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這個產糧大省發生洪災之後,大家都更關注糧食安全問題。而眼下,關於“如何減少機械作業造成的糧食損失”問題,也開始在各地區的相關部門被研究。
然而,靠減少機損,來保證糧食供應,充其量只能算是一個保障糧食安全的輔助措施。與此相比,大面積良田被拋荒、建樓、蓋農房和種樹等問題,對我國糧食安全的影響,實際上更大。
對於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彷彿有一個共識,那就是種糧食產生的利潤太低,工業和農業之間的收入差距,也將大量的年輕勞動力從農村轉移到了城市,從農業轉移到了工業。而隨著最後一批願意種地的老人老去,就會直接影響我國糧食的自給自足。
為什麼說糧食安全和農業升級,都需要靠全社會買單?
任何一個民生行業的發展,都離不開全社會的支援。在城市和工業剛剛起步的階段,大量農民以農民工的身份參與到城市建設。而為了滿足當時城市驟增的糧食需求,那些留在農村的農民便勒緊自己的褲腰帶,將好的糧食全部供應到了城市。可以說,城市和工業的發展,更多的是靠農民的供糧、供體力得來的,因此,現階段想要提高糧食價格,僅憑一句“糧價漲則萬物漲”就直接否定了,這麼說從良心上根本過不去。
與此同時,面對農民種地積極性越來越低,就有人呼籲將“小農經濟”徹底一刀切,轉由資本接手進行大規模生產。但是放眼望去,社會資本“拿完補貼就走”的套路,反而會對糧食生產造成更大的影響。而隨著國家明令禁止,任何單位或個人透過大面積流轉土地,進行“非農”作業或撂荒後,糧食生產彷彿成為了社會資本的投資“雷區”,只敢涉足農副產品的銷售端。究其原因,還是因為糧價過低。
總的來說,我們要想保證我國的糧食安全,就必須透過全社會買單,來適當提高糧食價格。這不僅取決於良心問題,更重要的是糧食價格如果持續過低,未來“誰來種地”的問題,很可能就會讓我們的“飯碗”砸在自己手裡。而且,隨著越來越多的國家陷入飢餓危機,像日本一樣,舉全國之力保護本國的農業才是關鍵。
為了提高我國的糧食安全等級,國家又採取了哪些必要的措施?
在《中國農村發展報告2020》中,有一個帶有政策意味的預測,即到2025年,農業就業人員比重將下降到20%左右。從這一措施中可以看出,未來種地利潤,將會透過減少種地人數的方式,來實現較大程度的提高。而這也意味著,未來專業從事農業生產的“新農人”,將很可能按標、按需進行糧食供應。如此一來,未來種地將很可能變成一個高薪行業。
除此以外,在《關於推動新時代人民法庭工作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中,國家提出要維護農民合法權益,依法保障進城落戶農民農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從這一措施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出農村“城鎮化”將繼續推進,同時對於農民的財產分配權也進行了保護。也就是說,即便未來很多農民將主動或被動脫離種地,農民照樣可以透過“按股分紅”的方式獲得農業收入。
對於糧食安全問題,我們應該注意什麼?
對於保護糧食安全,僅透過農民自己的付出和奉獻,根本無力保證。因此,透過資金轉移的方式,來支援糧食價格適當提高很有必要。比如,將農村規劃拆遷後產生的土地出讓收益,拿出一部分專門補貼糧價,同時等城市的“房產稅”徵收後,也拿出一部分來支援糧食生產。