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風破浪開新局。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也是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的第三年,還是《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正式實施的第二個完整年份。在這一年裡,長三角證券市場的發展動能澎湃且有力。
截至記者發稿,《大眾證券報》統計相關資料後發現,長三角區域內1706家上市公司的總市值達到了26.35萬億元,市值版圖再次擴大;2021年,區域內共有236家企業在A股市場鳴鑼開市,共計獲得融資2047億元,這其中10家代表專精特新的“小巨人”企業在北交所上市融資,71家“硬科技”企業則亮相於科創板;從盈利看,長三角區域內的1706家已上市公司僅在今年前三季度就已經實現營業收入10.69萬億元,完成淨利潤9425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25.83%。
春風浩蕩滿目新,征衣未解再跨鞍。2022年將至,長三角資本市場以及上市公司在來年如何繼續穩健前行、趁勢而上?資本市場的投資者能否佈局尋寶?這些問題的答案值得一探究竟。
增長的向量引擎:1706家公司盈利9425億元
一直以來,長三角區域以不到全國4%的土地面積,承載了全國16%的常住人口,產出了近1/4的國內生產總值(GDP),今年仍不例外。長三角(滬蘇浙皖)2021年前三季度的GDP總量超20萬億元,全國同期GDP總量為82.31萬億元 。
具體看,上海成為全國唯一一個前三季度經濟總量破3萬億元的城市。江蘇全省在前三季度實現生產總值8.49萬億元,不負人稱“蘇大強”的美名。GDP增速最高的浙江,前三季度全省生產總值5.29萬億元,同比增長10.6%。安徽交出的答卷同樣漂亮,前三季度全省GDP達3.19萬億元,同比增長10.2%。
三省一市在經濟發展上表現得生龍活虎,該區域內的上市公司業績增長則是其背後最強勁的增長動能。1706家A股上市公司僅在今年前三季度就已實現營業收入10.69萬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25.32%,完成淨利潤9425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25.83%。
相對於GDP總量的排名,三省一市上市公司的淨利潤總額排序略有調整。上海383家上市公司前三季度以4035億元的淨利潤總額拔得頭籌。位列第二的浙江,其轄區內604家公司共完成了2657億元的淨利潤總額,高達29.48%的增長幅度令其穩坐增長速度的頭把交椅。江蘇與安徽的上市公司業績同樣穩中有升,兩者前三季度的淨利潤總額分別為1976億元與757億元,增長幅度分別為21.53%與22.29%。
在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背景下,長三角區域內的風電、光伏板塊的上市公司開始嶄露頭角。45家產業鏈上下游的公司前三季度實現營收2629億元,同比增長35.94%。涉及專精特新、光伏兩大概念的正泰電器則以30.55億元的淨利潤,位居各家之首。
毋庸置疑,長三角區域內上市公司的業績增長引擎既動力充沛又後勁十足。
37家上市公司躋身千億元市值俱樂部
長三角區域內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在攀升的同時,A股市值規模也在迅速擴大。截至記者發稿,《大眾證券報》統計相關資料後發現,長三角區域上市公司在滬深京三市的總市值已達到26.35萬億元。而就在三年前的同一天,這一數值僅為12.18萬億元。短短三年,市值增長了116.34%。
各地區的市值規模同時發力,上海為8.35萬億元,浙江為8.30萬億元,江蘇為7.47萬億元,安徽A股上市公司的總市值也已增長至2.22萬億元。在江蘇,蘇州、南京、無錫的A股市值規模排名前三,且已全部超過萬億元。杭州、寧波、嘉興這三地分別以3.30萬億元、1.44萬億元、8958億元的市值成為浙江地區市值排行的狀元、榜眼與探花。對於安徽而言,合肥A股市值超過萬億元,蕪湖、亳州分別以4547億元、1183億元分列第二、三位。
上市公司個股總市值的排名競爭也頗為激烈。截至發稿,剔除金融行業後,總市值前十名的分別是海康威視、東方財富、金龍魚、藥明康德、恆瑞醫藥、韋爾股份、洋河股份、國電南瑞、上汽集團、海螺水泥。上海與江蘇各4家,浙江與安徽各1家。總體看,長三角區域內的千億元市值上市公司數已達37家。
千億元市值俱樂部的擴容離不開牛股的誕生。在以風能、光伏為代表的新能源板塊的牛股頻出,主營光伏逆變器的陽光電源今年繼續憑藉84.59%的漲幅,勇闖2000億元市值大關。除此之外,天合光能、正泰電器、福斯特等3家上市公司紛紛躋身千億元市值俱樂部。
宏大敘事中百舸爭先:81副新面孔亮相科創板與北交所
如果說市值波動展現的是長三角區域內上市公司整體在資本市場的活力。那麼,在《“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和 《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兩大宏偉藍圖交匯的2021年,隨著“科技創新”“清潔低碳”目標的提出,應聲而動的長三角證券資本市場亦有自己的 思量與擔當。
《大眾證券報》統計相關資料後發現,2021年年初至今,長三角共有236家企業登陸滬深京三市,合計融資金額為2047億元。2019年7月開市的科創板,一直承擔著落實資本市場創新驅動與科技強國戰略重任。而上述企業中,有71家選擇在科創板上市,將近三分之一的“硬科技”企業在此完成了融資。
其中,主營AMOLED面板的和輝光電以約82億元的融資總額“奪冠”,禾邁股份、天能股份、新點軟體則以超過40億元的首發募資金額位列其後。從行業看,今年以來有11家來自於長三角區域的半導體、晶片企業在科創板開市交易。
11月15日,北京證券交易所正式開市,這是中國證券資本市場的標誌性大事。目前,長三角區域內企業在北交所上市交易的數量已達24家,江蘇憑藉13家的總數暫列第一,安徽以5家位居次席,上海、浙江各有3家。從融資金額看,來自南京的雲創資料以近23億元拿下今年的桂冠。
今年以來,具有“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特徵的“小巨人”企業受到市場追捧。長三角區域內有31家專精特新企業到證券市場上市融資。截至發稿,長三角區域內專精特新概念上市公司總數已擴大到241家——無論是新上市公司數量還是總數,在全國的專精特新概念板塊中的佔比均在三成以上。
多層次的資本市場給長三角科技創新企業引來了“活水”,它們在研發投入與科技成果轉化上必然快馬加鞭。統計顯示,175家科創板上市公司研發支出費用合計220億元,佔同期營收總額的比重高達8.33%。如國盾量子研發支出佔比竟達到了87.59%。此外,迪哲醫藥、澤璟製藥、前沿生物這三家上市公司的研發支出,均遠超當期營收。
機會踏浪而來:清潔能源+半導體
即將過去的2021年,長三角區域內的上市公司已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成績單。2022年將至,資本市場又如何繼續圍繞“兩大宏偉藍圖”深入佈局,值得期待。而投資者又如何在長三角板塊掘金尋寶?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程序必然同時要滿足高質量和高效率兩大要求。上海財經大學長三角與長江經濟帶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張學良表示,既要有增長速度,也要有發展質量,堅持創新金色增長、塑造生態綠色增長。
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教授劉煜輝表示,我國經濟週期正在向房地產、基建週期告別,跨入以“雙碳”為目標的清潔能源體系建設週期中。在此背景下,能源革命、農業革命、科技革命將成為經濟系統打造的“高溢價+高安全”產業結構,“雙碳”、轉基因、硬核攻關的新型舉國體制+專精特新“小巨人”戰略將成為具體抓手。在投資機會上,劉煜輝教授提及了綠電、金屬、轉基因、清潔能源、安全等主線。
長三角證券市場正構築起一個波瀾壯闊的舞臺——從此前“遍地”是鋼鐵、石化、裝備,到如今電子資訊、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多點開花。在新的征途上,不待揚鞭自奮蹄。長三角區域內上市公司也向機遇高呼:“我們踏浪而來!”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Wind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本刊策劃:徐海峰 李秋捷 陳陟 視覺:李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