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網上看到一首小詩:
紐約時間比加州時間早三個小時,但加州時間並沒有變慢。有人22歲就畢業了, 但等了五年才找到好的工作!有人25歲就當上CEO, 卻在50歲去世。也有人遲到50歲才當上CEO,然後活到90歲。奧巴馬55歲就退休, 川普70歲才開始當總統。有人依然單身,同時也有人已婚。世上每個人本來就有自己的發展時區。身邊有些人看似走在你前面,也有人看似走在你後面。但其實每個人在自己的時區有自己的步程。不用嫉妒或嘲笑他們。 他們都在自己的時區裡,你也是!生命就是等待正確的行動時機。
就在昨天,我接到朋友-羅兢的電話,她語氣裡滿是無奈和憤懣,在我準備開口安慰她時,她突然安靜了下來,跟我說:“我真的沒想到,我已經工作了還是會迷茫。”面對自己的生活,她越來越無力。好像她現在人生規劃的每一步,都是錯的;家人覺得她越來越叛逆,人生軌跡跟父母想象得完全不一樣。父母好像為她設定了一個社會時鐘。
社會時鐘認為文化決定人應該如何行為,那些文化期望和認可的行為也在人的一生中,按特定的時間順序成為個人的一部分。人的一生被其所處的文化劃分成若干階段,人們按照文化規定的時間表透過各個階段。生活必須按照預定程式中給定的速度進行。當我們不按照這個“社會時鐘”行事的時候,就會變成異類。羅兢儼然成了那個異類。
王媔是我的另外一個好朋友,從她記事起,父母就開始讓她好好讀書,希望她能進入一個好小學,一個好初中、一個好高中、一個好大學,讀好“聖賢書”便好,其餘什麼事情都不用做,父母把後勤工作安排得妥妥貼貼。特別是在“早戀”這件事上,它彷彿是父母心中不能觸碰的雷區,學業更是不能跟戀愛有絲毫干係。但情竇初開的年紀,誰都會碰到一個怦然心動的人。高中時,王媔她和同學暗生情愫,兩個人心心相惜;當父母發現苗頭的時候,立即跟班主任聯絡,父母、老師齊心協力把它扼殺在萌芽狀態;從此以後再遇見自己喜歡的男孩子,總是會莫名地後退,當年的情景又出現在眼前,害怕給別人帶去困擾,她也就在談戀愛這件事上當起了“鴕鳥”。王媔說,父母總是告訴她,等你好好學習,找一份好工作,當你變得優秀的時候,一大批優質男人等著你;殊不知,潛力股早已在學校被預定了。
當她離開學校,不斷為工作發愁、為生活擔憂的時候;父母就會把社會時鐘上定好的“婚戀”鬧鈴放到她面前,提醒她要把婚戀問題提上日程,催婚就成為家常便飯。好像她一離開學校、進入社會,國家已經分配好一個人在那裡等著。
時間真的過得很快,剛畢業時和王梗見面,我們的話題都是工作和生活中的趣事,現在已然在鬧鐘催促下變成了她的婚戀訴苦大會。她說,自己都二十七八歲了,家庭聊天主題常年就是她的婚戀問題;父母的催婚就像當年耳提面命催她學習一個樣,彷彿回到二十年前;二十年前是學習的年紀,二十年後就到了該結婚的年紀了,女生過了多少多少歲會很麻煩;自己要努力,就像當年讀書一樣。學習是一件付出就會有回報的事情;但是,婚戀就是一門玄學,誰知道呢。
每每聽到她們的抱怨,我都不禁感嘆:對啊,我們是一群連遵守每天早睡、早起這樣生物時鐘的人,立下無數個flag,最後一個都實現不了的人;哪來的勇氣和底氣遵守眾人期待的 “社會時鐘”呢?
生而為人,來人間就只有這一遭。我們要活得認真且精彩。傳統不一定是正確的,自己的人生應該自己決定。也許這次妥協、接受了,可能接下來的幾十年就是不停妥協的過程,離自己想成為的那個人漸行漸遠。
社會時鐘的鬧鈴,應該由我們來設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