享受不同工具的樂趣。
堵車了,在臨近飯點的時候,就燜一點米飯,蒸個雞蛋羹,飯吃完了,道路也順暢了。
總之,在王海林眼裡,一路上交通、吃、住、玩都沒有困難。
“當然,你必須遵守交通規則,因為我愛人不會駕車,我們就一個駕駛證,就12分,所以不能違反交通規則。”
- 平凡愛情-不經意的浪漫,最動人
一起遊山玩水,走遍世界。和老伴兒的這種“神仙眷侶”般的相處模式,卻是退休後才形成的。
年輕的時候,少不了拌嘴,但越到後面,越意識到對方的重要性,離不開對方。
“我們越活越年輕,越活越活的明白了。”
對於每一次出行計劃,兩個人都一拍即合,不存在誰服從誰。
旅途中,他們沒有明確的分工,但形成了一定的默契,老伴身體不好,王海林負責開車,也是做飯的主力軍。
當啟程時,檢查車頂、車周圍的東西,停車幾天會看車底是否有漏油,導航是否好使,訊號強不強,都是老伴兒的事,偶爾有摩擦,也時常覺得幸福。
“她做的東西我不喜歡吃,我做的她喜歡吃。這一生始終是我照顧她,沒有辦法,攤上了,砸手裡邊了。”王海林邊說邊笑,一臉寵溺。
王海林認為,做飯就是誰會做,誰做得好吃誰來,夫妻之間不分男女,不該計較付出多少。心裡有對方,這很關鍵。
他們車上有兩個小花瓶,隨時採點野花或者樹枝插上,花香偶爾引來蜜蜂和蝴蝶;車上常年的綠籮,喝茶的時候放在茶具上,即使在路面小憩也非常有生活氣息;騎摩托車後面會載著老伴兒......
王海林並不認為他和老伴兒愛情有多浪漫,兩個人這一生沒有什麼驚心動魄的故事,只不過最普通的夫妻。
車頂的綠籮是王海林談話中的高頻物品,他說不好意思的時候,就野地裡採一點野花,插在綠籮裡,喝茶的時候把綠籮放在茶桌上,這種暗戳戳地傳達情誼的瞬間,老伴兒也總能感受到。
“人生就是一種磨合。”
剛開始,兒女雖然支援,但也有擔憂。
為了打消他們的顧慮,前期王海林每天都跟孩子回報,後來雙方都習以為常了,幾天才彙報一次。
“我們有時候玩也很累,就想躺在車後座的床上,因為車裡有個智慧大螢幕,可以聽新聞,聽電臺,看大片,我們也是很忙的。”王海林一臉認真。
- 盛世中國
在王海林眼裡,眼下所有快樂的前提,來自國家的安定團結,“鶯歌燕舞”,他反覆提到這個詞。
上世紀七十年代,汽車對於家庭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這些年自駕遊最大的感受,就是“中國路況一天比一天好,基礎設施建設有了,道路交通好了,再加上近些年大家出行的素質不斷地提高,在路上玩特別放心。”
王海林一直感嘆趕上了一個好時代。國力增強,社會安定,他為此將網名改為“盛世中國”。
他甚至誠懇地表示“雖然已經60多歲了,如果國家一旦有難,需要我們這些老年人,我義不容辭。
最近,王海林考慮學一門樂器,他把疫情好轉後跨國旅遊的第一站定在了俄羅斯。
“我要是用薩克斯吹出了《莫斯科郊外的夜晚》,可以拉近跟他們的關係,音樂無國界嘛。”王海林一點都不害怕在異國他鄉語言不通,“有同城翻譯,只要你訊號夠了。”
也許有一天,你會在某個難以入眠的夜裡刷到王海林的影片,影片裡他正吹薩克斯,如此陶醉,如此快樂。
一個痴迷公交的人
子昊記憶中最早的火車站是火車南站。
當時,子昊家住南站旁,從樓頂就可以看到軌道,他每天從火車的“嗚嗚”聲中醒來,也在車輪與鋼軌連線處的“哐當”聲中入睡。
對火車的好奇與喜愛在心底悄悄生根。
很小的時候,他鬧著要去看火車,父親很無奈地同意,當時鐵路還沒有改線,護欄外就是馬路,馬路下面就是鐵路,非常近。
他永遠記得,第一次近距離感受火車呼嘯而過的畫面。
“好感人,好帶勁兒”,他喃喃著,說只能用這個詞形容,那種感覺非常舒服。
長大後,他坐火車去過了烏魯木齊附近所有的城市,吐魯番、石河子,再後來,轉而研究鐵路的一切,比如車票,再後來變成火車站打卡。
- 313路動物園
隨著交際圈擴大,子昊結識了公交迷、航空迷。
雖然分類五花八門,兜兜轉轉,他發現自己還是更喜歡公交——這個與他生活息息相關的交通工具。
子昊的公交初體驗非常深刻:“用4個字形容‘不倫不類’,只能這麼說。”
那時候,烏魯木齊盛行私人承包公交線路,子昊家住黃河路,經過他家門口的是一輛藍白色的車,非常擠,一人一元錢。
車上是短短的木頭凳子,會發出的咯吱咯吱的聲音,車上有大叔大媽和小孩的吵鬧聲。拋光並不完整的木頭凳子,有時化身校服殺手,他回到家會發現校服破了一個洞。
影響最深刻的要屬313路,路線是從南公園到天山野生動物園,南公園是烏魯木齊最早的動物園,因為動物太多就被搬到一個特別遠的地方。
子昊小時候經常去那個野生動物園,他清楚記得,整條線路只有10個站點,但民營時期,單程就要跑上1.5小時-2小時。
一路上,公交車會與火車並行很長一段時間,然後從鐵路橋穿插過去,再往山的深處走,遇到一個岔路口右拐,右拐之後的一段路,因為修路,路面都是坑坑窪窪。
子昊坐在凳子上,一路上屁股幾乎挨不著凳子,就跟著那個車左搖右晃,搖個差不多二十分鐘,天山野生動物園就到了。然後就可以聽見司機吆喝著:“好咧,動物園到了。”
- 巴士之於子昊
交通工具如此多,子昊為何獨獨痴迷於公交?
也許是因為它具備更多的未知。
飛機的載體是天空,火車的載體是鐵軌,兩者在出發前都會確認好當天路線的所有情況,確保路線暢通無阻,才啟程。
但公交不一樣,為了保證城市居民出行,需要一直運營,它融入了車輛、行人的隊伍,途中可能產生更多的意外。
也許是它帶來的別樣的感受。
從空間角度,飛機和火車因空間跨度非常大,更像空投、瞬移,期間的感受容易被忽略,而公交出行,會放大旅途中的很多細節。
它像城市的紅細胞,更普適、更生活化、更接地氣、更細節。
也許,只是因為它承擔了兒時記憶。
子昊家原先門前的那條小路是一個雙向兩車道,最鼎盛的時候會路過四五趟公交,子昊眼睜睜看著家門口從能去很多地方,到後來只有一趟車經過,外出都要轉車。
子昊有時會去尋找城市中的老站牌,對於那些消失的站點,他總是有一股莫名的失落。
子昊對小時候坐過北京的1路公交記憶猶新。
1路公交的車頂有一個鈴鐺,駕駛員拿著大喇叭通知站點,維持秩序,每當車子一啟動,鈴鐺就跟著叮叮噹噹響,車從他身邊開過,聲音清脆。
子昊認為,不同路線有不同氣質和故事,尤其對於北京這樣一座歷史名城更是如此。
北京之行-東直門樞紐站
多年以後他再達北京,遺憾地發現兩條有文化底蘊的線路被取消了。
從前,他覺得烏魯木齊很小,坐遍了公交後才發現,烏魯木齊原來很大。每一條線路背後,都有獨特的故事。人們像欣賞一部電影、一個紀錄片,將城市最真實的細節和樣貌計入腦海。
被公交徹底擊中的瞬間,是烏魯木齊一條叫22路的線路,當地人叫它“零配車線路”。(注:物流運輸有“零擔運輸”,是指託運一批次貨物數量較少,不足以達到一輛車的載貨能力,俗稱為零擔。)
有比子昊更老的公交迷,一直關注這條線路。
他告訴子昊,這條線路只有一個師傅在跑,司機在22路上走了大半輩子,公交車也是從另一條線路上扒過來的車。
車的終點站,是西山煤礦,曾是人流最擁擠的站點,後來不能挖煤,工人都離開了,站點人流極速下降,從熱鬧變得寂寥。
那天天剛下過一場小雨,車上只有師傅和他們幾個公交迷,終點站再往前走,沒有修路,但是風景很好,電線杆一排連著一排,連成一條長長的弧線,似乎沒有盡頭。
一個與一條線路、一輛車相濡以沫了大半輩子的司機,一群對公交格外痴迷的人,因一條線路,因某種程度上的志同道合產生交集,他們坐在同一輛公交上,望著同一片風景,風景很美,美中帶點慼慼之感,公交默默見證了城市的繁華與落寞,也成為城市文化變遷的載體。
2016年,他萌生了拍攝公交POV的想法,此後一發不可收拾。
大多數人可能還沒聽過,什麼POV?
百度百科的解釋是:Point Of View,一種寫作手法。
舉個例子,就像把相機安裝在人、汽車、甚至貓狗身上,記錄下他們視角看到的世界。
而公共交通POV,內容就是拍攝車輛行駛的全過程。觀眾可以以第一視角,身臨其境般體驗各大城市的交通。
一個手機、一個攝像頭就可以成為“書寫工具”,公交、地鐵、私家車、電動車,你可以選取任何喜歡的工具與視角,記錄城市交通的風景,敘述城市交通的現狀與發展,
截至目前,POV影片的拍攝已經覆蓋大量的公交地鐵線路,甚至包括部分鐵路。
“我想讓大家知道,新疆出行不是靠騎馬和駱駝。”他打趣道。子昊經常會被問到“新疆有沒有車。”
在他們看來,與沿海地區相比,內陸地區發展較為落後。但城市的評價緯度不是隻有經濟,每個地區都有它不可比擬的魅力。他想破除資訊差,傳達烏魯木齊的美好,這是子昊拍攝POV的初衷。
從他的POV影片裡,猶如一個紀錄片呈現了烏魯木齊這座城市。他見過的,不過是最普通的風景,他經歷裡的,不過是最普通的人生,但在這普通的人生裡,透過POV方式,讓城市空間和時間,都變得綿長與永恆。
除了是一個公交迷、公交POV記錄者,子昊還是一個地圖資料維護志願者。
- 遇上地圖維護
如果說坐公交有什麼令子昊頭疼的事,要數資訊缺失和資訊錯誤。
以新疆為例,很多城市沒有官方公交顯示,一條線路有多長、多久一趟,一無所知,只能透過最原始的找當地人打聽的方式。
即使在網際網路如此普及的今天,依然有很多地方的公交資訊更新不及時,可能等了一天,什麼都沒等到。
還有一次,某線路只有一班車,駕駛員沒有講清楚幾點發車,結果子昊上個廁所的功夫,車就沒了。
久而久之,子昊出門不得不靠腦子記線路。但新疆跨域極大,路途遙遠,錯誤依然給子昊帶來諸多不便。
“有時我們開玩笑,你只要看了公交站你就回不了家。”子昊說道。
新疆不少城市公交站不準確或資訊滯後,有時他們提交了意見後發現依然是錯誤的。
喀什之行
2016年,一個朋友打電話問他想不想維護公交地圖資料。主要工作包括地圖資料採集、聯絡負責城市的公交集團,詢問近期改線,進行資料調整,為使用者提供真實準確的資料。
子昊欣然應允。
子昊先後維護過高德地圖、百度地圖和騰訊地圖。
地圖資料維護分為兩個作業型別,內業和外採。
內業是指人員對某個站點或線路足夠熟悉,可以不去現場,直接在線上修改資訊。
外採是指新開一條公交線路或新增站點,公交集團沒有資料,人員去實地勘察,透過採集軟體儲存站點的GPS座標位置,再到後臺編輯和製作。
城市的交通主管部門,有時地圖指示不標準或有錯誤,比如可能檔案中公示某條線路是A走向,線路實際運營是B走向。
烏魯木齊BRT1號線機械廠站
相應的地圖提供商,有時會根據傳統運營單位提供的檔案去製作資料,子昊認為,地圖是服務乘客,必須是真實準確的資料,即使檔案已經公示,他們還是會實地勘探。
對於不同的地圖,他有不同的體驗。百度的老平臺上線週期較慢,採集稽核後第二天才上線,後來轉戰騰訊地圖,反饋較快,無論作為資料維護志願者還是使用者,都比較方便。
還有更多子昊,猶如丈量土地的“蟻人”,在無人知道的角落,以一種小眾但重要的視角,記錄城市變遷、交通的革新與科技發展,與此同時,作為地圖維護志願者,與成千上萬個智慧交通參與者一樣,構成“讓世界變得準確一點點,美好一點點”的星光趕路人。
身與心, 都可以在路上
王海林是一個柳汽T5L的車主,也是騰訊車聯網的使用者。
“像開關車窗、開關空調,查詢附近加油站和特色小吃,點點歌,請你播送一首朱明瑛的《回孃家》。”騰訊的語音互動、車載大螢幕的娛樂、導航功能為王海林的自駕生活添色不少。
在王海林之前,我們不知道有人真的過上了夢想中的退休生活。
在子昊之前,我們不知道還有這樣的一群人痴迷交通到如此程度,也從未想過站點資訊到底由誰來貢獻,背後有這樣一群人在努力。
但相同的是,他們對未來交通的期待。
王海林之所以能大南大北,七千多公里順暢出行,離不開中國經濟發展、基礎設施鋪設,同樣,也離不開科技適老的進步。
王海林希望自動駕駛早日到來,智慧車能像管家一樣,打理整個旅途中的各種行程。他甚至期望,下次換車,就能換成智慧車。
子昊曾經希望公交能在準確的基礎上,更智慧一點。新疆冬天的風格外冷冽,人們能實時查詢到公交相關資訊,不必在寒冷中涕泗橫流地等公交。
如今,子昊的短期願望已經實現,烏魯木齊市2017年落地了智慧交通,可隨時檢視公交站點、到站時間、到站位置、首末班車發車時間等。
長遠看,他也希望自動駕駛早點到來。如果一個小車背後是一個家庭,一個公交車背後可能是一百個家庭,公交車車身大、車體長,載人多,用“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形容司機都不為過,司機非常辛苦、責任很重。
自動駕駛可以將駕駛員從高強度的勞動中解放出來,也可以讓整個城市的交通更有序、更安全。
他們是普通人,也是萬千平凡的人縮影,有著最為樸素的願望。
騰訊智慧出行,未來的出行會是怎樣? 在出行的邊界上,再拓寬一些;在生活的可能裡,再新增一些。 不管你是誰,只要有想抵達的地方,就有為你延伸的路。 騰訊智慧出行 #步履不停影片號
騰訊智慧出行、騰訊智慧交通以使用者王海林故事為藍本製作的一支關於未來交通的影片
不遠的將來,未來3-5年的智慧出行/交通可能是什麼樣的?
我們可以大膽想象,也許,未來所有與我們息息相關的交通形式:城市交通、高速、地鐵、港口、物流、軌交、網聯都將以另一種方式出現。
正如王海林而言,車不僅僅是工具,它成為另一個“家”。
車內將被注入新價值,使用者或許可以將喜愛的網際網路服務帶入車內,一切在手機上的娛樂產品,都可在車上實現。
車可以有語音、影象、自然語言理解等識別和感知能力,人、車、路能被深度感知,使用者需求能被主動發現並推送相應服務,我們能感受到“千人千面”。
無論是個人ID,還是微信等社交工具,又或者支付場景,都能實現跨場景、跨終端的全時互聯,車前/中/後的數字體驗都能被打通。
也許,我們能進入一個車內元宇宙、人車共駕,普通地圖、ADAS地圖、高精度地圖三圖融合提供統一的地圖服務,三維實景地圖重現真實世界,讓導航指引如“原生”一般精確、逼真地貼合在實際道路上。
高速路上,在全感知、強計算、準決策、泛觸達技術下,我們能享受智慧高速全天候通行、全過程數字管控、全方位服務的新模式。
智慧物流,在無線物聯、LBS、大資料、安全管理、AI等技術基礎上,我們能體驗最方便、快捷的物流服務。
自動駕駛也終將到來,高精度地圖、數字孿生、自動駕駛雲服務方面將得到長足進步,全國重點城市快速路、高速公路的高精度地圖採集和資料生產,以及車端關鍵應用技術的開發,雲端閉環的部署都能逐一實現。
以上生活裡,有騰訊這樣的企業打造這些能力,你也許不明白技術如何精尖,交通怎麼實現,但可以確定的是,生活更加輕鬆,交通更加安全暢快,而你,作為一個普普通通的人,知道這些,就足夠了。
而也就是這樣的生活裡,科技將不忘以人為本這一核心,王海林們不再是被時代拋棄的那一類人。我們會看到更多的王海林,甚至,我們也可以成為“王海林”。
未來交通希望賦予每個人自由出行的權利,無論年齡、時空等限制,給每個人空間與時間最大限度的自由,即刻出發,愉悅到達。雷峰網雷峰網雷峰網
注:文中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