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大家的印象是疆域遼闊,軍事強大,還有謎一樣的元青花。
元青花在江西景德鎮彷彿就一夜之間長大,帶著外來的血統,功能是為元政府帶來貿易利潤?
元代之前的陶瓷都是以單色釉為主,崇尚天青色,造型典雅的文人瓷,講究精巧細緻。到了元代戛然而止、審美情趣突變,思來想去除了政治,沒有其他原因能夠左右了。
看點
01
歷史背景
蒙古族是馬背上的遊牧民族,善於騎馬作戰、露宿荒野、飲酒吃肉、逐水草而居。蒙古軍隊攻打下來的地盤橫跨歐亞,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版圖的國家。
拿下這麼大版塊的國土要治理也是相當困難的,有道是創業難,守業更難。怎樣才能強國、富國成了元帝國當下最大的問題,於是他們做起最擅長的行當—貿易。之後,元朝便掀起了持續一個朝代之久的“全球購”、“海淘熱”。
看點
02
繪製青花的蘇麻離青來源於哪裡?
蘇麻離青又稱蘇泥麻青、蘇勃泥青、蘇來麻尼等,簡稱“蘇料”。
蘇料屬低錳高鐵類的鈷礦,其產地在伊朗。伊朗有書記載:“蘇來麻尼”曾作為貨物賣到中國。
許明在《土耳其、伊朗館藏元青花考察親歷記》一書中描述:鈷礦在伊朗首都德黑蘭以南400公里的地方。伊朗的鈷礦屬於伴生礦,有鐵、銅等元素,由於與鐵礦相連,鈷料裡有“高鐵”。
現代的高仿技術用化工的辦法配製鈷料,暫時還沒發現能配製與蘇料完全一樣的礦料,所以,高仿只能是仿。
鈷料的原礦石
現代仿製的元青花月下追韓信圖梅瓶
瓷器作為元朝第一大出口商品,自然也有不少來自海外的訂單。當時的商人也一定會設法帶上鈷料和需求的式樣到中國訂燒瓷器。現傳世元青花瓷中還有許多器物在造型、色彩和裝飾特徵上具有濃郁的伊斯蘭風格。
元代青花雙鳳穿花紋大盤,土耳其 託普卡帕皇宮博物館藏
元代燒造青花瓷器的最初目的,可能是為了滿足與中東地區貿易的需要,而不是解決朝廷或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但景德鎮這個風水寶地燒製的青花瓷成品率高,具有著色力強、髮色鮮豔、呈色穩定的特點。明初開始,上至宮廷下至黎民百姓也逐漸接受並喜愛上這種產品,並且在青花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出更多的品種。
元代麒麟飛鳳藍釉白花菱口大盤,土耳其託普卡帕宮藏
看點
03
元青花到底有沒有官窯?
關於元青花是否存在官窯的問題,學術界有兩種不同的意見:
一些學者認為,元代統治者對於青花瓷的生產並沒有起到扶持作用;
而以劉新園為代表的多數學者則認為,蒙元政府對於瓷器的生產涉入頗深,甚至主導了元青花瓷的創燒及生產。
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意見顯得非常耐人尋味。
本文並非學術性文獻,只是提供一些意見供大家理性參考: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元代宮廷以及貴族的日常生活用器,多為金銀或寶石類的珍貴材質所製成。
根據元代忽思慧的《飲膳正要》記載:“每日所造珍品,御膳必須精製。所職何人,所用何物,進酒之時,必用沉香木、沙金、水晶等盞。斟酌適中,執事務合稱職。”
陶瓷器則多作為儲藏器,用於廚房和倉庫中,大多隻經下層僕人之手。 究其原因,金銀器、玉石器更能彰顯地位權勢,連禮器、祭器都是以金銀、青銅為主。
據《元史》“祭祀”志記載:蒙古皇帝的宗祠廟宇中所使用的祭器,也主要用金、銀、玉、水晶和瑪瑙等材料。
從《馬可波羅遊記》第十三章的記載:“元代皇帝御用餐具是漂亮的鍍金的金屬製成品”。
《大元聖政國朝典章》禮部卷二,典章二十九記載,服色“器皿(謂茶酒器)除鈒造龍鳳文不得使用外,一品至三品許用金玉,四品五品惟臺盞用金,六品以下臺盞用鍍金,餘並用銀。”;“庶人...,酒器許用銀壺瓶臺盞盂旋,餘並禁止。”
在典章中,也沒有提到瓷器,可見瓷器沒有受到蒙古人的青睞和重視。
《元史·何榮祖傳》記載,忽必烈的重臣、官居相位的何榮祖,家居生活用瓷不是白瓷而是青瓷。
所以,元廷貴族的“尚白”也沒有導致對青花白瓷的喜愛。
“尚白”不等於“尚藍”!相反,西域的波斯人才“尚藍”。
元代青花鳳凰瑞獸穿花紋四系扁方壺,伊朗國家博物館藏
元霽藍留白龍紋盤,大英博物館藏
其次,根據《元史》記載,浮樑磁局於至元十五年(1278)在景德鎮設立,隸屬於諸路金玉人匠總管府,而諸路金玉人匠總管府則是將作院下的一個附屬機構。
《元史》,卷八八,百官志四記載:
將作院: 秩正二品,掌成造金玉珠翠犀象寶貝冠佩器皿,織造刺繡段匹紗羅,異樣百色造作。至元三十年(1293)始置院使一員… 諸路金玉人匠總管府條:秩正三品,掌造寶貝金玉冠帽、繫腰束帶、金銀器皿,並總管諸司局事。 浮樑磁局: 秩正九品,至元十五年(1278)立。掌燒造磁器,並漆造馬尾 藤笠帽等事。大使、副使各一員。
掌管「浮樑磁局」的督陶官在元政府機構中屬於正九品,是職位比較低的芝麻官,還兼管馬尾、藤笠帽的製作。顯然與明清皇帝親自幹預有天淵之別。
既然元廷不重視,那為何還要設定督陶官一職呢?
元代的蒙古鐵騎令全國諸多名窯皆被嚴重毀壞,只有景德鎮在蓬勃發展,還有就是財政緊張(因過度擴張領土無暇顧及國內經濟發展,整個元代都處於危機狀態),浮樑磁局的設立,除了燒製少量貢瓷外,透過貿易就可以創造更多的外匯收入供皇室貴族享樂之用。
至於那些定製的貢瓷,還處於「有命則供,無命則止」的狀態,不屬於大規模生產。
在元代中後期,政府曾派遣位階較高的官員到景德鎮督陶,但多為臨時性的派任而非常態性地設官;
元代文獻確有記載“御土窯”一事,但這不足以說明就是官窯。
曹昭的《格古要論》提到饒州的“御土窯”:“御土窯者,體薄而潤最好,有素折腰樣毛口者體雖厚,色白且潤尤佳,其價低於定器。元朝燒小足印花者,內有樞府字者高,新燒大足素者欠潤。有青花及五色花者且俗甚。”
曹昭的大概意思是:御土窯器在當時市場上的價格低於定窯,其生產器內帶有“樞府”款的白瓷折腰碗好一些,而對青花和五彩類瓷器的評價屬於庸俗之作。
孔齊在《至正直記》中提到饒州有“御土窯”,專為宮廷需要而製作瓷器:“饒州御土,其色白如粉堊,每歲差官監造器皿以貢,謂之御土窯,燒罷即封土,不敢私也。或有貢餘土,作盤盂碗碟壺注杯盞之類,白而瑩,色可愛。底色未著油藥處,猶如白粉。甚雅薄,難愛護,世亦難得佳者。今貨者皆別土也,雖白而堊□耳。”
意思是說在饒州有一處高質量制瓷原料的御土礦,每年官府派官員到饒州監燒瓷器上貢,這些上貢的瓷器被稱為“御土窯”,燒製完成後,土礦即封閉。有時燒造貢器後剩下的土,用來作成一些飲食器皿,釉色白又有光澤,很惹人喜愛,不過器身薄,不易儲存,世上難得見到完整的佳器,現在市場上所流通的,都是用其它土礦燒造的,質量上不及御土所造器。
從此段文字中我們可以推測,所謂「御土窯」的管理可能不太嚴格,雖說「燒罷即封土,不敢私也」,但隨即又提到,貢餘土也可燒製器皿流入市場中(這可能也是孔齊得以見到這些「御土窯」作品的原因);而且民間也製作有相類似的器皿在市場上自由流通。
元 卵白釉印花纏枝花卉折腰碗
至於有“樞府”款式的瓷器,是出現於元中期之後。
根據《元史》二十八卷記載,“樞府”應指元廷最高軍事機關“樞密院”;同樣的情況,“太禧”應指掌管蒙古皇帝宗廟祭祀事務的太禧宗禋院,“東衛”指的是隨侍皇太子的東宮侍衛軍。
“樞府”款瓷器在元代國內的墓葬和窖藏中時有出現,分佈很廣,有的還流傳到海外。這說明“樞府”款瓷器有可能並非只限於宮廷中使用,或有相類器皿的製作和流通未遭禁止。
除了一般的民戶之外,樞密院下屬的一些軍戶也從事瓷器燒造的工作,史料記載均州民戶瓷窯課程依例出納,軍戶燒瓷亦應依舊例二八抽分。這說明“樞府”款瓷器的燒製是官窯民燒,而非單獨的官窯。
元景德鎮窯 卵白釉印花“太禧”銘雲龍紋盤
元 樞府款的卵白釉折腰碗
一些學者在論證元代官窯中只是看重景德鎮出土的瓷器標本,極少將元大都出土的瓷器標本資料做比對。
元大都所出土的資料顯示:宮廷所用的瓷器除了少量的江西景德鎮瓷器外,還有更多來自其它地方的瓷器,特別是北方磁州窯系的瓷器為多,相對來說,景德鎮的青花瓷僅佔極少的部份。
根據李知宴【在〈故宮元代皇宮地下出土陶瓷資料初探〉,《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第 8 號(1986),78頁 】的統計,磁州窯系的破片佔所有發現瓷器的 52.9%,景德鎮青白瓷佔比 32%,龍泉窯佔 7.4%,景德鎮青花瓷佔比 3.9%,鈞窯系佔比 3.8%。
雖然青花瓷在元宮廷中並不得到重視,但也是當時非常重要的日常生活用器、儲藏器和雜器。
元 青花雲龍趕珠纏枝牡丹紋帶蓋大罐,高安博物館藏
元代 磁州窯雙鳳牡丹紋罐,日本白鶴美術館藏
看點
04
從養在深閨無人識到一鳴天下眾人知的元青花
元朝從忽必烈建立到朱元璋登位前後共計98年,期間皇位頻繁更迭,皇族為爭奪皇位動不動就兵戎相見,全國各地起義不斷,幾乎沒有消停過。在這樣動盪的社會環境下,各類史料文獻對元青花的記載並不多,以致世人對元青花的認識知之甚少。
元 青花雲龍紋象耳盤口對瓶,大英博物館藏
直到1929年,英國人霍布遜在《東方陶瓷》上,率先披露了一對帶有“至正十一年”(1351年)銘的青花雲龍紋象耳瓶。這對大瓶子出自民國一個叫吳賚熙的福建旅英華僑之手,據吳所說是來自北京智化寺的寺藏之物,不過琉璃廠的古董商們都拒絕收售。
最後,無奈以兩個銀元的價格把那對青花象耳瓶賤賣給一位英國軍官。那位英國軍官帶著這兩隻青花象耳瓶漂洋過海回到了英國,轉手賣給戴維德爵士,現收藏在大英博物館第95號展廳。
1950年,美國波普博士以這對帶款的青花象耳瓶為標準器進行研究對照,確定了元青花的身份,正名為“至正型”器。
元青花 至正型 雲龍紋象耳瓶區域性
2005年7月12日,倫敦佳士得拍賣一隻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圖大罐,拍出約合2.3億人民幣的天價(當年市值兩噸黃金),創下了當時中國藝術品成交的世界紀錄,從此引發古玩市場上的一波波元青花熱潮。
元 青花鬼谷子下山圖罐 ,高27.5釐米
總結:
元朝,以強大的軍事力量統一全國南北,打通中西亞歐、引入西域文化、通暢陸海貿易渠道等政治社會環境,對國內的制瓷業進行整合,形成“匠從八方來,器成天下走”的繁榮局面,使景德鎮成為中國持續幾百年的的制瓷中心。特別是對青花瓷的生產、工藝改進、文化交流與貿易,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
元景德鎮窯青花釉裡紅鏤雕蓋罐,1964年河北省保定市永華南路元代窖藏出土
在南北諸窯燒製技術工藝融合之後,景德鎮窯工們開始對青花瓷和釉裡紅等工藝的不斷摸索。繪畫技藝變得更精細;
胎土從原有的瓷石一元配方改為瓷石加高嶺土的二元配方,增加了胎土的硬度和器型的穩定性,為製造這些氣勢磅礴、充滿雄渾壯麗的大罐(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圖大罐)、大瓶(元青花象耳瓶)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元 青花松竹梅紋六方大罐,高39.7釐米 口徑15.3釐米,遼寧省博物館藏
元代 景德鎮窯青花纏枝牡丹雲龍紋罐,高28cm,口徑22.3cm,足徑18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元青花纏枝牡丹麒麟紋罐,伊朗國家博物館藏
元景德鎮窯青花海水白龍紋八方梅瓶
元青花雲龍紋盤口梅瓶,土耳其託普卡匹宮藏
元代霽藍釉白龍紋梅瓶 ,揚州博物館藏
元代釉裡紅開光花鳥紋罐。罐高25.4釐米,口徑13.2釐米,底徑15.2釐米,1980年高安縣江西第二電機廠元代窖藏出土,高安市博物館藏
元代青花釉裡紅堆塑樓閣式人物穀倉,縱10.3釐米,橫20.5釐米,高29釐米,重3.27千克,1979年江西省文物工作隊發掘景德鎮市郊後至元四年(1338年)墓出土,江西省博物館藏。
元代 釉裡紅地白花暗刻雲龍紋四系扁壺 高34cm,口徑8.5cm,足橫26.5cm,足縱8.2cm。
參考文獻:
明朝,宋濂、王禕—《元史》
元代,忽思慧:《飲膳正要》
臺灣-施靜菲:《蒙元宮廷中瓷器使用初探》
劉新園:〈元文宗---圖帖睦爾時代之官窯瓷器考〉,《文物》,46-65頁,2001年-11月。
李知宴:《故宮元代皇宮地下出土陶瓷資料初探》,《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78頁,1986年。
許明:《土耳其、伊朗館藏元青花考察親歷記》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
義大利威尼斯—馬可·波羅:《馬可·波羅遊記》,1298-12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