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乒乓球“海外兵團”出現的前世今生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乒乓球運動開展得如火如荼,世界冠軍層出不窮,多次蟬聯或包攬世乒賽、奧運會、世界盃三大賽冠軍,每位乒乓健兒都把為國爭光作為自己的最高理想。改革開放以後,隨著漢城奧運會開始設立乒乓球金牌,這一體育運動的國際地位進一步提高。
與此同時,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已經退役的世界冠軍梁戈亮、郭躍華、陳新華等紛紛選擇去歐洲打球,在他們的帶動下,許多退役乒乓球選手加入了海外淘金的行列。
當運動員取得外國國籍或居留時間達到國際乒聯規定年限後,一些乒壇名將選擇重返賽場,或為了延續職業生涯,或為了圓奧運或世乒賽之夢,或為了經濟利益,這就形成了被國內媒體稱為“海外軍團”的特殊群體,成為國際乒壇的一朵奇葩。
中國是世界乒乓球運動水平最高的國家,但其他強隊多年來整體實力下滑明顯,而海外兵團的人數和高手越來越多,所在國家也在年齡上放鬆限制,那裡競爭激烈程度相對較低,造成海外兵團勢力壯大,進而包攬了奧運會和世乒賽的許多參賽名額。
二、乒壇海外兵團分類和主要集中的國家和地區
自從上世紀八十年代末至今,海外兵團這一群體已經存在了四十多年,其重要人員構成基本可分為四類:
一是以倪夏蓮、耿麗娟、黃文冠為代表的八十年代退役世界冠軍,曾經為國爭光,為了延續職業生涯,退役後發揮餘熱,成為海外兵團選手;
二是九十年代以陳靜、小山智麗(何智麗)、高軍、林菱這些正處於當打之年的乒乓球世界冠軍,退役後代表外國或地區參賽,對中國選手構成了嚴重威脅;
三是一些落選國家隊或地方隊選手,選擇走出海外代表他國參加世界大賽,她們比較年輕,實力稍遜於中國隊,但是同樣具有爭奪獎牌的實力;
四是在我國籍籍無名的退役選手或地方隊球員,加入外籍後為了世乒賽或奧運會參賽名額而戰,由於訓練並不系統和實力有限,她們創造佳績的可能性很小,但是人數龐大。
儘管乒乓球海外兵團人員多達數百人,並且遍佈世界的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但是人員流向很有規律,主要集中在歐洲、亞洲和北美洲。
由於乒乓球在歐洲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良好的觀眾緣,許多海外球員集中在奧地利、德國、西班牙、法國和東歐國家;亞洲的新加坡和香港地區是海外兵團人員最密集的地區,很多球員正處當打之年,並多次殺入世界大賽四強,不容忽視;此外在美國和加拿大,由於聚居了許多華人,也是海外兵團人員比較密集的國家。
從第33屆世乒賽到54屆世乒賽,中國乒乓球男女隊奪得絕大多數團體冠軍
三、海外軍團的形成原因與時代背景
1、中國全球領先的乒乓球競技水平是形成國外“海外兵團”的根本因素
有些國家和地區在重要的體育專案不惜重金或開出優越的條件引進“海外兵團”,根本目的在於提高本國在國際大賽中的競賽成績。而歐美等發達國家青睞中國選手的根本原因在於中國乒乓球的競技水平領先世界。
從第33屆到第54屆世乒賽,男單奪冠率為66%,女單奪冠率為87%
例如在水平最高的世乒賽方面,自1975年第33屆世乒賽至今,中國男子團體奪冠率為77%;男子單打選手奪冠率為66%;女子團體奪冠率高達91%;女子單打選手奪冠率為87%。
在乒乓球成為奧運會正式比賽專案後,我國共奪得32枚金牌,佔總數的86%,在奧運會設立的乒乓球金牌中,中國選手包攬了男女團體所有金牌,男子單打奪冠率高達66%;女子單打奪冠率高達100%,顯而易見中國乒乓球運動的世界霸主地位牢牢不可撼動。
2、我國多梯級乒乓球人才培育體系中的大海遺珠
自五十年代開始,我國逐漸形成系統而正規的運動員訓練體制和選拔機制,對於極具天賦的青年運動員進行發現和培養,透過各級少年體校和專業運動隊的層層選拔和緊密銜接,迅速提高了我國體育競技專案的水平和綜合實力,湧現出數以百計的乒乓球冠軍。
儘管如此,能夠闖入世界三大賽並奪得冠軍的畢竟還是少數,類似馬龍、馬琳、王楠、張怡寧等手握十幾個世界冠軍的超級球星更加難得,絕大多數乒乓球運動員難以登頂世界之巔。
同時運動員在人才選拔和訓練、比賽中,難免會有些選手成為大海遺珠,為了圓自己世界大賽或奧運會之夢,部分退役球員或地方隊員因此走上“海外兵團”之路。
3、上世紀末海外兵團的形成與當時的經濟水平有關
中國乒乓球作為萬眾矚目的“國球”專案,乒乓球運動員的競爭相當激烈,每次奧運會與世乒賽的選拔賽都是高手的巔峰對決。
而運動員的職業生涯相當短暫,退役後轉行當教練畢竟僅佔少數,而運動員的文化基礎與綜合素質有時達不到教練員的要求,為了延續職業生涯,有的選擇去海外打球。
在上世紀末,改革開放剛剛開始,國民收入與經濟實力與當今不能同日而語,因此部分退役的高水平乒乓球選手選擇去歐洲或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地打球,其初始原因主要為了提高收入。
到了後期,有些處於當打之年的球星和年輕時就去海外的乒壇高手嶄露頭角,開始對我國選手構成威脅,這時我國開始重視“海外兵團”並且制定規則防止優秀的好苗子的外流現象發生。
四、 “海外軍團‘’對中國乒壇形成衝擊
1、當陳新華、黃文冠、倪夏蓮、耿麗娟為首的的第一代“海外兵團”球員選擇海外淘金,延續自己的職業生涯,實現自我價值的時候,國家隊員和我國觀眾們對他們是友好的,畢竟都是中國人,許多耳熟能詳的選手人緣很好,也曾為國爭光,奮勇拼搏過。
這批球員也把主要精力投入歐洲比賽和俱樂部賽事中,他們接受祖國教育多年,更改國籍對陣中國隊友,在他們心中是難以接受的。
2、這種形勢在九十年代發生了顛覆性的改變,首先是以李佳薇、馮天薇、井俊泓、帖雅娜為首的地方隊球手選擇在當打之年走出國門,然後加入外籍參加世界大賽,以新加坡隊、香港隊為代表。
另外是我國曾經叱吒乒壇的世乒賽、奧運會冠軍因為種種原因提前退役後,競技狀態尚處於高峰期,卻披上徵袍成為我們強勁的對手,以小山智麗(何智麗)、陳靜為代表。
“海外軍團”一悶棍打醒了中國隊,主要起源於上世紀末三場重要失利,嚴重刺激了國人的神經,一直被人忽視的“海外軍團”尾大不掉,終於成為勁敵。
1993年5月20日,瑞典哥德堡世乒賽,世界排名第一的乒壇女王鄧亞萍爆出驚天大冷門,被代表新加坡出戰的井浚泓(原江蘇隊選手)淘汰;
隨後世界排名第二的喬紅又被代表德國出戰的施捷(原河北選手)擊敗,“海外兵團”的異軍突起打亂了中國隊的節奏,直接造成了女單七連冠的終結,最後冠軍被玄靜和坐收漁利。
“海外兵團”給國人記憶最深刻的人要數何智麗的出現,這位因“讓球風波”出走日本並改名為小山智麗的中國隊前主力,在與我國選手比賽中卻格外的亢奮與瘋狂。
1994年廣島亞運會乒乓球比賽中,小山智麗在半決賽和決賽中先後擊敗我國最主要的主力選手喬紅和鄧亞萍,把女單金牌留在日本本土,尤其是鏡頭前不斷吐出“喲西”,更加令人憤慨,真是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
3、從此之後,“海外軍團”終成氣候,前奧運會冠軍陳靜代表中國臺北打球后,在亞特蘭大奧運會闖入冠亞軍決賽。
由“海外兵團”組成的新加坡隊更是在2010年莫斯科世乒賽決賽中擊敗丁寧、劉詩雯領銜的中國隊收穫冠軍。此外,香港隊也多次闖入世界大賽四強,實力不容小覷。
正是由於“海外兵團”的異軍突起,一度改變了世界乒壇的格局,造成了中國隊迎戰中國人的局面。而中國海外軍團選手的優異表現,更加壓榨了外國選手的生存空間。
為了改變這一局面,國際乒聯執委會於2008年表決通過了“海外兵團”的限制令,尤其是“21歲之後才改變國籍的運動員不能代表任何國家參加各項世界大賽”直接命中“海外兵團”的死穴,因此今後冷門迭報的事件將很難發生。
五、海外軍團對乒乓球運動的推動作用
歷年以來,由於中國乒乓球選手的實力空前強大,使得國際乒壇的重要大賽越來越多地出現囊括冠亞軍的局面,尤其在女子專案上,我們的優勢更加明顯。
恰如國家隊總教練劉國樑所說:“沒有海外兵團,全球乒乓球可能會變成一潭死水”。“如果只剩下中國人還在玩這個專案,那對乒乓球運動來說才是災難”。應該說,海外兵團的出現,使得世乒賽和奧運會充滿了更多的懸念,比賽更加精彩激烈,懸念陡生,三大賽的受關注度都有提高。
由於分佈在世界各地的“海外兵團”對中國隊十分熟悉,為了對抗海外兵團造成的威脅,也促進了我國乒乓球技術加快改革和創新,尤其是在乒乓球專案進入奧運會之後,由於我國乒乓球專案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一度陷入低谷,中國乒壇進行了大膽的技術革新,將“直拍橫打”“削球”等新一代技術納入實戰對抗中,湧現出劉國樑、丁松、王皓、閆森等優秀球員。
儘管以新加坡隊為代表的女乒一度對中國隊構成威脅,她們也刺激了我國女乒技戰術的發展和技術革新,隨著新一代女乒優秀選手的完美接棒,我國選手依然在世界乒壇長盛不衰,所向披靡。
乒乓球“海外兵團”當年曾像一陣風颳遍世界乒壇,1995年,根據《乒乓世界》統計,海外兵團選手已經高達220餘人,其中前世界冠軍就佔到十分之一。在里約奧運會乒乓球賽場,共有44名乒乓球選手出生於中國,超過172名乒乓球運動員的1/4,但這44人中只有6名選手代表中國隊比賽。
在東京奧運會乒乓球賽場,以倪夏蓮為代表的許多阿姨級選手依然活躍在乒乓球檯上,儘管實力平平,卻給比賽帶來很多看點,她們勇於拼搏,永不服輸的運動精神是值得稱道的。
另一方面,那些已經過了當打之年的“海外兵團”選手隨著年齡增長和實力下降逐步退出賽場,將主要精力投入到培養當地乒乓球人才方面,特別是幾年以來許多華裔球手的出現,都傾注著這些幕後英雄的心血,對於發展國際乒乓球運動,吸引更多的觀眾和朋友關注乒乓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六、乒乓球海外兵團處於地位尷尬的境地
對於絕大多數走上“海外軍團”之路的選手而言,這絕非一條佈滿鮮花與掌聲的陽光大道,他們遠離故土來到異國他鄉打拼,語言不通,人地生疏,乒乓球也是他們最重要的謀生技能。
第二個重要的關口是改變國籍,從此代表其他國家參加比賽,一旦走上賽場,來自祖國觀眾質疑的目光,面對中國選手熟悉的面孔,以及教練席上曾經指導過自己或曾經膜拜的前輩,他們的心中五味雜陳,對於勝利的渴望突然變得並不重要了。
從賽前準備分析,海外球員往往都是孤軍作戰,背後缺乏強大的教練團隊作為後盾,面對實力雄厚,團體協作的國乒軍團,他們超水平發揮創造佳績的機會微乎極微,有時反而會幫助中國隊擊敗外國勁敵,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
從年齡和身體狀態分析,乒壇“海外軍團”主要由原國家隊退役球員或地方隊落選的老隊員組成,早已過了運動生涯的巔峰時期,隨著年齡的增大和體力下降,他們往往僅參加單項比賽,在面對生龍活虎的年輕隊員衝擊時,豐富的經驗和臨場應變能力是他們的制勝法寶。
對於絕大多數成為“海外軍團”的選手而言,他們更加珍惜透過曲折的道路獲得的寶貴的參賽機會,由於中國乒乓球選手高手雲集,競爭慘烈,絕大多數運動員能夠在奧運會或世乒賽上露面的機會十分渺茫,但對於海外球員而言,許多地方省隊選手或者人到中年的高水平球員依然能獲得三大賽的名額,對他們彌足珍貴。
例如代表德國參賽的施捷,先後8次參加世乒賽,2次奧運會,原世乒賽混雙冠軍倪夏蓮,從三十多歲一直打到58歲,依然寶刀不老,代表香港隊出戰的帖雅娜,先後7次參加女單世界盃,甚至闖入決賽。
對於“海外球員”的心態,恰如代表卡達參賽的李平(天津人)所說“過去代表中國,我很難得到一個國際比賽的機會,更不用說奧運會。我真的非常珍惜這次機會”。他的發言也代表了許多成為海外乒乓球選手的真實想法。
七、合理運用乒聯規則,避免人才流失海外
無論如何,成為“海外軍團”的優秀選手畢竟多數是我們國家多年培養的成果,現在馳騁在國際賽場,反而成為我們的競爭對手。
為了避免優秀年輕選手和初露鋒芒的好苗子流失,我國完善了梯隊基層運動員的選拔機制,根據國際乒聯“限制海外兵團”的議案內容:
“如果一位球員已經超過21歲,那他將不能再代表其他協會出戰。如果這位球員在18至21歲,則需要在該國乒協註冊滿7年才有資格代表;如果這位球員在15-18歲,則需註冊滿5年才有資格;15歲以下為3年”。
對於我國側重於國家培養運動員的三線訓練體制,今後將逐步改為由國家集訓和俱樂部結合培養的方式來選拔人才。一方面優秀選手透過參加俱樂部聯賽快速冒尖,同時獲得相應收入,另一方面減輕了國家的負擔,使乒乓球人才選拔機制早日與市場經濟接軌。
為了避免當年陳靜、何智麗、焦志敏時代的“讓球”現象發生,國家隊在人才選拔上採用更加公平合理的大賽選拔機制,例如近幾屆世乒賽參賽隊員都採用多站系列賽的綜合成績或者直通淘汰賽進行,更加公平、公正和公開,是我國乒乓球競技運動選拔人才機制的重要進步。
八、乒乓球海外軍團的名將與分類介紹
1、捲土重來的乒壇名將
此類球員乒乓球競技能力卓爾不群,曾經作為國家隊主力揚威世界乒壇,或是功勳球員,因為種種原因退出國家隊後驀然轉身,代表異國參賽後成為對我們威脅最大,對抗最積極的“心腹大患”,往往成為眾矢之的。
代表人物包括何智麗、陳靜、韋睛光等人,對於強烈支援他們的眾多球迷來說,他們表現越突出,大家的感到越彆扭,更加難以接受倒戈相向的事實,他們往往會成為國人批評與議論的物件,令大批球迷不再關注。
陳靜
左手執拍,弧圈結合快攻的陳靜打法兇狠,擊球果斷,落點刁鑽,是個實力雄厚的一流高手,在1988年漢城收穫我國第一位奧運會乒乓球女單金牌後,由於不服從教練安排,被國家隊除名。此後陳靜輾轉到了中國臺北隊,憑藉其深厚的底蘊東山再起,多次對中國隊構成嚴重威脅。
1993年42屆世乒賽,鄧亞萍與喬紅意外出局,剛剛復出的陳靜獲得與韓國球員玄靜爭奪冠軍的資格,由於同是中國人,我國球員組成啦啦隊員紛紛為陳靜加油助威,這一場景令賽場上拼殺的陳靜頗為感動。
八年之後的亞特蘭大奧運會,陳靜重振雄風半決賽淘汰世界名將喬紅,將與鄧亞萍爭奪金牌。鄧亞萍狀態正佳,很快取得2-0的領先優勢,此後陳靜採用兇悍的搏殺技術奮起直追,並將總比分扳平。
令人窒息的決勝局,看到逆轉曙光的陳靜準備衝擊金牌,但她驀然回頭,看到自己當年的恩師張燮林如木雕般坐在教練席上,目光如炬的盯著自己,情商與球技同樣高超的陳靜剎那間明白了什麼,儘管距離冠軍咫尺之遙,她的鬥志突然土崩瓦解。
此後的比賽索然無味,毫無鬥志的陳靜在鄧亞萍凌厲的進攻面前完全喪失了抵抗能力,很快敗下陣來,頒獎典禮中她還為鄧亞萍蟬聯金牌而祝賀。
小山智麗
小山智麗原名何智麗,右手橫握球拍兩面拉弧圈打法,技術純熟,相持能力強,善於後發制人拿下比賽,曾經在1987年39屆世乒賽奪得女單冠軍,後來因為團體比賽中經歷“讓球風波”,被取消漢城奧運會參賽資格。
個性倔強的何智麗做了個出人意料的決定,她遠走東瀛,經歷跨國婚姻後更名為小山智麗,並於1992年復出乒壇。
1994年的廣島亞運會小山智麗剛好30歲,技術已經爐火純青的她藉助在日本比賽的優勢捲土重來,先後擊敗漢城奧運會冠軍陳靜和世乒賽冠軍喬紅,闖入亞運會乒乓球女單決賽。
10月13日,在萬眾矚目的最後決賽中,表現亢奮的小山智麗不僅鬥志如虹,而且不停高喊“喲西”的口號為自己加油助威,面對中國隊頭號球星鄧亞萍全盤佔據優勢,在無數心情複雜的中國觀眾注視下,3-1取得女單金牌。
作為一個炎黃子孫,卻代表日本站在領獎臺上,奏著日本國歌升起日本的國旗,不知她的心中是什麼滋味。小山智麗的勝利被日本媒體大書特書,他們為她的奪冠歡呼雀躍。但是這場五味雜陳的勝利卻在中國引起了多家媒體的激烈討論與強烈反應。
體育競技沒有國界,殘酷的競技體育也無法預測冠軍歸屬,但是運動員都有自己的祖國,尤其是處在中國與日本兩個歷史關係錯綜複雜的國家之間,小山智麗過於興奮的表現顯得很不明智,從此之後,中國球員視她為勁敵,在世乒賽和奧運會上小山智麗再也難創佳績。
高軍
在上世界九十年代,中國女乒有三對黃金搭檔,分別是鄧亞萍/喬紅、劉偉/喬雲萍和高軍/陳子荷,其中高軍雙打、單打都很突出,她曾是那個年代最優秀的直拍正膠選手之一,1991年她與陳子荷搭檔獲得41屆世乒賽女雙冠軍,是職業生涯的巔峰時刻。
但是高軍未能締造傳奇,在41屆世乒賽女團對決中,高軍對陣韓國選手無一勝績,42屆世乒賽,鄧亞萍與喬紅爆冷出局,作為獨苗的高軍半決賽遭遇前國手陳靜,她毫無懸念的再次被橫掃,一次次的失利讓她心灰意冷,於1993年退役。
然而,與乒乓球有著不解之緣的高軍最後又拾起球拍,加入美國籍後重返賽場。這位曾經在世乒賽上叱吒風雲的前國手成為美國女乒的領軍人物,並且在泛美運動會上擊敗了美國隊最大的勁敵加拿大的耿麗娟(前中國隊世界冠軍)。
作為鄧亞萍、喬紅同時代的球員,年過四十的高軍依然在賽場上拼搏
作為海外軍團中著名的乒壇驍將之一,出生於1970年的高軍儼然已經成為世界乒壇的大媽級人物,例如在2005年48屆世乒賽上,她依然能夠輕鬆擊敗年齡小她一倍的中國選手曹臻,再回首當年與她並肩戰鬥過的國家隊隊友,例如鄧亞萍、喬紅、劉偉、陳子荷、喬雲萍等,都已退出賽場多年,這種拼搏精神令人肅然起敬。
高軍曾經與王楠對壘,在2008年北京奧運,高軍與張怡寧親密交談
2001年,31歲的高軍再次闖入世界盃八強,2003年,33歲的高軍又成為47屆世乒賽八強之一,儘管青春不再,她打球的靈氣和低調的個性依然故我,她還是我們熟悉的那個高軍。
2、寶刀不老的大媽軍團
此類“海外軍團”的選手多數已經成為大媽和阿姨,她們的職業生涯足夠輝煌,曾是響徹乒壇的著名球星。隨著年輕球員的順利接班,她們退役之後,抱著對乒乓球運動割捨不斷的濃烈感情重新拾起球拍,把乒乓球作為實現人生價值的載體。
由於久經戰陣,她們能夠緊跟乒乓球技術革新的潮流,實力仍然不容小覷。她們參賽並不注重名次與成績,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把愛好當做事業,球檯比作舞臺,她們就是最美的配角。
倪夏蓮
如果沒有“海外軍團”這個特殊的群體存在,年近花甲的倪夏蓮將以退役乒乓球世界冠軍的形象留在人們腦海裡,被視為上海乒壇的驕傲與自豪。但是這位奶奶級的上海阿姨卻一次次吸引著大家的眼球,成為無數“海外軍團”中的一朵奇葩,締造著國際乒壇的不老傳奇。
生於1963年的倪夏蓮少年成名,16歲獲得四運會乒乓球女單亞軍,順利進入國家隊,作為國家隊重點培養的新星,倪夏蓮緊跟時代,採用一面正膠一面反膠直拍長膠倒板全攻型打法,取得顯著成效。
1983年第37屆世乒賽,倪夏蓮與郭躍華密切配合,藉助郭躍華的超強實力擊敗蔡振華/曹燕華、陳新華/童玲等名將斬獲混雙冠軍,成為倪夏蓮職業生涯的巔峰時刻,同時她也是中國37屆世乒賽女團冠軍成員。兩年之後,倪夏蓮又與曹燕華搭檔獲得38屆世乒賽女雙亞軍。
退役之後,1991年倪夏蓮最終落腳盧森堡,開始轉戰歐洲乒壇,延續她熾愛的乒乓球生涯。在歐洲乒壇闖蕩的漫長歲月裡,倪夏蓮重新煥發了運動的青春,她不僅三次獲得歐錦賽單打冠軍和三次歐洲12強賽冠軍,還獲得了寶貴的世乒賽參賽資格。
倪夏蓮就像《射鵰英雄傳》裡的老頑童周伯通,逆生長的奇蹟在她身上體現得尤為突出,2000年,已經37歲“高齡”的倪夏蓮終於圓了自己的奧運會之夢,甚至在悉尼奧運闖入了16強。
此後的北京奧運、倫敦奧運、里約奧運和東京奧運,從大姐到大媽,倪夏蓮的年齡與日俱增,但她參加奧運的熱情卻依然高漲,對於她來說,排名與成績甚至獎金都不重要,她只是單純的熱愛,去參與,享受乒乓球的樂趣,活出精彩人生。
作為盧森堡的國寶級運動員,倪夏蓮光榮地成為里約奧運會閉幕式盧森堡代表團的旗手,那一年她53歲。
2021年7月,上海阿姨倪夏蓮亮相東京奧運,成為年齡最大的乒乓球選手;在11月份舉行的休斯頓世乒賽,58歲的倪夏蓮搭檔德納特闖入女雙四強,負於孫穎莎/王曼昱組合後收穫季軍。這一天距離她上次獲得世乒賽獎牌,已經整整36個春秋。
讓我們回顧倪夏蓮參加37屆世乒賽的那些隊友,對比現狀便知這位大媽級“海外軍團”有多麼傳奇。
倪夏蓮的混雙搭檔郭躍華今年65歲,現任福建省乒乓球隊總教練和廈門市乒協會長,還在為乒乓球運動發揮餘熱;女雙搭檔曹燕華與倪夏蓮同齡又是老鄉,現任上海曹燕華乒乓學校校長,該校曾經培養出許昕等世界冠軍,同樣58歲的隊友童玲創辦了北京童玲體育文化公司,並十分關心四川省的乒乓球事業發展。
只有倪夏蓮,依然活躍在賽場上不斷挑戰著前無古人的紀錄,如無意外,巴黎奧運和下屆世乒賽中,這位和藹可親的上海阿姨還將揮拍上陣,繼續打造不老的傳奇,為她點贊!
耿麗娟
要說到“海外軍團”中最大牌的中國球星,非耿麗娟莫屬。和倪夏蓮一樣,耿麗娟也是37屆世乒賽女團的冠軍成員。耿麗娟1963年生於河北省,16歲進入國家隊,右手橫拍結合弧圈打法,反手推擋速度快,性格比較內向,師從著名世界冠軍胡玉蘭。
當時國家隊擁有曹燕華、戴麗麗、童玲、何智麗等乒壇明星,競爭激烈,但耿麗娟依然坐穩國家隊的主力位置。
第37屆世乒賽女團決賽,耿麗娟在與日本隊頭號主力神田繪美子的關鍵比賽中,兩局均以懸殊比分獲勝,為奪冠立下頭功。第38屆女團決賽,耿麗娟率先出場,憑藉發球搶攻和不斷變換的高拋或低拋發球佔據場上優勢,兩面快速推擋的進攻讓朝鮮隊的趙正姬完全崩潰,第二局甚至以4-21的懸殊比分慘敗。憑藉滕麗娟連下兩城和隊友的出色發揮,中國女團蟬聯冠軍。
儘管耿麗娟與戴麗麗合作獲得了38屆世乒賽的女雙冠軍,但一貫憑藉強悍的反手進攻的耿麗娟,卻在女單決賽中敗給了敢打敢拼,鬥志旺盛的曹燕華,這與她缺乏人來瘋的氣質,打硬仗時不夠興奮有關。
此後耿麗娟在39屆世乒賽與惠鈞拿下混雙金牌,但在國內賽場並未進入全運會八強,隨著陳靜、焦志敏等新生代崛起,她於1988年退役。
此後耿麗娟先是在德國和法國打了幾年職業聯賽,最後移居加拿大,回到賽場的耿麗娟重振雄風,連續十年稱霸“北美冠軍”,其他如泛美運動會和美國、歐洲的公開賽她也是常勝將軍。
1991年第41屆世乒賽,首次代表加拿大出戰的耿麗娟寶刀不老,憑藉其紮實的基本功擊敗高軍進入八強。1995年天津世乒賽,已經33歲的耿麗娟再次闖入前八,可惜她面對的是如日中天的鄧亞萍,老將只能甘拜下風。
1996年耿麗娟終於圓了自己的奧運之夢,代表加拿大參加了亞特蘭大奧運會乒乓球比賽;2000年,已經37歲的耿麗娟依然拼搏在奧運會乒乓球賽場上,並且獲得第九名。
儘管耿麗娟退役時鬱郁不得志,但是經歷了多年風風雨雨,她早已忘卻瞭如煙往事,在天津世乒賽和上海世乒賽上,耿麗娟與多年前的國家隊友相擁聯歡,盡情敘舊,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3、爭奪獎牌的實力選手
此類“海外軍團”隊員多數來自落選國家隊的二線選手,或曾在地方隊有訓練經歷,為了追逐參加世界大賽的夢想或實現個人乒乓球運動的遠大理想,他們背井離鄉走出國門,經常長期訓練後加入所在國國籍,然後出現在世界賽場,由於正處於當打之年,他們構成的威脅絲毫不亞於退役的世界冠軍,因此他們也是世乒賽、奧運會等重要比賽獎牌的有力爭奪者,代表人物有新加坡的李佳薇、馮天薇、井浚泓;中國香港隊的帖雅娜、陳丹蕾等等。
李佳薇
中國球迷對於原新加坡球員李佳薇並不熟悉,但人們並不瞭解的是,橫掃乒壇所向披靡的大魔王張怡寧曾與她一起練球,兩人不僅是北京老鄉,而且是同齡人。
李佳薇6歲練球,在北京什剎海體校,與張怡寧、郭焱曾經一起練球,並於13歲入選北京隊。然而在強手如林的競爭中李佳薇很難冒尖,同時教練出身的父親李萬祥,往往用高強度的訓練要求她,最終15歲的李佳薇遠走南洋,來到新加坡重新開始自己的乒乓球事業。
極具運動天賦的李佳薇右手橫臥球拍,快攻結合弧圈球打法,其側下旋發球極具迷惑性,具有北京球員特有的靈性和應變能力,在著名教練劉國棟的悉心教導下,成績有了突飛猛進的提高。
多年以後,李佳薇聲名鵲起,一躍成為新加坡隊的核心主力,也是中國女乒眼中海外軍團中的勁敵,面對曾經熟識的隊友張怡寧,兩人在賽場上多次碰面,但大魔王就是大魔王,外表冷峻面無表情的張怡寧毫不手軟,總是以李佳薇剋星的身份出現,讓她輸得心服口服。
但這個李佳薇還是給中國隊員製造了麻煩,2004年的雅典奧運會,正手生膠、反手反膠的李佳薇在女單1/4決賽中威力乍現,4-1擊敗了衛冕冠軍王楠,王楠的失利間接造成了張怡寧的快速崛起,並在雅典奧運女單奪冠後取代了王楠的位置。
李佳薇職業生涯的高潮出現在回到故鄉的2008年北京奧運,她與隊友同心協力,在奧運女團半決賽中3-2擊敗了強大的韓國隊闖入決賽,創造了新加坡隊近五十年來的最好成績,儘管李佳薇已經於2012年退役,但她依然是在海外成長起來的最成功的乒乓球選手之一。
馮天薇
雖然地處祖國北方邊陲,黑龍江卻是乒壇冠軍不斷湧現的風水寶地,例如伊春的焦志敏、大慶的丁寧、齊齊哈爾的王曼昱,都是聲名顯赫的世界冠軍。1986年,另一位名震獅城的乒壇名將馮天薇出生於冰城哈爾濱。
馮天薇5歲打球,11歲進入黑龍江體校,16歲獲得全國青少賽女單冠軍併入選國青隊,她右手橫板,兩面反膠,意志力頑強,雖家境平平卻鬥志頑強,是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
然而命運卻總愛給馮天薇開玩笑,在事關職業生涯前途的國家二隊升降級比賽中,她與晉級僅僅相差一名,此後不久又被診斷出心肌炎,這使她心灰意冷,感到前途黯淡。此後久經曲折,馮天薇選擇去日本打聯賽,並經劉國棟教練的發掘於2007年加入新加坡隊。
牆內開花牆外香,漂洋過海的馮天薇的乒乓球事業突然開始爆發,2008年,馮天薇作為主力見證了新加坡隊奪得北京奧運會團體亞軍的歷史性一刻;在乒乓球亞洲盃上,馮天薇成為第二個擊敗張怡寧的非中國隊選手。
在北京奧運會女單1/4決賽中,馮天薇儘管1-4負於張怡寧,但是五局比分都咬得很近,每局都會打成十平以上,此時的馮天薇已經躍居世界排名十強,其頑強的鬥志和拼搏精神令人欽佩。
2010年莫斯科世乒賽,狼來了的故事終於上演,此時王楠、張怡寧等功勳球員均已退役,國乒派出丁寧、劉詩雯一般小將挑大樑出征世乒賽。此時的新加坡隊兵強馬壯,由原北京隊主教練周樹森(曾培養出張怡寧、郭焱等世界冠軍)掌舵,海外球員馮天薇、王越古、孫蓓蓓等對中國隊知根知底,超級黑馬新加坡隊勢不可擋,決賽中與中國隊爭奪冠軍。
第一盤馮天薇迎戰丁寧,她很快處於0-2的不利局面,但經驗豐富的馮天薇卻表現的十分冷靜,利用接發球的變化和快速如電的搏殺戰術進行反擊,實現了神奇大逆轉,以3-2擊敗中國隊頭號球星丁寧,令萬里之外的中國球迷無不萬分緊張起來。此後出場的劉詩雯和郭焱一負一勝,形勢相當嚴峻。
馮天薇的單打實力強於李佳薇,曾在莫斯科世乒賽擊敗劉詩雯和丁寧
關鍵的第四局馮天薇再次出場迎戰劉詩雯,這是一場精彩激烈的遭遇戰,頭兩局雙方各勝一場,第二局打出了16-14的高比分,到了比賽後半段,一向沉穩的馮天薇爆發出前所未有的力量,每勝一球必振臂高呼,顯示出必勝的信心,而劉詩雯的情緒受到影響,最終以2-3輸掉比賽。
莫斯科世乒賽新加坡隊爆冷擊敗中國隊,阻止了中國女團九連冠的計劃
在馮天薇和王越古的超水平發揮下,新加坡隊歷史性獲得莫斯科世乒賽女團冠軍,從而終結了中國隊八連冠的步伐,製造了最大的冷門。毫無疑問,馮天薇的突然爆發是中國隊失利的根源,因為她戰勝了從無勝績的丁寧、劉詩雯兩位乒壇名將,這就是“海外兵團”反戈一擊的可怕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