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精特新”企業的定義是:具有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特徵的工業中小企業。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進入到高質量發展階段,原先簡單粗暴的要素投入型生產已經沒有競爭力,需要“專精特新”企業促進轉型升級。
雖然“專精特新”一般是形容工業企業的,但其他行業也同樣適用。比如銀行業,尤其是小銀行,一樣會面臨如何走出“專精特新”之路的問題。如果走老路,是沒出路的。
現階段,我國產業轉型的重點方向之一是高新技術產業,這對銀行業的經營也形成了一定挑戰。具體來說,傳統產業的特徵是現金流穩定(可預測性強)、重資產(有合適的抵押物),因此非常適合貸款發放。但很多新興產業卻完全不同,它們具備高風險、高收益、知識密集型(比如專利、版權)等特點,顯然不能完全使用貸款模式,更適合採用股權融資的模式。
從現實情況來看,沒有任何一家銀行願意把上述高新技術產業的客戶拱手讓給投資銀行,而是選擇開闢新模式留住他們。比如經典的“大資管”模式——銀行為高新企業提供投行服務,為其設計融資方案,創設資產(比如股權、股票、債權等),同時銀行開辦資產管理業務,向合適的財富管理客戶發售資產管理產品,用於投資這些企業的標的。
這樣一來,銀行同樣實現了投融資對接,只不過由原先的存款、貸款對接,變成了AUM(管理資產規模,國內口徑一般含客戶存款)與FPA(客戶融資總量)對接。
同時,銀行對這些高科技企業依然可以提供其他常規的商業銀行服務,比如日常結算、貸款等。於是就形成了“商行+投行”模式。
從本質來看,“商行+投行”戰略是銀行綜合性經營的另一種表達方式,是銀行在客戶融資需求多樣化時代背景下的自然產物。
在狹義的商投聯動下,商業銀行主要透過內部存貸匯業務與資本市場業務之間相互合作產生“商行+投行”聯動。而更廣義的商投聯動不僅包括商業銀行自身內部協調,還包括銀行與外界券商、基金等機構的合作。商行業務與投行業務的協同配合,可使銀行全面提升對顧客的服務水平,逐漸成為金融服務行業的優質供應商,增強對客戶的吸引力、提升高價值客戶比重,並獲得更多綜合收益、分散財務風險、降低資本消耗。
銀行長期以來是信貸文化,保守、穩健,與投行文化截然不同。而“商行+投行”模式下,需要銀行以投資思維看待一家企業。關於怎麼從投資角度分析一家企業,其實是有成熟技術的,對大部分投資公司來說都不是什麼獨門絕技。但對於銀行來說,前端人員完成投資分析後,報到總行審批,就可能遇到文化問題。
可以說,銀行從事“專精特新”業務,並不是難在業務技術和產品層面,而是難在銀行內部機制層面。
開銀行就像練武功,招式易學,內功難練。我們評判一家銀行,最後總是要看內功的。
(作者系國信證券經濟研究所金融業首席分析師)
本文源自中國銀行保險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